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对画面审视的思维拓展
东坪镇青山园完小 邓吾佳
看图作文是学生作文中的一种最基础的训练形式,它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理解、和口语表达的综合性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看图作文写好了,那么,也就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命题作文夯实了基础。我认为,小学看图作文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对对画面审视的思维拓展,才能写出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形的好文章来。
一、在画图中对隐含事物的想象思维拓展。
图是静的,要把图的本来面目写清楚,写实在,还它其实质,也是看图作文最重要的环节。在平时的看图作文练习中,学生往往图上表面的东西能写好,但如何去摄取图中隐含的东西发挥其想象就为难了。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从画面入手引领学生观察,在观察时要把握图的旨意,瞄准图的主次,按照一定的方位,有目的,有轮次,有重点的去写,首先要实写。然后可根据图中所体现的时令、环境及图中主要对象的表象与意象进行适当的气氛渲染来进行虚写。这种虚写一定要求学生根据图意找出相关联的隐含事物来产生联想,使之迸发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火花。如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写作《一张旧照片》有这么一句话“他地坐在这带有强烈血醒味和火药味的废墟中显得很
惊慌,弥漫的硝烟困绕着他。”其中的“血醒味”和“火药味”图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小作者巧妙地依托图中提供的相关的材料“硝烟和炮火”更深层地对画面产生出一种联想,这种联想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使文章虚中见实,实中见虚,有虚有实,虚实得体
二、在图片中对静态动化的想象思维拓展。
图表面看是一种静态的东西,我们应把它看作是一个生活的缩影,浓缩的是生活中精彩的一面,这一面蕴藏了生动的情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图中可发散的情境,拓开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尽可能地将图中的动感挖掘出来。如何带动学生挖掘图中潜在的动呢,一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画面要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寻找,通过人物的神态,样子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如四年级下册中的《一张旧照片》“他从没想到,几枚炮弹毁灭了他眼前的一切,没了父母,没了欢乐,他地坐在这带有强烈血醒味和火药味的废墟中显得很惊慌,弥漫的硝烟困绕着他,他在哭,他在嚎啕大哭。他用惊恐的目光向四周搜寻着他的父母。”这都是小作者跟据画面所提供的神态线索而引起了他的思维拓展,他用“弥漫”“哭”“ 嚎啕大哭”“搜寻”把画面动化了,他把一幅静态的画面描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二是以物为主体的画面。必须以涉及到当时的时令、气候以及周边的人和物来萌生动感。如《荷花》一文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作者通过对“微风吹来” 的联想,更进一步升华出“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美不胜收的动态效果;作者又通过“蜻蜓”\"小鱼\"联想,从而产生一种超脱性的幻想“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些动态的描写作为一幅画是不能体现出来的,而是作者通过画面所提供的一些相关内容产生的一种超越性思维想象,这样的作文会呈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错,栩栩如生。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好看图作文,不能单纯的为图而作,要为图所表现的实质而作,这样才能达到看图作文的最佳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