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的瞬间——孔子绝笔于获麟

来源:独旅网
历史的瞬间——孔子绝笔于获麟

公元前481年的春天,鲁国叔孙氏的仆从鉏商打猎时,捕获到一只怪兽,大家都认为是不祥之兆。当时71岁的孔子看了之后却掩面大哭到:“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等他哭够了,他就在一片竹简上写下了“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这几个字,并决定不再继续写下去,于是一本伟大的书——《春秋》终于完成了。

其实《春秋》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了。周王室分派很多史官到诸侯各国去,各以其所在地发生事变呈报中央王室,并亦分别报之各地史官,此之谓赴告。大概鲁国守此制度未坏,各地史官赴告材料均尚保持完整。墨子书里也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春秋》各国皆有。

对于原有的史料,孔子不是照搬无误,而是自有一个编纂的体例,和取舍的标准,及其特殊的写法。所以说“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而自从孔子笔削以后,则《春秋》既不是一部鲁国史,也不是一部东周王室史,而成为一部诸夏的国际史,亦可称为乃是那时的一部天下史或称世界史。用那时的话来说,主要则是一部诸夏霸政兴衰史。孔子为何要如此般来编写此《春秋》,在孔子自有其中道理,故日:“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由此一转手,政府的官史,遂变成了民间的私史。所以孔子又说:“春秋,天子之事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时代尽管杂乱,孔子却将原有史料脱胎换骨,化臭腐为神奇,他所写出的历史,则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在此历史之内,更寓有一番特殊精神之存在。所以孟子又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一部历史书为什么会使“乱臣贼子惧”?因为《春秋》是寓褒贬于记事之中,后来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中国传统思想学问是“经”、“史”不分的,这与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有关。史书是用来记事的,而经书则旨在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史书记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所以王阳明说:“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即道,道即事。”曹丕也说过:“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切估计都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春秋》,于是两千多年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实中国人实际上是不擅长讲故事的,或者说不推崇讲故事。中国古典文

学的正统是诗与散文,而不是戏剧与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代小说主要的功能始终也不是被理解为“说故事”,而是附着了很多别的东西。中国电影在惊险刺激方面搞不过好莱坞,这也是原因之一。

那孔子为什么要编《春秋》呢?公认的说法是:因为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礼法遭践踏。邦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邦无道则礼乐征伐字诸侯出。孔子一向注重礼仪,肯定不希望这种局面出现,于是作《春秋》,严厉斥责诸侯的无视礼法行径。但我更愿意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孔子考虑这个问题。孔子生于官宦之家,学识渊博,成年后选择了一条自认为正确的道路,大力宣言“仁政”思想,却四处碰壁,颠沛流离于各诸侯之间,甚至厄于陈、蔡之间,无以米继。估计那个时候的孔子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学说不适合那个诸侯争霸的时代,要恢复礼制,只能希望于中国再一次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不过自己是注定看不见了,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于是开始潜心编写《春秋》,将自己的治国理想寓于历史记载中,供后人考。多少落寞,多少辛酸,都化作了竹简上一个个生动的字符。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老天给孔子的使命就是传播“仁政”,实际中不能完成,就写成书流传下去让后人完成。矢志不渝应该是孔子一生最好的注解。 另:《春秋》是世界上唯一一本以大一统的观点写成的多国通史,它第一次使得史书具有了承载传统的功能,中国后来的史书无不以此为典范,因此中国的历史传统便不断地被传承下来。从此历史传统在中国实际上具有宗教的意义,代表了国人超越死亡的一种方式。传统对于任何人都不是某种身外之物。英国的柯林伍德曾着力论证传统是一种“活着的过去”。希望不要忘了中国的历史。历史亡了,我们又在何处扎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