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来源:独旅网
精练巧练,练中提值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与对比》教学设计

广丰县五都小学 吴张良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能正确、快速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

2、运用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练习,帮助学生从复杂的中实际问题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最后轻松解决问题。

3、使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总结”,并意识到“合作,交流,探索,总结”的重要性,今后能自主地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快速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分析与对比,熟练将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教学关键:

精设练习,引导巧练。练习内容分层,层层递进;练习形式多样:合作,抢答,填空,连线等。帮助学生分析知识、总结方法、渗透思想,使学生练中巩固,练中拓展,发挥练习课的最大值。

教具准备:PPT课件1份(呈现题目),学生作业纸每小组3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调整状态。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练习公开课,可是有一些同学认为练习课不重要,上新课时我已经懂了,所以可以不用认真听讲,也不用认真读题和思考了,你们怎么看?

2、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同学们的觉悟都很高,其实练习课也很重要,也要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并且和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这样才能在练习课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更有价值的东西。

4、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上好这节练习课吗?

【设计意图:练习课通常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想教。本节课前先

将这一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小练几手,巩固提升。(课件逐一呈现练习题) 1、连一连。(口答完成,区分概念)

A、爸爸的爸爸 舅舅 B、最大 公倍数 妈妈的兄弟 爷爷

爸爸的妈妈 阿姨 最小 公因数 (1)问:爸爸的妈妈可以和阿姨相连吗?为什么?(渗透“对应”思想)用数学的话说,爸爸的妈妈和阿姨是不“对应”的,所以不能连。课件出示“对应”思想,问:爸爸的妈妈对应的谁?

(2)第2题这样连同意吗?

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问:最大可以和公倍数相连吗?(不可以)为什么?(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问:最小可以和公因数相连吗?(可以,所有自然数都有因数1,所以几个数的最小公因数是1)

【设计意图:语文课中常有的练习形式放在数学课中练,幼儿时常唱的《家族歌》内容拿到数学课中练习,既吸引学生兴趣,又渗透“对应”思想,同时引出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相关概念,通过第2个连线题,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及相关知识。本环节是有效练习的开始,也可看作有效练习的第1个提升。】

2、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1)学生分组完成练习,一部分学生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部分学生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指2名同学演板。

(2)集体订正,交流小结:几个数的公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都是它们的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求法”。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相似,因此,本环节设计“分组练习”,避免重复练习,腾出时间进行其他有效练习。】

3、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和5 9和11 6和18 15和30 8和10 最大公因数:( ) ( ) ( ) ( ) ( ) 最小公倍数:( ) ( ) ( ) ( ) ( ) 4、填一填。

①a是b的倍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②a和b只有公因数1。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1)课件出示3、4题,先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练习,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能直接写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可以直接写。

(2)4人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和方法。 (4)分类小结。

(5)集体交流第4题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提升练习。学生通过“填空——分类”进行观察与思考,发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本环节可看作有效练习的第2个提升。】

5、选一选,填一填。

6 12 17 20 (1)( )和( )的最大公因数是6。 (2)( )和( )的最大公因数是4。 (3)( )和( )的最大公因数是1。 (4)( )和( )的最大公因数是2。

(5)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 ), 4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 ), 6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 ), 5和20的最小公倍数是( )。 学生独立思考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讨论,后“抢答”完成,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为开放练习。内容上学生思考的空间比较大,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形式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发展的机会比较多;风格上采用“抢答”,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教师及时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联系应用:我来解决。

1、五(1)班有男生24人,女生32人。上体育课时,老师要让男、女生分别排队,并且使每排人数相同。可以排吗?每排最多可排几人?此时男、女生各有几排?

2、有一包糖果,平均分给5人或6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果至少有几块?有一包饼干,平均给5人或6人都剩下3块,这包饼干至少有几块?

3、广丰东门停车场的公交车每天早上6:00同时发车,其中桐畈车每隔15分钟发一次车,杉溪车每隔20分钟发一次车。问:早上6:00同时发车后,至少过多少分钟这两路车会同时发车?到中午12:00,这两路车一共同时发车几次?

4、有一张长15分米,宽9分米的长方形广告纸,要把它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且没有剩余。问:小正方形的别长可以为几分米?最大为几分米?

(1)课件出示以上4道生活题,说:这4题都是来自实际生活,题目很长,看着很难,其实,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很简单,以上4题实际是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思考清楚到底是求最大公因数还是求最小公倍数。

(2)学生独立读题,思考。 (3)组内讨论,把结果写下来。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5)4人一组,每人各选1题去解决。(对有困难的同学其他同学帮忙,做完后互相检查,同时指4名同学演板)

(6)结合演板快速订正。 (7)反思小结。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我们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变成简单的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知识去轻松解决问题。其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都很复杂,但只要我们常常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应用练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将到生活中去。此话说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没那么容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很多人学了数学知识,但真正解决问题时却不会用。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也成为这样的人。本环节一方面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帮助学生总结方法。学生不是单纯地进行解题练习,而是在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环节可以看作是有效练习的第3个提升。】

四、分析对比,变型深化。

1、五(1)班同学不足50人,做操时每行站6人或8人都正好站成整行,这个班应该有几人?

2、王老师把25本练习本和35块橡皮平均奖给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结果练习本多出1本,橡皮却少了1块。你能算出得奖的学生最多有几个?

3、爸爸工作4天休息1天,妈妈工作3天休息1天,5月1日两人同时休息后,至少过几天两人再次同时休息?

(1)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分析:每道题实际是求什么? (2) 小组内交流想法。 (3) 全班订正。

问: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些复杂的实际问题的?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把它转化成“数学模型”,就能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分析应用,对比强化。但本环节并不是上一环节的重复,而是上一环节的延伸和提高,变型和深化。学生在本环节中不是模仿练习,而是分析、思考、应用练习。本环节可以看作是有效练习的第4个提升。】

五、全课反思、总结升华。

1、你在本课中学会了什么?还有别的收获吗?有哪些遗憾? 2、送给同学们2句话。

a、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只要你用心去探索,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b、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让生命树更加有生机和活力。

【设计意图:如果说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课尾的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升华”。本环节不仅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更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以送给学生两句话为结尾更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六、课后拓展:挑战自我。

1、数学小论文:如何又对又快地求出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一筐梨,2个2个分多1个,3个3个分多2个,5个5个分多4个,这筐梨至少有几个?

4、从小明家到学校原来每隔50米安装一根电线杆,加上两端的两根一共是55根电线杆,现在改成每隔60米安装一根电线杆,除两端的两根不用移动外,中途还有多少根不必移动?

【设计意图:课后拓展,将探究的时空进行延伸。同时拓展内容也是分层次的,有易有难,供学生自由选择,体现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与对比

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 最大 公倍数

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 最小 公因数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