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科胃肠减压的临床护理

来源:独旅网
一缉鬯窦弱 插管成功,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效果满意。 3体会 为前后变窄的肌性管道【1_。然而在生命濒危的患者分辨就不是 很容易了,患者的不合作、口腔分泌物多,均是不易分辨的主要 原因,给抢救患者增加了难度,极易插入胃内,引起急性胃扩 需气管导管插管的患者,均为急危重症患者,不能因为插 胃管延误气管导管插入。笔者建议气管导管的抢救盘内准备胃 管一根,并要在为气管导管插人前的准备工作中,如导丝的插 入、喉镜的连接时快速及时地为患者插入胃管。插入胃管既为 张。反复插管不仅会造成口腔及咽喉黏膜的损伤,也会错过抢 救的最佳时机。笔者做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如果在气管导管插 管前,迅速插入胃管,固定好,再在喉镜的直视和胃管的协助 下,避开胃管插人另一开口,导管很快插人气管,一次成功率较 气管导管插入做好了准备,也为危重患者改善全身营养及代谢 状况提供了条件,而且能够预防多器官衰竭的发生并降低病死 高,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减轻了患者因多次插管造成的痛 苦。此方法特别对于初学者更为适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邢贵庆.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MI.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O6. 率。危重患者为保证全身营养的供给多数需要留置胃管,但在 气管导管插入后再行胃管插入,容易导致插管失败。因胃管插 到咽喉部时,极易向上或向下弯曲而形成盘曲。本组70例患 者,其中电击伤者2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5例,胃管协助导管 插入,均一次成功。因正常人通过口腔分辨气管口、食管口较容 易,其外形不一样,气管口外形为厚壁的圆形管道,食管口外形 (收稿日期:2009一l2—02) 外科胃肠减压的临床护理 胡红侠李淑娥 (扶风县人民医院,陕西扶风7222o0) 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 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 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 措施r】1。2006年一20O9年我们对插管的方法和长度进行了改 进,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交接班记录。 2临床护理 2.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贯穿于胃肠减压的全过程。心 理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操作和留置胃管的时间,大多数 患者对插管都较为紧张、恐惧,不能接受,因此要告诉患者留置 胃管的必要性及目的。强调胃管是“救命管”,否则,会带来不良 1.1一般资料2007年一20O8年收住胃肠减压患者 的后果,使其从主观上接受【1]。 2.2置管后的管理 2.2.1胃管插入长度要合适,一般成人约50 cm~60 cm,过 深胃管在胃内盘绕,过浅胃管接触不到胃液,两者均会影响效 果,应妥善固定胃管,保持有效引流,防止脱出、折叠 保持胃管通 152例,男90例,女62例,年龄10岁~78岁;肠梗阻68例, 胰腺炎11例,胆结石25例,胃癌13例,食管癌8例,直肠癌 11例,弥散性腹膜炎16例。 1.2胃肠减压的方法 评估患者:①询问患者身体状况,了解患者既往有无插管 畅,维持有效负压,以20—30 cmH2()为宜,每隔2h ̄4h用盐水冲 洗1次,防止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记录24 h 的总量。胃肠道术后24 h胃液多呈暗红色,2 d ̄3 d逐渐减少, 如有红色液体吸出,说明有出血,应及时通知医师。 经历;②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合作;③评估患者鼻腔状况,包 括鼻腔黏膜有无肿胀炎症、鼻中隔偏曲、息肉等。 操作要点:①核对患者准备用物;②携用品至患者床旁,为 患者选择适当体位;③检查胃管是否通畅,测量胃管放置长度 并做标记,负压管有无漏气;④插管:根据年龄选择型号 (12,14,16,18)适宜的硅胶管(产地山东威海),戴一次性手套, 用液态石蜡润滑胃管的前端,左手用纱布托住胃管,右手直接 2.2.2鼻腔、咽部及口腔护理:①随时评估口腔黏膜有无 损伤、感染及咽部不适情况发生;②每日口腔护理2次;③定时 清洁鼻腔;④口唇用盐水纱布覆盖,涂石蜡油,患者勿张口呼 吸;⑤长期使用胃管者,应每周更换1次,改变胃管置入部位。 2.2.3 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饮食。必须经口服药时,如片剂 研碎调水后注入,中药直接注入并用温水冲管,注入后夹管 30 min,以利药物吸收。手术后24 h 72 h肠蠕动逐渐恢复,肛 门排气,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拔管时先将吸引装 置与胃管分离,嘱患者屏气,先缓缓拔出到咽喉部位时再迅速 拔出,并及时清洁患者口鼻面部。 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第14卷8月下旬刊 持胃管沿一侧鼻孔缓缓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同时将胃管送下,对于不合作或合作困难的患者分散其注意力 或让患者饮少量水做吞咽以便于送下。待插入到所需长度,直 接连接负压器,妥善固定,对外留长度做标记以便观察并做好 作者简介:胡红侠,女,50岁,大专学历,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主 管护师。E—mail:1097146457@qq.com 758 一缦验爨弱 3结果 次插管的成功率,我们采用了用右手直接持管插入,对于插管 过程中患者吞咽有无受阻直接可以感受到,并适时指导患者在 插管过程中的配合,提高了插管的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152例患者均获痊愈,胃肠减压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 4体会 ‘ 4.1《基础护理学》中,胃管插入深度为45 cm ̄55 cm,我 们在临床操作中经过多次试验,这一深度不能充分引流,因胃 管前端有3 5个侧孔,将胃管插入50 cm一60 cm后,胃管前端 因此,心理护理及置管后的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让患者从心 理上接受并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 E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157. (收稿Et期:2010-01—07) 侧孔均在胃内,可达到充分引流的效果。体型高大的患者也可 插至65 cm. 4.2胃肠减压是外科不可缺少的操作之一,如何提高首 非语言性交流在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来锦云 唐忠群 (1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62) (2无锡市锡山区锡北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194) 人们之间相互交流,主要通过语言传达、语调传递和非口 紧张”,还可触摸患者,使患者增加安全感,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头性信息方式传递。非语言交流在护患交流中非常重要,在护 尤其对儿童往往能产生奇效。但不当的触摸会造成消极效应, 理中主动使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不仅能观察到患者的不良心理 甚至会产生意外的想法,因此,触摸的运用中,要注意性别、年 变化,而且还能达到心理治疗和护理的目的。本文就非语言交 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场合与时间等,如男女有别、不同民族 流在护理中的应用谈谈个人体会。 的礼仪规范等,以便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1 非语言性交流的重要性 2.3得体的体态语体态语以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lJ:信 势、眼神的交流来实现。其是一种不很清楚的信息,但往往比语 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说明 言更真实,且是自发产生的。如给患者插胃管时,大部分患者都 语言表达在沟通中只起方向性及规定性的作用,而非语言交流 有惊恐、焦虑和不安的心理,这时护士应主动走到患者床边,以 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的思想及感情。 微笑的面容、平静的目光注视着患者,往往患者会渐渐地安定 住院期间由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和对医学专业用语的难 下来。因为护士的态度从容镇定,姿态稳重大方,能引起患者的 以理解,会使患者特别留心周围环境的信息及护士的非言语暗 信任,也能给他带来安全感。当然护士在与患者交往中的一言 示,以作为了解情况的办法 ,这是患者的自身需要。毫无疑问, 一行、一举一动,如姿势、眼神、微笑乃至片刻的沉默都必须符 护士也同样需要患者的非语言性交流,因为临床上患者病情千 合职业准则与规范。 变万化,其内心活动也随之发生变化。有些变化不能完全用语 2.3.1姿势姿势包括手势及其他的身体姿势,它体现了 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掌握非语言性交流的技巧,有 一个人交流时特定的态度及当时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交流时护 意培养和提高自身对患者的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非语言性 士所处的位置应使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护士可坐或站在患者 行为解读能力,看到问题的实质,以达到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 床边,距离恰当。切忌身体扭曲,随意坐或靠在病床上,会给患 疗和护理的目的。 者留下不拘小节的印象。 2非语言性交流的技巧 2.3.2面部表情护士对患者的表情应以职业道德情感 2.1端庄的仪表护士应着装整洁大方,衣帽整齐,不穿 为基础,如微笑比较容易获得患者的好感与信任,使患者感到 硬底鞋或高跟鞋,面部宜淡妆,手指甲要勤修剪,值班时不可长 亲切、温暖,但是如果患者说到伤心处,凄然泪下时,护士还是 发披肩。应精神饱满地迎接和面对患者,以积极稳定的情绪去 面带微笑,则会让患者感到反感。因此,应恰当地运用面部表 影响患者,给患者以健康、稳重、值得信赖的印象。端庄的仪表 情,同时要细心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变化,由此了解患者的内 往往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护患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变化,以便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2.2适当的触摸触摸是一种普遍运用的非语言交流方 2.3.3 目光接触 护士与患者的目光接触可以产生许多 式。触摸可以产生关怀、同情、安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如:手 积极的效应。如护士镇定的目光,可以使恐慌的患者有安全感; 术患者一般不希望有更多的声音,巡回护士除了轻声安慰“别 护士热情的目光,可以使孤独的患者得到温暖;护士鼓励的目 作者简介:来锦云,女,35岁,大专学历,毕业于江南大学,护师。 光,可以增强沮丧患者的自信;护士专注的目光,可以给自卑的 E-mail:Ijy8147@sina.com 患者带去尊重。护士要从短促的目光接触中,判断患者的心理 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第14卷8月下旬刊 7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