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复习
前言 1、 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P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高度的
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特点。P10 3、
马克思主义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13
唯物论部分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的涵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P23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最根本的特性(唯一特性);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可知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P33
意识的涵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P3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作用。P3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路线。P33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第一性原理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P36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反对经验主义 2、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的绝对化和绝对运动的片面夸大都是错误的)P42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关系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规律和规律表现P46
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P46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P64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按规律办事;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P65
唯物辩证法部分
1、 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10 对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否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观察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观察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P71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原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P75-79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P72
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求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从整体性把握事物的联系P77-79
(2)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原理)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方法论)P85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P82-84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注重量的积累,由量变促成质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水滴石穿,绳锯木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防微杜渐、愚公移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3、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P9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原理)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外因。
(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P96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既对立又统一。P9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98—P102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坚持“两点论”(方法论)P98 P105 (1)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P100 P106
正确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入乡随俗、随机应变、看菜吃饭、看人说话、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错误的:(张冠李戴、生搬硬套、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刀切、依葫芦画瓢、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P101—P102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特殊性的两种主要情形:P103
★主次矛盾(原理) 善于抓中心抓关键(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P107
正确的(“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放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 错误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善于抓本质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P107)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P109
4、“扬弃”,即辨证的否定 P115
5、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P112
哲学认识论部分
1、改造世界的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 即实践
改造主观世界——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核心是“三观”)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和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P54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P61 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其唯一来源都是实践P55
3、认识的两个阶段:P58-60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系统化 正确的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论 科学理论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即真理 2、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P61
第一次: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更加重要的飞跃) 5、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P49 6、★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决定
实践 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反作用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P
真理是客观的、发展的 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8、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创作者P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