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从2013年1月~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选出96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雷尼替丁治疗,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奥美拉唑治疗,作为研究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并研究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46/48),明显高于对比组85.42%(41/48);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2.08%(1/48),明显低于对比组10.42%(5/48)。两组患者治疗前灼烧、胸痛以及反酸概率没有较大差异,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比较明显,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并能控制不良反应率。
标签: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临床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指的是在患者胃部和十二指肠部位的食物逆流到食管当中,由于食物中含有胃酸,因此其会出现食管灼痛、反酸等临床症状,治疗时一般以抑制胃酸,降低胃部压强为主[1]。本文即是对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症状进行研究,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3年1月~2015年3月选出的96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比组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从21~67岁,平均年龄为(48.13±6.27)岁。研究组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患者的年龄从20~70岁,平均年龄为(48.72±6.0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每组48例的两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雷尼替丁进行治疗,作为对比组,患者分别在早起后和晚睡前进行服用(2次/d),口服1粒/次,进行为期42 d的治疗。对另外一组则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口服1次/d,1粒/次,如患者反流情况较为严重可在午餐前加用1次,同样进行为期42 d的治疗[2]。
1.3临床效果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将患者疗效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疗效显著患者食管反流病症完全消失,胃部炎症区域完全消失;治疗有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在胃镜下胃内炎症区域明显减少(超过50%);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胃内炎症区域无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χ2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疗效显著共43例,占比89.58%;治疗有效患者共3例,占比6.25%;治疗无效患者共2例,占比4.17%,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46/48)。
对比组患者疗效显著共35例,占比72.92%;治疗有效患者共6例,占比14.58%;治疗无效患者共7例,占比14.58%;治疗总有效率为85.42%(41/48)。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排便过稀的情况,在治疗结束后自行消失,不良反应率为2.08%;对比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明显腹痛,有4例患者感觉腰膝酸软和夜尿频多,但在治疗后病症自行消失,不良反应率为10.42%。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临床症状变化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反酸者共43例,占比47.92%;灼烧感者共10例,占比20.83%;胸痛者共15例,占比31.25%。在治疗后反酸者共2例,占比4.17%;灼烧感者共0例,占比0.00%;胸痛者共0例,占比0.00%。
对比组患者中治疗前反酸的共24例,占比50.00%;具有灼烧感的共9例,占比18.75%;具有胸痛感的共13例,占比27.08%。在治疗后反酸者共6例,占比12.50%;灼烧感者共2例,占比4.17%;胸痛者共3例,占比6.25%。
由此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没有较大差异,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下降,但研究组下降趋势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的诱因主要是患者胃肠道蠕动功能发生障碍,同时其食道下括约肌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引发胃溃疡、食管溃疡或糜烂等不良症状。医疗工作者认为该类疾病的首要诱因在于胃肠道蠕动功能下降,导致胃部食物无法运送到肠道,当胃部充盈时就会产生反流情况,此时胃内的食物残渣和胃酸等物质进入食管和咽喉部,对其周围的括约肌组织产生损伤,加之远端胃酸物质的刺激,使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进一步影响呼吸道,患者就会出现急性咳嗽和气道痉挛症状。部分患者还会由于胃酸物质呛入肺部对肺组织造成损伤引发肺炎、慢性咽炎等病症[3]。因此胃食管反流病就成为了临床较为严重的消化内科并发症状,导致患者食欲下降,机体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供给,使得自身抵抗能力更差,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性就更强,产生了恶性循环的情况。
而胃酸的反流也会给患者带来咽部灼痛感、胸痛、反酸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以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部压强作为主要治疗目的。雷尼替丁属于H2受
体拮抗剂,其能够直接作用于胃壁细胞,减少胃酸的分泌量,但其临床疗效一般,并且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通过小肠的吸收被转运到胃壁细胞当中,同样能够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这类药物还能够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部的滋生,从多方面缓解病症[4]。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采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的治疗方法,这两种药物具有同样的药理特点,同属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使用后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率较低,两种药物的专一性相同,能够有效作用于病情一点。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为患者提供抗菌治疗,主要是对幽门螺杆菌的生长进行抑制,改善患者胃部环境,降低感染引发的胃粘膜损伤,并且降低患者胃痛等症状的影响。另外,还需要辅助提供改善胃动力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胃肠道的蠕动能力,降低胃部、食管等的痉挛情况,降低反酸的几率,使得患者灼痛感减弱。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等均明显优于对比组,同时其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也高于对比组。
参考文献:
[1]许英萍.胃食管反流病外表现45例临床分析[J].健康研究,2011,31(01):21-22,25.
[2]张婷,江米足.儿童胃食管反流的食管外症状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05):391-395.
[3]戴结,周淑萍,戎建明,等.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12):1111-1115.
[4]陈文树,付向宁,徐澄澄,等.管状胃对食管癌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05):593-5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