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我市蔬菜产销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独旅网
关于我市蔬菜产销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4月20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蔬菜产销情况进行了调研。副市长庆德超应邀参加调研。委员们实地察看了天长街道杨圩村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大通镇天翔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周氏羊业有限公司,邀请部分蔬菜生产大户、专业市场和超市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会上,委员们听取了市农委、天长街道、仁和集镇、大通镇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关于我市蔬菜产销情况的通报和部分菜农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市蔬菜产销工作进行了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蔬菜产销情况及存在问题

1、种植面积锐减,蔬菜均衡供应令人担忧。据农委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市蔬菜种植面积约1.6万亩(含农民自用地),年产量约3.5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是过去的四分之一。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蔬菜供应80%来自外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部分菜地被征用,蔬菜规模种植面积锐减。天长街道过去有2千多亩菜地,现在仅有400亩左右。铜城、汊涧等镇成片种植蔬菜现象已不存在。大多数农民也由过去的自种自食转变为依靠市场供应为主,这一转变使得零星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本地蔬菜生产量锐减。

据调查,我市蔬菜供应大多来自扬州、徐州、淮阴三大批发市场。这一供求结构,导致我市蔬菜价格偏高且波动性较大。调查结果表明,

我市蔬菜价格,高于周边其他县市。一旦遇到雨雪或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蔬菜价格成倍增长,有些蔬菜有钱难买的现象将不可避免。

2、市场建设滞后,交易平台尚未搭建。市区现有万家福、千秋乐和南城河三大菜市场,由于容量小、设施陈旧、管理落后等多种原因,导致了我市蔬菜供应基本依靠外地批发,致使蔬菜价格高、品质差。

3、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和服务缺失。目前我市对蔬菜生产还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尚未形成高效运转的服务机制。蔬菜生产大多为自发性,缺少政策支持和具体的技术指导。天长街道杨圩村十几户菜农种植的400多亩蔬菜,全都依靠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来协调和服务。想扩大规模既缺少资金又担心承受不了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风险。技术指导和服务跟不上,严重影响蔬菜的生产和销售。

另外,蔬菜大面积种植的保险机制尚未形成,成为制约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市周边的南京市栖霞区、张家港市都先后实施了蔬菜大棚保险政策。

二、关于做好我市蔬菜产销工作的建议

1、强化领导,形成机制。建议成立高规格的“菜篮子”工程领导组。由市长担任领导组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同时建立工作考评机制,加强蔬菜生产、流通各环节工作的专项督查调度以及年终的考核工作,确保扶持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搞好规划,建好基地。建立覆盖全市,以市区居民为中心,兼顾各镇(街道)的保障性菜地。根据皖政[2010]98号文件的要求,城市居民人均保障性菜地应不少于20平方米。按我市30万城镇人口

计算,在“十二五”期间保障性菜地应按照不低于万亩的标准来规划。建议将天长街道杨圩村、大通镇坝田村、永丰镇红庙村、仁和集镇芦龙社区作为蔬菜专业生产基地进行建设,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蔬菜基地。

3、出台政策,重点扶持。建议市政府设立蔬菜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对蔬菜产业化发展实行以奖代补。重点对连片种植蔬菜500亩以上的进行补贴;对建设标准化钢架日光大棚的,参照其他县市区的做法,按照每亩4000元左右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推广应用滴灌、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新技术、新材料的,按投资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或提供材料支持。同时整合支农资金,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退耕还林、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来配套实施“菜篮子”工程。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做好规模种植大户的蔬菜大棚保险工作。

4、打造平台,建好市场。建议在注重提升改造现有市区三大蔬菜市场的同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在市郊合理规划布局,建设设施齐全的专业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在城郊兴建辐射苏皖的大型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减少菜农和市场对接的中间环节,使我市蔬菜价格趋于合理。对投资建设大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的,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5、强化服务,搞好指导。我市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存在着技术落后、服务跟不上的现象,一旦遇到严重病虫灾害,将会给蔬菜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市农委已投入200多万,建立了农副产品检测中心,但由于缺少工作经费,导致工作不能正常运转。建议市政府明确由市农委牵头,具体承担技术服务和指导,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检测

中心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和自律与服务作用。条件成熟后,可成立天长市蔬菜生产协会。协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要做好产业内部的协调与服务工作,指导菜农错开大宗蔬菜的种植和上市时间,根据市场需求实行总量控制,以防止过度性生产造成的“菜贱伤农”现象。

6、创新模式,搞好对接。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和协调,做好超市和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对接工作,形成“农超对接”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菜农收益,实现“农超”双赢。通过“农超对接”使蔬菜生产的环境、田间生产操作流程、农药和化肥使用等情况,完全符合超市要求,让市民真正吃上新鲜、放心的绿色蔬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