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的发展
程序教学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程序教学的历史,据萨特莱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夸美纽斯时代,甚至更早”。
1907年,蒙台梭利在教育白痴儿童和弱智儿童时,研究制作了一整套用于感觉训练的教具和教学材料,及用于发展儿童动作的器械和设备,以便让这些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自我教育。蒙台梭利的工作,可以说是程序教学的一种初级形式。
一般来说,理论界公认普莱西(S.L.Pressey)是程序教学运动的开创人。
20年代初,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普莱西装配了一台机器帮助教师减轻改卷负担。1924年,他制成了第一台教学机器,并且自始至终热衰于程序教学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为了技术训练的需要,以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器为基础,研制了自动教学的装置,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
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的文章,1958年又发表了题为《教学机器》的文章。在这两篇文章里,斯金纳阐明了他的程序教学理论。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早期的机械论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由桑代克发展的联结主义和华生发展的行为主义)在现代的扩展。”从这里可以看出,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1958年,斯金纳在普莱西教学机器和美国军队自动教学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机器。
到这个时候,一方面有了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程序教学的理论,一方面有了斯金纳的新的自动教学机器,这两者结合起来,于是形成了在整个60年代风靡美国教育界并影响世界教育的程序教学运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