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习得之建构论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冯艺伟
摘 要: 迄今为止,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生发了多种理论解释和假说,其中最引人注
目的要数建构论了。论文旨在通过阅读外文文献,更加深入的了解“建构论”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理论机制及其作用。
关键词:儿童语言习得;建构论
人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儿童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生并成长,而后学习本民族语言,一般情况下在入学前就已经基本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系统”。儿童到底是怎样在这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习得了如此繁复的发音规则、语法以及庞大的词汇量?这个全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引发了许多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且他们利用自己所学尝试运用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儿童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索与解释。
“建构论”又被称为“先天后天互动论”,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先天论”与“后天论”的巧妙结合。因此,要更好地研究“建构论”,我们首先要洞察“先天论”和“后天论”中的奥秘。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是“先天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语言的习得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过程,而且还主张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儿童一生下来便具有一种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LAD)。在装置LAD的作用下,不受语言的限制,儿童能够快速自如地选择词和句子。
与先天论相对的是后天论,持后天论观点的语言学家主要有苏联的Pavlov、美国的华生(Watson)和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他们有的将儿童的学话过程看做基于环境刺激而产生的条件反射,有的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操作性习惯。但无论如何,持后天论观点的语言学家们都普遍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在特定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采用机械模仿或者选择性模仿来习得语言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后天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对其语言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文已经说过,建构论又被称为“先天后天互动论”。因为建构论的支持者们普遍认为语言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某些单一
因素“孤注一掷”的结果,而是先天的语言能力与后天社会的、认知的、语言的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各种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吸收的方式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建构论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即:“规则学习说”与“社会交往说”。
“规则学习说”认为,语言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语法规则的获得:儿童运用先天的语言处理机制对语言输入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这个过程是一个“刺激”——“概括”的过程,是先后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社会交往说”则认为,生理及认知的成熟发展是先天语言能力“成长”的“沃土”,而儿童与成人语言交际的社会互动实践活动,是儿童语言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建构论是以皮亚杰(J.Piaget)的认知说为基础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自身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并丰富甚至发展起来的。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顺应”和“同化”。“顺应”过程是认知结构性质发生改变的一个过程,是个体认知体系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的结果;而“同化”过程则是认知结构数量增加的一个过程,是个体把外界各种信息汇总到原有认知体系的结果。“顺应”与“同化”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此消彼长,交替着共同发挥作用,这就使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样一个循环系统中不断丰富和立体。
的问题。期冀本文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能进一步丰富并完善建构主义理论,更希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从书本上走下来,走进儿童语言习得活生生的课堂中并不断发挥其作用。
编辑/葛燕楠
[参考文献]
[1]陈前瑞.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理论的再思考——评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J].汉语学习,2001(1).
[2]梁巍.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3(5).
[3]杨松.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两个阶段——兼评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4]周国光.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9(3).
[5]杨旭.儿童语言习得两大理论研究范式述评[J].现代语文,2013(1).
[6]匡芳涛.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7]郭翔飞.儿童语言习得与儿童一般认知发展规律[J].外语学刊,2012(4).
[8]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3(5).
[9]Adele E.Goldberg.The role of prediction in construction-learning.
[10]Susan A.Gelman.LEARNING FROM
结语
建构主义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而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又与今后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优化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以及概念的形成甚至如何更巧妙地充分理解并利用理想的学习环境,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OTHERS:CHILDREN'S CONSTRUCTION OF CONCEPTS[J].NIH Public Access Author Manuscript,2010.作者简介:
冯艺伟,1990.05,女,汉族,祖籍河北保定,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78 赤子 | www.chinachizi.org | 2016年总第377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