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孝感市2015年初夏一次强降水成因分析

来源:独旅网
孝感市2015年初夏一次强降水成因分析

摘 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天气雷达、三线图和区域自动雨量站等资料,对2015年5月14日孝感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槽线、西南风风速辐合、低涡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相互配合作用下,具有较明显中尺度云团系统等中尺度系统特征。850hPa的露点锋南下入侵,伴随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本次暴雨过程前K指数为整体增加的过程,14日20时K指数孝感市总体在36℃ 以上,南部汉川已经接近40℃ 。三线图喇叭口形态对于强降水有直观的指示作用,本次强降水也是高温高湿低压(即高能)的释放过程。比较孝感市各站三线图,汉川喇叭口形态尤为明显,因此三线图对强降水落区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暴雨过程;环流形势;动力条件;露点锋;三线图 引言

孝感市暴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梅雨期(6-7月),但是,春末夏初的暴雨过程与农业生产关系更加紧密,近年来出现在春末夏初的暴雨过程也引起了一些气象工作者的关注[1-4]。5月属初夏,在雨季开始较早的年份,暴雨也常多发。孝感

站1958~2008年5月出现暴雨33次,占全年203次的16.2%[5]。如果前期春季降水量偏多,初夏的暴雨也常造成农田渍涝[5],这种情况下的强降水必然引起地方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特别关注。根据孝感市2015年春季(3-5月)气候影响评价分析,今年孝感市3-5月降水量偏多8~12%,且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在前期春季降水量偏多的背景下,受高空500hPa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的影响,2015年5月14~15日孝感大部地区又出现了一次强降水过程,本文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 1 天气实况

2015年5月14~15日孝感大部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雨天气,局部有大暴雨。根据区域自动雨量站监测资料显示,14日08时~15日08时,全市113个站中,雨量≥50mm的有29个站,≥100mm的有4个站,其中最大雨量为189.3mm,出现在汉川沉湖站(图1)。

本次过程从14日傍晚开始,15日早晨结束,历时短、影响范围广,雨量分布为南大北小;伴随出现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主要表现为短时强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14日夜间。 图1 14日08时~15日08时雨量图 图2 14日20时高空系统综合图

2 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

14日20时~15日08时,200hPa上空孝感位于辐散气

流中;500hPa上空中纬度地区有高空槽逐步向东移动,且移速较快,伴随高空槽向东移动,低空急流形成且强度逐渐增强(图2线条:槽线/切变线;箭头:700hPa急流,红色方框处为孝感位置,下同);15日08时孝感已位于槽后。 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的配置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6]。这次暴雨发生时段内高空为500hPa槽前,中低层受到低涡切变的影响。200hPa上位于分流区中,高空辐散形势造成整层的上升运动,最大上升运动中心在700hPa附近。同时孝感市南部汉川近地面层最大比湿大于17.0g/Kg。不稳定能量较大、K指数接近40℃,具备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条件。

水汽的汇集也主要靠低空流场的辐合[7]。本次强降水过程中,低涡和急流的相互配合较好。14日08时~15日08时,中低层在四川盆地东部有低涡生成并逐步向偏东方向移动。14日20时700hPa及850hPa低涡位于川东,孝感市上空位于700hPa及850hPa切变线之间, 700hPa低层暖式切变从江汉平原向湖北东北部地区延伸、850hPa切变线较700hPa切变线略偏南;此时低空急流建立,西南风急流中心轴东移至鄂东南,中心最大风速达18m/s(如图2所示)。受其影响,降水从南向北开始影响孝感市。

15日08时700hPa低涡移至孝感市东部,850hPa低涡位于鄂东与安徽省交界,此时,孝感市强降水过程结束。

3 诊断分析 3.1 水汽条件

比湿时间剖面图可见,在14日20时~15日08时降水集中时段,孝感市上空850hPa以下层次水汽十分充沛,其最大比湿大于17.0g/Kg(图3a)。

水汽通量的值越大,水汽输送越充分;水汽通量散度的值越小,水汽汇集质量越大[8]。水汽通量散度时间剖面图上,暴雨发生时段孝感市正处于西南风风速辐合区内,孝感市上空中低层有明显水汽辐合,最大辐合值出现在14日20时925hPa附近,为42*10 g/(hPa*cm *s)(图3b)。 3.2 动力条件

由散度时间剖面图可见,在降水时段内,孝感上空低层为辐合,最大辐合中心值为27s ,出现在925hPa附近。高层为辐散,最大辐散值达36s ,出现在200hPa附近(图3c)。 上升运动与水汽辐合紧密相连,在不考虑地形作用及比湿不变的条件下,降水强度就等于整个气柱的水汽辐合,整层水汽辐合量与500hPa上升速度成正比[9]。垂直速度时间剖面图(图3d)可见,14日20时~15日08时强降水时段孝感市上空整层为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最大的上升运动速度出现在700hPa附近,为5*10 Pa*s 。

图3 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的物理量场时间-高度剖面图 (a)比湿、(b)水汽通量散度、(c)散度、(d)垂直速

3.3 不稳定能量分析

K指数是反映中低层稳定度和湿度条件的综合指标[10]。孝感上空K指数呈现南大北小的空间分布特征。14日08时(图4a)到20时K指数为整体增加的过程,20时K指数(图4b)总体在36℃ 以上,南部汉川已经接近40℃(图8)。较大的不稳定能量,对暴雨的发生十分有利。 图4 K指数 (a)14日08时,(b)14日20时 4 卫星云图分析与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分析 4.1 中尺度对流云团

在14日下午16时的FY2E红外云图上可以看出(图5a),延长江一线有一条切变云系,孝感市位于切变云系边缘的无云区,而造成本次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已经在宜昌、荆州之间生成,但水平尺度只有20km左右。对流云团缓慢向东北方向移动、发展,到14日20时发展为水平尺度80km左右的密实中尺度对流云团,孝感市南部开始受到对流云团影响(图5b),由此造成了孝感市南部14日22时~15日1时的强降水集中时段。此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孝感市南部维持了4个小时,造成了汉川沉湖、田二河二站降水量均达100 mm以上,汉川沉湖站小时雨强最大值达76.4mm(图5c)。 图5(a)14日16时红外云图、(b)14日20时红外云图、(c)汉川沉湖站小时雨量

14日23时~15日5时,中尺度对流云团随着切变云系缓慢北移,雨带逐渐亦向孝感市北部推移。本次过程孝感市各站点小时雨强最大值大多出现在14日22时~15日5时。 4.2 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

从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可以看出(图6),14日上半夜受低涡暖切影响,孝感市西南方向的江汉平原不断有对流单体形成、发展、向东北方向移动,从而影响孝感市,回波强度在20时以后明显增强、范围不断扩大,20时48分强回波从仙桃向汉川发展(图6a),14日22时回波范围和强度均达到最大(图6b),此时也是孝感市这次过程雨强最强时段,孝感市最南部的汉川沉湖站小时雨强达到76.4 mm、田二河53.7 mm。

图6 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 (a)14日20时48分(红圈处为汉川);(b)14日22时00分

15日1时18分回波向北发展到孝感市中北部,回波强度明显减弱。反应在降水量分布图上为南大北小的特征(图1)。15日5时回波趋于消散,孝感市近于尾声。 5露点锋与三线图喇叭口对强降水的影响

5.1露点锋的演变,反映强降水前后露点锋对于强降水的触发作用

850hPa 14日20时的露点锋(图7a),位置偏北、近乎东西向的露点锋存在,露点梯度较大,1个纬距约5℃。汉

川位于锋区南侧,有Td≥16℃的湿舌存在。锋区北侧有偏北气流穿越露点锋。孝感市强降水随之发生发展。

850hPa 15日08时的露点锋(图7b),已经南下入侵到孝感市,偏北气流随之控制孝感市,孝感市强降水趋于结束。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因低层露点锋区的存在,锋区北侧偏北气流穿越露点锋使得低层正涡度增大,辐合加强,诱发了中小尺度的低涡发生发展,从而触发了本次强降水过程。

图7露点锋(a)14日20时、(b)15日08时(风向杆为850hPa风场,等值线为850hPa露点值)

5.2本地三线图反映,强降水也是高温高湿低压(即高能)的释放过程

三线图是地方气象台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常用工具,MICAPS提供了三线图的阅读功能。三线图喇叭口形态对于强降水有直观的指示作用,汉川三线图(图8)12日14时到14日20时是喇叭口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也就是本地高温高湿低压(即高能)的积累过程。而14日20时到15日08时是三线图喇叭口的收束闭合阶段,也就是本地高温高湿低压(即高能)的释放过程,同时对应强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比较孝感市各站三线图,汉川由于空气潮湿、露点线与温度线更加接近、喇叭口形态尤为明显,因此三线图对强降水落区预报也很有参考价值。

图8汉川三线图 6 总结

6.1 本次暴雨过程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槽线、西南风风速辐合、低涡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相互配合作用下,具有较明显中尺度对流云团系统等中尺度系统特征。反映在红外卫星云图和雷达反射率拼图,14日夜间孝感不断有中尺度对流单体延暖切变线新生、发展影响孝感市。

6.2 850hPa的露点锋南下入侵,伴随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本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因低层露点锋区的存在,锋区北侧偏北气流穿越露点锋使得低层正涡度增大,辐合加强,诱发了中小尺度的对流单体发生发展,从而触发了本次强降水过程。

6.3 本次暴雨过程前K指数为整体增加的过程,20时K指数孝感市总体在36℃以上,南部汉川已经接近40℃。 6.4 三线图喇叭口形态对于强降水有直观的指示作用,本次强降水也是高温高湿低压(即高能)的释放过程。比较孝感市各站三线图,汉川喇叭口形态尤为明显,因此三线图对强降水落区预报也很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双柱,邹立维.一次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J].暴雨灾害,2008,27(1):17-23.

[2]施望芝,高琦,张萍萍.基于T213的6~8月湖北省暴

雨落区(点)预报模型和指标研究[J].暴雨灾害,2007,26(3):217-222.

[3]章征茂,沈桐立,马月枝.“05.8”十堰大暴雨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J].暴雨灾害,2008,27(1):24-31. [4]李明,张涛,魏杰平. 2008年初夏孝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与诊断[J].暴雨灾害,2009,28(1):51-57. [5]崔讲学.湖北省天气预报手册---暴雨预报J].气象出版社,2011,9(1):3-5,93.

[6]李桂红,彭习先,舒桃奎.对2002年夏季咸宁市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J].湖北气象,2003,(4):17-19. [7]肖春玲,吴建成,贺汉清. 平远“6.14”特大致洪暴雨分析.广东水利水电,2010,5:27-29.

[8]刑用书,孙日丁. 西风槽影响下鹤壁一次连续性暴雨分析.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138-143.

[9]刘建国,何正梅,孔银华,等. 大同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与预报[J].气象,2003,29(2):46.

[10] 孟妙志.对K指数在暴雨分析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03,29(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