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朝代?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夏、商、周、春秋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期)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后期)元、明、清 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在哪个朝代?遗址在何处?有什么特点?默画平面图 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其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间用廊子连接。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已采用少量的瓦。 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在哪个朝代,为何图?有什么特点? 最早的总平面图是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48cm*1cm的“铜版错银兆域图”。推测制图年代为公元前308年,距今2300余年。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 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4 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什么?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斗拱普遍使用。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3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有很大发展,说明石窟有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 1、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的石窟,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 例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佛殿型:石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的石窟,例如山西太原天龙山第十六窟 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在石窟中放置佛像,周围凿若干小窟,每个窟供一僧打坐,例如敦煌第285窟 6隋唐长安都城建设有何特点? 1、总结各朝经验,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2)城郭制度、三套方城 (3)封闭里坊制 (4)独立设市 2、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 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是道路、市场对称,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3、宫外加筑皇城,建立皇城制度,使官府、民居分开。 4、都城建设是先制定周密规划,然后施工,才使城市建设得以成功实施。筑墙城—开辟道路—里坊 7赵州桥是由哪个朝代何人设计建造的?结构上有何特点,成就如何? 赵州桥也称安济桥,由我国隋朝匠人李春设计建造的。 特点:敞肩、空腹、石拱,跨度37m,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组成。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 成就:在技术上、在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8 唐代建筑群体布局日趋成熟的特征,实例说明 唐代建筑群体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题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以大明宫的布局而言,从丹凤门经第二道门至龙尾含元殿,再经宣政殿和太液池南岸的殿宇而达于蓬莱山,这条轴线长约1600余米。 另一特征便是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再如乾陵的布局,利用地形,以梁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再以二者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列门阙及石柱、石兽、石人等,用以衬托主题建筑。 9 自唐代以来砖石结构的塔主要有三种形式,说明其结构特点并举例 1、楼阁式,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使用木建筑的柱、枋、斗拱,逐层向内收进,外观中国化。可供登临远眺,又较耐久。例山西西安大雁塔,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2、密檐式,一般底层较高,装饰华丽,上施密檐层,不能登高远望。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3、单层塔,大多用作祭祀的僧人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大多数形式仿造木塔。例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10 宋代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宋代打破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度,取消里枋制和夜禁。是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起点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M0) 《营造法式》—李诫, M0(材)—八等 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纵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出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建筑外观细致、柔美、纤巧秀丽的风格 彩画、琉璃瓦的使用,高家具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6、园林兴盛 宋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 7、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平江府 11 明中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有了很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砖普遍用于民居(城市)长城、空斗墙、无梁殿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并广泛应用 3、木结构方面:定型、简化,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弱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 4、建筑群体的布置更为成熟 用自然环境、营造气氛 5、私家园林发达 “仿效自然、回归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冶》——计成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延续至今 12 清朝在沿袭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试简述之 1、园林达到极盛期 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 2、喇嘛教建筑兴盛 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宫廷建筑的设计和预算由 “样房”、“算房”承担 5、西洋文化的输入 13 我国封建社会的城郭制度在《周礼*工记》中是如何记载的,如何解释?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三个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居住区,市朝各占一夫的面积 14 在古代选择都城时,比较注意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 1、选址、水源问题 2、安全问题3、都城的布局方式 4、城市道路系统5、城市绿化 6、城市防火 7、城市排水 16 以元大都和明清北京为例,简述我国古代都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何在? 元大都规划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的传统手法 (1)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布置 (2)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2、整体的方格网道路系统(九经九纬)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规划与建设是经过周密计划 明清北京城市规划: 1、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教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2、城市布局的艺术处理: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壮观的景象。 从城南永定门——钟鼓楼构成7.5公里的中轴线 3、城市的街道 4、商业街、市肆 相对皇城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市肆通常集中在该行业为主的坊巷里,如:羊市、果子市、罐子、金鱼胡同等 5、城市内的宫殿、居住区 (1)宫殿(三大殿),是宫城的中心,是皇城的中心也是 全城的中心。 (2)民居:以胡同划分成长条的居住地段,地段内布置具有特点的四合院。 (3)色彩:采用对比的手法 ——皇家建筑自身、宫殿与民居 6、城市水系:沿用元大都整修砖砌下水道 7、规模:明末近百万人。清时超过一百万人 17 我国宫殿建筑体制(三朝五门制)是何时形成的?试以北京故宫为例,简述宫殿建筑群体的成就 我国早在周代便形成了三朝五门制。隋文帝兴造大兴城时即运用周礼制度。后经唐宋明清的发展形成现在严整的三朝五门制。 北京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建筑成就:清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 最有代表性的宫廷建筑群是我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财富、人类文化宝贵遗产 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以位置突出地位 2、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从大清门起经六个封闭庭院和三个建筑高潮后才到达主殿。 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突出、主体 4、浓郁的色彩和装饰富丽堂皇 5、建筑空间是伴随着人的行为来组织的 18 以天坛建筑群为例,简述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成就,要求绘制简图 天坛运用了实用性与象征性的统一的艺术处理手法,用形与数体现人们对天象、季节关系的认识和伦理观念,运用圆形、数字的概念,以及环境气氛的营造、空间、尺度的有机变化、色彩的使用都体现了其艺术性。 1天坛由内外两层城垣构成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内外坛墙北部成半圆形,南部为方形,北高南低,寓意天圆地方。天坛建筑除祈年殿和圜丘两组以外,西侧有城堡式斋宫一区,供皇上祭祀前期斋宿使用。靠近西侧外墙有神乐属和牺牲所,准备祭祀舞乐和祭品。 2全区种植柏树,使祈年殿和圜丘坐落在大片的绿林之中,入口在西侧,经一千米的甬道穿过柏树林而后到达主轴线,造成安谧肃穆的气氛。 3清代三层殿檐由三色改成一色青琉璃瓦,消除了色调繁杂的弊病,使祈年殿显得格外安定宁静,蓝色的圆屋顶配以白石基和红色的门窗色调鲜明对比强烈。 4祈年门和祈年殿之间的距离约为店身总高的三倍,由祈年门内望,构图与视角均极得当。 这组建筑群的环境空间造型色彩都很成功,是古代建筑群的杰作之一。 19 我国古代帝陵的体制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试以唐乾陵、明十三陵为例,说明其特点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我国古代帝陵的体制是由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和地上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两部分组成的。 唐乾陵: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的陵墓 1利用天然山丘—梁山营造陵墓 2山势与建筑紧密配合 3采用中轴线展开形成空间序列的传统手法 4神道长达数公里,加强引导作用,使用门阙、牌楼、牌坊、石象生等建筑小品 明十三陵: 1吸收传统手法,充分结合地形,组成巨大陵体 2选址三面环山(东、北、西)面向北京一侧有山口,两侧有两座小山,盆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 3十三座陵墓各依据一个山峦,分布在三谷中 4以长陵为陵体群主体,位于神道的北端,其它陵体依地势分布在它的东南、西北、西南 5采用公用神道、牌坊、碑亭及各陵的方城明楼与宝顶地宫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6神道上的景色随着视线的推移,抑扬收放交替出现 7方城明楼的设置,是前代陵寝形制上的一大发展 清陵 分两个陵区: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其形制仿照明代陵墓,但后死的后妃另建陵墓,各陵形制一致,尺寸相仿。 20 我国古代宗教建筑中被保留下来最古老的佛教建筑、道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代表作品(省、市、寺祠、庙、殿) 佛教:东汉时期传入我国 最早的建筑—河南洛阳白马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唐] 天津蓟县独乐寺 道教:山西太原晋祠 山西芮城永乐宫[最,元] 伊斯兰教:福建泉州清净寺[最,南宋] 陕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21 佛塔有几种形式?结构特点是什么,说出实例 1、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外观中国化。可登临远眺。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2.密檐式,材料一般为砖石,一般底层较高,装饰华丽,上施密檐层,大多不能登高远望。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3.单层塔,大多用作祭祀的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大多数形式仿造木塔,材料多为砖石。例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4.喇嘛塔,分布以西藏内蒙一带居多,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门(过街塔)形式出现的,例北京北海白塔,北京妙应寺白塔 5.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建塔五座,例北京西直门外正觉寺塔 6.傣族佛塔,外观较细高而秀逸,多单建,亦有群建,极富当地民俗。 例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22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住宅建筑有几种形式?试简述其特点并绘简图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2) 竹木构干阑式: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 3) 木构井干式:井干壁体作承重结构墙。 4) 砖墙承重式: 5) 碉楼:地区多山,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 6)土楼:家族、防御性强 7) 窑洞 8)阿以旺: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9)蒙古包(毡包):枝条为骨架,平面为圆形,径4米,〉4米,加立柱2—4根,骨架用皮条绑扎,表面蒙以羊皮、毛毡,用绳紧束。 10)云南一颗印:地盘和外观方正如印。 23 简述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征,并绘简图说明 北京四合院典型的形式为三进院。 前院: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位。属对外接待区,非请勿入。 内院:家庭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为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做耳房; 连接和包抄垂花门、正房、厢房的是抄手游廊。 后院:后罩房 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家庭服务用区。 ① 中轴对称,等级分明 ② 界分内外,非请勿入 ③ 内向封闭:形成自我小环境 ④ 向庭院的一面采光,院内噪音低,风沙小。 ⑤ 门的作用:界分内外,等级制度,引导秩序。 24 我国古代造园艺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造园特点: 1造园主题:人工山水,仿效自然、回归自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堆山叠石为中国造园一绝 2中国园林指导思想:“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 中国园林的审美标准:风景如画 4 园林中自然美与人的情感关系:“以情带景,托物寄情” 5 园林建造目的:创造优美的环境,虽居城市,又可享受山水林泉的乐趣方寸之地,领略湖光山色。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又要富于自然意境 27 我国古代木结构有几种形式?其结构特点是什么,试绘出简图说明 三种结构形式 (1)穿斗式:落地柱或短柱直接承接檩条柱子间不施梁,而用若干枋联系,挑枋承托出檐;用于南方地区。 (2)抬梁式:在台基的石础上立柱,柱子上架梁,梁上放短柱(瓜柱),在短柱上放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承接脊檩;多用于宫殿、庙宇、北方民居 (3)井干式:用天然圆木及方木、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整体。既可直接建于地上,又可建于干阑式建筑之上。 28 试绘出简图说明我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类型,并说明其适用范围 庑殿: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重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歇山:在宫殿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建筑中,又常使用无正脊的卷棚歇山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悬山:一般店肆及民居使用悬山 硬山:在我国南北方的居住建筑中应用很广 单坡:多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 平顶:在我国华北、西北与西藏一带,由于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 29 我国古代开间名称是如何排列的?(清代)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开间及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30何谓面阔、通面阔、进深、通进深? 我国木结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水平距离称为“开间”,有叫“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屋架上的檩(宋称X)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 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31 以佛教寺庙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例,简要说明唐代建筑的特点 从现存的唐代后期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大殿来看,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以规格化,说明当时可能已经有了用材制度,即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1)城市:唐长安、东都洛阳城 (2)宫寝: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 2、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地势、引导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提高——“都料”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7、对周围国家产生影响 8、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门阀制度瓦解,大批布衣、文人兴起隐居,使园林小型化、功能内容丰富。 32 我国木构架建筑在宋清两代的标准计量单位是什么,分几种? 宋:古代最早模数制《营造法式》M0—“材” 作为建筑尺度标准, 材+契=足材(全材),材分八等 宋《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 清:《清式营造则例》M0—斗口宽度,分为十一个等级 清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规定,有斗拱的大式木作一律以斗口为标准确定其他大木构件的尺寸。 33 何谓举架、推山、收山。 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里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34 清代的彩画有几种,并说明适用范围 和玺彩画: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旋子彩画: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于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苏轼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35 清代的斗拱依其位置不同分几种?有那几个构件组成? 1、名称: (1)根据位置: 平身科 (补间铺作) 柱头科(柱头铺作) 角科(转角铺作) (2)根据使用: 内檐斗拱 外檐斗拱 2作用 屋顶,屋身立面的过渡,装饰作用,支撑屋檐,传递荷载,等级标志,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3构件组成: 斗、拱、升、昂、翘 36建筑材料砖、瓦、三合土分别在哪个朝代发明使用? 西周发明了瓦,开始应用三合土抹面,春秋瓦开始普遍应用,出现了砖。 38现存最早的楼阁建筑是什么朝代什么建筑?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辽代建筑 6. 巢居发展序列。 独木橧巢——多木橧巢——干阑橧巢 7. 穴居发展序列。 横穴——袋型竖穴——半穴居——原始地面建筑 8. 现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布局形式?。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现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山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 布局形式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 9. 阙的定义、等级、类型。 定义:两边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 等级:阙的等级森严,一般官员只能用一对单阙,诸侯可用一对二出阙,只有皇帝才能用三出阙。 类型: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 10. 中国最早的礼制城市为曹魏邺城。宫城布局采用 “骈列制”,即宫城内有两条平行并列的轴线,宫城的两座宫门分别对应着两座主要建筑。 11. 基督教什么朝代传入中国?何名称? 史载于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初入中国,基督教是“景教” 12. 隋大兴的城市公共园林为芙蓉园。 13. 画金中都平面,分析其规划特色 图: 规划特色:1宫城位置居中 2向《考工记》的规划思想靠拢,中都皇城之内,宫城之外布置行政机构及皇家宫苑 3城内增建礼制建筑 14.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三山五园是指: 三山——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五园——圆明园、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春熙院。) 15 唐大明宫中的“三殿式”宫殿是哪个宫殿?三朝是哪些宫殿? “三殿式”宫殿是指 “三朝”是指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16庭院式布局的特点:(1)突出内向型布局(离散型围合成院) (2)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3)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4)突出单体“门”的铺垫作用(如午门,太和门) (5)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17.风水流派,风水宝地图示 风水流派:形势,就是指山川的地理地貌,也就是外在的自然环境或者人文环境,很多人觉得形势上好像没有流派,其实不然。形势上是有流派之别的。 风水宝地图示: 18 解释考工记匠人营国相关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第二章 城市建设 18.现代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等级>50里的城市有(北京,南京,凤阳) 19.曹魏邺城布局特点 20.东晋南朝建康规划特色 a地位适中,既便于控制全局,又可以将长江倚为天然屏障境内山势龙错虎踞,水运方便,是理想的建都地 b通过引流开梁,使得建业城周围形成完整的河网,既便于位区的灌溉和生活用水,又便于水上交通运输 c城内街苍迂曲,斜错,没有修筑整齐。 21简述隋大兴唐长安规划特色 a规模宏大,完整,规整 b功能分区明确 c宫殿采用邺城式布局 d反映封建都城的本质 e规划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 f对国外的影响 布局:置宫城于北而宫署坊市于南,宫城北垣重合,宫城位于中央 影响:大兴城的制度还明显受到当时已常用于州郡级城市的“子成一罗城”制度的影响 22.北宋东京特色 城门布局:城门与水结合 里坊制瓦解,街坊制确立:侵街 商业发达:沿街商店,夜市,庙会 23.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的规划特色 24.画图论述明清北京城演变 第三章 住宅 63.北京四合院三种垂花门名称,四种宅门等级名称 独立柱式垂花门,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单卷棚式垂花门 广大金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 64.一颗印特点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65.阿以旺特点 ①带天窗的大厅(夏室),中留孔井采光,天窗高出屋面40 ~ 80 厘米,供起居会客,后部作卧室(冬室) ②土墙木构,密肋平顶,带外廊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25.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左祖右社”位置的区别? 26.工字殿形式,朝代。元代,中国古建筑布局组合形式名称。前后两殿以廊相连,构成工字形建筑平面,故称工字殿。就是在平面图上看,两座大殿,平行布局中间加一条中廊,成为“工”字型,所以把这样的殿座,叫为工字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