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_易经_的英译与世界传播_吴钧

来源:独旅网
 周易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一〇五期)

论5易经6的英译与世界传播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翻译是人类交流与传播史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化现象,从17世纪以来,世界上各种语言和风格的不同5易经6翻译版本就层出不穷。5易经6英语翻译对世界影响重大,但长期以来存在多方面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旨在通过探讨5易经6英译的相关问题以寻找在新世纪全球化语境下5易经6翻译的改进与5易经6世界传播的新思路。

关键词:5易经6英译;理解差异;句法差异;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审美差异;世界传播中图分类号:B221;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11)01-0089-07

OntheTranslationandCommunicationoftheYiJing

WUJu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Translationisthemostancientandcomplicatedphenomenaofcultureinthehistoryofcommunicationofmankind.Fromthe17thcenturytherehaveappearedmanydifferentkindsofEnglishtranslationofYiJingwhichhasveryimportantinfluencetotheworld.Yettherearemanyproblemsofitoccurredaswel.lThisthesisaimsatthediscussionoftheproblemsconcernedsoastoseekthenewideasfortheimprovedversionoftranslationandcommunicationofYiJingintheglobalcontextofthenewcentury.

Keywords:EnglishtranslationofYiJing;differencesofunderstanding;sentencestructuredifferences;culturaldifferences;thinkingmodedifferences;differencesinaestheticappreciation;worldcommunication

5易经6为我中华民族的群经之首,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中国人的大智大勇,是中国文化最具民族性的经典代表。自17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就开始不断开拓挖掘这座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各种语言和风格的5易经6译本和研究论著层出不穷,而5易经6的英语翻译作为5易经6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认真地研究。

一、5易经6英译的历史概述

有记载的最早西方人士的5易经6翻译是1626年在中国杭州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8)翻译出版的拉丁文5易经6。金尼阁追随其老师利玛窦,力图在东方传统思想与基督教义之间寻找结合点,这是他研究并翻译5易经6的初衷。此后在1710年,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Bouvet1656)1730)历经艰辛完成5易学宗旨6的撰写,并把它带回欧洲,引起包括德国科学家和思想家莱布尼

收稿日期:2010-07-04

作者简介:吴钧(1955-),女,山东沾化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翻译文学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教学。

89茨在内的西方学界的兴趣与关注。而正是由于莱布尼茨对5易经6的发现和研究,5易经6引起西方社会

¹

的重视和进一步翻译与研究的热潮。

5易经6英文翻译的代表作是1882年由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翻译的版本。理雅各为把握中国人心灵的钥匙而立志翻译5易经6。自1843年起他就在中国香港传教,在长达30年的岁月中他对5易经6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便利研究与翻译他还聘请了中国学者王韬来港合译古典/四书0/五经0。他历时十五年,28卷的英语译作/TheChineseClassics0才得以完工,由牛津克拉来登公司出版发行。他的这部5易经6英译收入该书第二卷,标题翻译为/TheBookofChanges0。理雅各的翻译主要依据宋代理学家的5易6注,并把/经0与/传0分开来译,他认为把两者分开来译更有利于正确理解和翻译5易经6,但他的5易经6翻译和对5易经6的评述却并没有分开独立进行。尽管他的翻译有很多误译和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无论如可,理雅各为翻译5易经6作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和前期准备,他的5易经6翻译是世界上第一部权威的英文5易经6翻译本。在终于完成了翻译之后他曾说:/对译中国古籍的人来说,没有一部比5易经6更难的了。0由此可知他翻译5易经6的艰难程度。

理雅各这部筚路蓝缕、历经艰辛完成的5易经6英译本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西方世界不小的轰动。他的译作得到西方易学研究者高度评价,被认作为当时最好的译本,此后多次再版并产生极大影响。此后其他5易经6英译本也都以此本作为标准和参照。理雅各的5易经6英译的功绩不仅在于此译本引起西方世界对5易经6文化的进一步关注,还在于他的翻译为5易经6在西方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国5易经6的各种翻译版本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在几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历史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神秘的5易经6有了越来越多的兴趣与翻译的热情,5易经6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门话题,不断有新的译本与研究论著问世。但总的来说,尽管早期西方传教士对5易经6的译介是出自要了解并控制中国人的目的而来,但他们的辛勤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却做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5易经6在西方国家的传播、西方汉学的兴起以及对世界学术思想的影响都与这些早期传教士的艰辛翻译紧密相连。但总体来讲,他们对5易经6的翻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和错译,各种译本中都存在不少歧义与相互矛盾的解释和译文,如对一些卦辞与爻辞有完全不同或差异极大的理解和解释等,但5易经6毕竟由此开始被揭开神秘的面纱而走向世界。

从20世纪60年代始,5易经6在世界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与影响。在美国,5易经6成为崇拜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代青年的精神食粮;在欧洲,各种译本成为风摩一时的畅销书。但各种粗制滥造的译介使得5易经6庸俗化,并由此影响了5易经6的健康发展与传播。这一阶段,在西方纷繁杂乱的众多5易经6的翻译版本中,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Wilhelm,1873一1930)的译本脱颖而出。卫礼贤为德国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他于1923年来华,拜儒学大师劳乃宣为师学习5易经6等中国典籍。在劳乃宣的指导帮助下,他历经艰辛,费时十载终于完成了5易经6的德语翻译。他的译本比理雅各的译本更能保

º

持原著精神,在德国出版发行后广受称赞并多次再版,被誉为西方世界5易经6翻译之蓝本。

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波林根(Bollingen)基金会组织人力,聘请德译英专家贝恩斯(CaryF.Baynes)将卫礼贤的这部德文译本转译为英文,书名译为/TheIChingorBookofChanges0,于1950年分为两卷本在美国出版发行。从1960年起,此译本多次修订再版,销路极好,影响极大。除此之外,还有DaLiu的英译本ICHINGCOINPrediction,中文书名5易经金钱卦6等译本也有一定影响和销路。

2008年,在美国和英国出版发行了科姆#法耐尔(KimFarnell)的5简版易经6(SimplyIChing)»。

¹º»

蔡尚思主编5中华易学大辞典6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39页。下段关于理雅各的资料亦见该书本页。RichardWilhelm,IGing)DasBuchderWandlungen,http://www.amazon.deKimFarnel,lSimplyIChing,NewYork:SterlingPublishingCo.Inc,2008.

90在国内,1993年初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汪榕培、任秀桦合译的5英译易经6,后又于2007年、

¹2009年再版发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中国人自己的英语5易经6译本。此外还有青岛出版社于

1995年出版的罗志野的5易经新译6英译本等º。总的说来,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早期西方传教士的5易经6英译本还是中国人自己的5易经6英译本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十分不利。时代发展到今天的21世纪的跨文化交流的时代,5易经6英译的这种状况亟待改善,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二、5易经6英译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自中国近代以来,5易经6文化日益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在翻译传播5易经6经典、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就至今的5易经6翻译来说,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尽管经过古今中外历代先贤与学者辛勤耕耘,5易经6翻译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并留下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至今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尽管5易经6译本种类繁多,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5易经6英译本,而英语是世界最普及的国际语,所以这种现象对5易经6文化的世界传播造成了很大障碍。概括而言,5易经6英译存在的翻译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理解差异

5易经6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本占筮之书,也是一本凝聚着中国远古先民智慧的哲学著作。5易经6的古文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5易经6的每一卦都有其核心思想,并依爻位由下到上的顺序呈递进关系。每一卦的思想都隐含在简洁而古奥的卦爻辞中,如不熟悉古文的遣词造句规律,读来一定如堕五里烟云,若照字面意思直译,而不对经文中隐含的潜在信息和思想加以解释说明,这对于读5易经6译文的西方人来说,自然是如读天书了。如汪榕培和任秀桦合译的英译本就是只有经文翻译而没有注释。这样的5易经6译文,对于英文译文读者来说,就恐怕很难领悟到5易经6字里行间隐藏着的深刻含义和绝妙的中国式的智慧和哲理了。这在今后的5易经6新版本翻译中应当加以注意和纠正。

再如5易经6语言中的通假现象,常常被不熟悉5易经6古汉语的读者误读误解。例如:5遯6卦有/肥遯,无不利0之句。此句中的/肥0通/飞0,/遯0即/退避0之意。是/高飞远退0或/远走高飞0之意。

»但有人解释为/肥豚0,译为/fatpigs0。再如5屯6卦的音义,是译为/zhun0还是/tun0?含义为/屯¼聚0还是/困难0?就连5易经6专家们也争议不休,没有一个定论,更谈不到正确地翻译成英语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字的改革、民俗的演变,5易经6的远古汉语必将越来越令今人感到艰涩难懂。不光是对于外国人或外国语的翻译者,就是对于中国人,包括历代学者和研究者来说,它都是一本古奥难懂神秘玄妙的书。很多人想读懂它却望而生畏。历代学者穷毕生之力,皓首穷经,写出汗牛充栋的研易巨作,也还是没有研究透彻,甚至有的研易文章让人越读越糊涂。而对5易经6理解的差异,必将导致翻译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5易经6的翻译版本层出不穷,但各种版本互相矛盾,不知究竟哪个更为准确的原因所在。所以说,5易经6翻译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理解上下功夫。翻译者对原文理解的越透彻,译文在帮助读者理解上做的注释越详尽到位,5易经6的世界传播效果就越好。

2.句法表达差异

中文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它们各自以其独有的风格与特点传承着源远流长的

¹º»¼

汪榕培、任秀桦5英译易经6,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罗志野5易经新译6,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年。

岳峰5试析3周易4英译的失与误6,5山东科技大学学报62001年第3期。郑吉雄53周易4/屯0卦的音义辨正6,5周易研究62009年第3期。

91本民族文化。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无疑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5易经6的语言为中国远古时代的语言,它与中国现代语言相比又有很大的不同与变化。所以说,要翻译好5易经6一定要了解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差异。翻译5易经6除了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汉语原意外,在句子结构方面还要注意英语表达的句型特点,即原文中的一句简短的汉语,要用英语惯用的带从句的树形结构的复合长句来表达。这是因为英语是高度重视/形态0的语言,英语行文注重句子结构完整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层次分明的句子特点。例如:5蒙6卦卦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0,要译成合乎英语习惯的英语句子,就需用带从句的树形结构的复合长句:/ItisnotIwhoseekthehelpfromthepupi,lbutthepupilwhoseeksthehelpfromme.0再如:5乾6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0,在现有的翻译版本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译法:

(Weseeitssubjectas)thedragonappearinginthefield.Itwillbeadvantageoustomeetwiththegreatman.)))JamesLegge¹

Dragonappearinginthefield.Itfurthersonetoseethegreatman.)))CaryF.Baynesº

Thedragonappearsinthefields.Itistimeforthegreatmantoemergefromobscurity.)))汪榕培»

Thedragonappearsinthefields,asifathingbeginstosproutoraplantcomesoutoftheearth.Itwillbeadvantageousforonetofindagreatman)))罗志野¼

从上述4种不同的英文翻译,我们可看出好的英语翻译的不易。这其中遣词造句的优劣真伪的区别,不仅在于理解的不同,还在于英译选词与句型的表达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译入语的语言规则来细致地比较鉴别,以确定何种翻译更为合乎英美人士的语言表达习惯,并在将来的重译中加以借鉴。

3.民俗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在翻译中如果不重视文化的差异,生搬硬套地照字面意思翻译,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文化传播效果。例如:在翻译5易经6时,首先遇到的一个对西方人的文化困惑就是/阴阳0的概念。对中国人来说,/阴阳0是大千世界一切对立物象的总和。甚至中国的哲学也被称之为/阴阳哲学0。而西方人却没有这个广泛的象征概念。所以在早期西方人士的5易经6翻译中,对/阴阳0有着五花八门的不同翻译与解释。例如有人将其狭隘地译作/Male0和/Female0。再如众所周知的中国/龙0的象征意义:它有着吉祥和喜庆、神奇刚健、尊贵权利等多种象征意义,在5易经6中/龙0是5乾6卦六爻的象征物。例如:/潜龙0、/见龙0、/飞龙0、/亢龙0等。5易经6里,/龙0是生命力的象征,5乾6卦交爻从潜龙到亢龙,生动地再现了阳气从萌生到鼎盛再到衰退的六个自然发展变化的阶段。但/龙0(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邪恶的象征。例如英国文学史中最古老的史诗5贝奥武夫6(Beowulf),它完成于公元8世纪,被誉为现存古英文文学中最伟大之作,讲的就是古代英雄战恶龙的神

½话传说。而在所有5易经6英译本中,/龙0都被译为/dragon0,考虑到中西方人的文化差异和对/龙0

的不同文化概念,/龙0的现有英译及其解释就值得再商榷。由此可见,翻译5易经6不仅要做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工作,更重要的是注重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长期独立发展,形成了很不相同的文化传统。在这个有着重大差异的文化传统背后,最核心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传统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象思维,而西方人的基本

¹º»¼½

JamesLegge,TheIChing:TheBookOfChanges,NewYork:DoverPublications,Inc.1963,57.CaryF.Baynes,TheIChing:OrBookOfChange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7,8.汪榕培、任秀桦5易经英译6,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页。罗志野5易经新译6,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ChristopherGillie,LongmanCompanionToEnglishLiterature,London:LongmanGroupLtd.,1972.409.

92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中国人重形象与悟性思维,而西方人则重分析与理性思维;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则讲主客二分。5易经6是中国文化之源,这些差异在5易经6文本中必然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如果不明了这种差异,先入为主地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5易经6文化,就会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与困惑,就不可能真正读懂5易经6文本。因此,西方人学习5易经6,首先有必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思维特点,而我们在翻译中国古典5易经6时,也要考虑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语言表达与接受的习惯,译文要尽可能清晰、逻辑,以利西方读者正确理解。

5.审美情趣差异

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进一步导致中西方审美情趣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0,自古以来就有的农耕生产与生活模式形成中国人对称和谐的美感,反映到文本格式上,中国人的山水诗画,迭音词、押韵、对偶等修辞手法都在5易经6中得到充分的展示。5易经6的语言凝练、优美,运用迭音词和押韵的地方比比皆是:/君子终日乾乾0、/履道坦坦0、/翩翩不富0、/谦谦君子0、/虎视眈眈0等等,这种种的修辞手法使得5易经6用中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好读更好记,由于它的中文音韵美,更增强了它的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但对应的英语翻译若也用迭音词,就会使英文翻译显得莫名其妙。例如:5谦6卦中/谦谦君子0这一叠音词被理雅各译为:/thesuperiormanwhoaddshumilitytohumility0¹就显得不伦不类。对英美人士来说,并不能从这种叠音词的运用中获得与中国人感受原文时同样的美感体验。可见中西语言习惯不同,美感体验也有差异。这就要在翻译时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地来死译,以至于使原文美感在译文中荡然无存。

5易经6翻译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以外,还有诸如:5易经6术语的解释与翻译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易经0这个书名就有数种不同的译法,如:/IChing0、/TheBookofChanges0、/Yijing0等。再如对/乾0的翻译:有译作/Creative0(造物主)的,有根据发音译作/Qian0或者/Chien0的,还有译作0TheQianHexagram0或/Heaven0(天)的。此外,各种英语译本中还存在着5易经6翻译的内容与原文不符的现象,各种版本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与翻译等问题,这种混乱状况使得阅读原本就艰深难懂的5易经6显得更加不易,也致使5易经6读者之间难以顺利的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新世纪的5易经6研究与翻译中得以解决。

总之,要使5易经6英语翻译既忠实于原文,同时又做到通顺流畅、优美感人,并合乎译入语的语言习惯与特征,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与思维、审美习惯,使得译文易于被译入语读者接受,是值得翻译者下大功夫来做的一件事情。

三、5易经6英译与世界传播

翻译是人类交流与传播史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化现象。我国唐朝时期的贾公彦在5周礼注疏6中对翻译是这样定义的:/译即易,谓换易语言使相解也。0º由此,我们看到翻译学与5易经6的相通之处,翻译就是搭建桥梁、/换易语言0,达到传播之目的。

而据西方5圣经6记载,人类为了建造通向/大同0的巴别塔而触怒了上帝,是上帝的惩罚使得人类的语言由此而各异不通。然而人类没有屈服,他们凭借着翻译向上帝挑战,使上帝弄乱的语言不仅能相互沟通而且各具民族特色。可见,翻译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人类追求心灵相通、建造/大同0的通路。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世界不同民族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人类文明得以传播与延续,/翻译之为

¹º

JamesLegge,TheIChing:TheBookofChanges,NewYork:DoverPublications,inc.1963.89.[汉]郑元(玄)、[唐]贾公彦疏5周礼注疏6,5十三经注疏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69页。

93用大矣哉0¹。

历史证明:人类的进步离开了翻译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因古今中外众多的翻译家们脚踏实地/一木一石0地建造,不计名利地位、没有喝彩赞扬的默默耕耘,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才能在相互沟通与碰撞中向前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论述了/传播模式同样也是翻译模式0的新理念。例如美国翻译理论家E.A奈达就说过:/翻译就是交际。0º将翻译纳入传播学的研究新视野中进行研究,可以使翻译学的研究进入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从不同于以往的新角度观察翻译。因为翻译可以与传播学一样,有它的信息传递过程、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对象等诸多因素。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5易经6翻译及其传播则更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自古以来,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就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繁衍传承至今,对世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5易经6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应该是一个双向式的交流传播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主要是/拿来0的翻译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国门、/送出0的翻译传播处于缺失的尴尬状况,这与中国厚重的文明古国的身份是不相符合的。在今天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新时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是否能重新获得崇高地位和荣耀,发挥本应具有的世界作用,翻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5易经6的对外翻译传播不仅有力地说明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还为新世纪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益的成功经验。

目前在21世纪全球信息化跨文化传播的新形势下,我国继佛经翻译、科技翻译和西学翻译三次大的翻译高潮之后,正处在第四次翻译高潮之中。在新世纪的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世界传播作用,在世界新文化之林中占有自己应有的位置,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光荣任务。而5易经6翻译的世界传播,必将为新世纪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新的成功的典范。随着汉语热的升温,5易经6也越来越成为一门跨越国境的/显学0。

中西方的/对话0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交流方式。正是在/对话0中,双方扩大了眼界,达到视野的融合,使精神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对话意识追求的是人类精神的/解放0,是人类文明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文化自古就有易学和道家的/阴阳互生0,几千年前就有了地球生物永恒生存的/对话模式0和

»/交叉生成0模式。在当下,/对话0更应当成为我们在新世纪的一种全球意识。在新世纪,我们可以

5易经6翻译与研究为契机,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典籍的世界传播问题,以适应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对话0需要。中国人正在建造一座/汉语桥0与世界连接,而古老5易经6必将发挥重要的交流传播作用。在今天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所描述的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正在新一代中国人手中成为现实。

在新世纪里,5易经6的翻译和传播仍然是中国对外翻译传播的重点和热点。5易经6的各种语言文字的翻译版本仍将不断涌现,并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渠道向世界更为快捷地广为传播,这就对5易经6研究者提出了鉴别选择与翻译标准的任务和责任。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电子版本的5易经6刊物和网站也遍布网络,但仔细观察,互联网上不少5易经6译本粗制滥造,还有的只限于与风水、占卜算命等有关,这就使得5易经6的传播流于低档次。可见进一步提高翻译的水平以加强中外易学研究的交流仍是易学走向世界的重大课题与当务之急。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翻译者更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使者和桥梁。由此5易

¹º»

季羡林、许钧5翻译之为用大矣哉6,5文化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6,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页。谭载喜5新编奈达论翻译6,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第18页。腾守尧5文化的边缘6,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2页。

94经6翻译关注的就不应当仅仅是译者语言表述的如何,还应该关注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并且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进行比较,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翻译传播效果。根据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0(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的理论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但考察中外5易经6翻译史就会发现,5易经6翻译与研究的注意力长期以来都是集中在文本上的,评价译文的标准也是把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雅观。译文的/信、达、雅0是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无可非议,但传统的评价往往忽视了译文读者的感受,这样的翻译方法与研究有很大的偏颇和局限性。现在我们从翻译传播学理论的新视角出发,借助于传播对象论来进行5易经6翻译受体论的研究,把5易经6翻译研究的范围扩展到翻译文本的读者这一受众群体上来,由此进一步拓展到涉及翻译受体的环境、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翻译受体论研究,这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更高层次的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模式,而5易经6翻译的实践将为新的翻译传播学理论提供宝贵的个案经验。也就是说,从新的翻译传播学的观点出发,5易经6翻译不仅要关注文本翻译,还要注重翻译信息产生的效果,强调读者对译文的感受。翻译对读者的效果,译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才是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可见,在5易经6翻译中,我们不仅要把好文字翻译关,还要注意以读者为中心,使翻译信息对译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效果。

美国当今传媒业巨头鲁伯特#默多克有一句名言:/谁掌握了传播的入口,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0¹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翻译传播在新世纪的重要作用。尽管直到目前,翻译比起创作仍处在次等的地位,但随着国际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明白:/懂不懂-翻译.之道,将会决定一个个机构、社区、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命运。0º5易经6翻译与世界传播的成功定将更加证明这一点。5易经6翻译在新世纪必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领域。随着5易经6翻译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中国古老的5易经6文化一定会在新世纪重新焕发活力,从前翻译中的误解和曲解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认识的加深而得到不断修正和澄清,中国5易经6文化在世界的翻译传播一定会具有新的更加持久的魅力。可以预言:在新世纪汉语走向世界的今天,5易经6文化及其精神必将在世界发扬光大,与时空共存。

责任编辑:李尚信 张文智

¹º

[英]詹姆斯#伦卡著,史安斌译5媒体与权利6译后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周兆祥5翻译与人生6,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第118页。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