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公麟的白描画风探析

来源:独旅网
美术时空ARTEDUCATIONRESEARCH李公麟的白描画风探析□佘摘月要:白描源于“白画”,它是指以墨笔线条勾勒塑造对象,不施色彩。在魏晋时期多为粉本画样,是绘画过程中的一环,直到宋代李公麟出现,白描才上升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李公麟以纯熟的笔法开创了这种只以线条为造型手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对此进行了阐释和探索,在绘画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李公麟白描画风一、李公麟白描的特征在中国画中,不施色彩完全以墨笔线条表现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因其不施色彩,所以对画家的造型能力要求极高。白描主要通过墨线的浓淡、干湿、粗细、缓急、长短等表现物象的质感、量感、体积感、空间感,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白描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也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它的特征是在对物象有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韵律感的线描,达到对物象的形象及其意趣的高度概括,可以说是线描发展到最高或最纯的必然结果。李公麟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人名士,他的白描可谓当世第一。《宣和画谱》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赞曰:“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贵贱妍丑,止以肥红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苏东坡称“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清初大家孙承泽评李公麟:“自龙眠而后未有其匹,恐前世顾(恺之)、陆(探微)诸人亦所未及也。”而邓椿在《画继》里说:“吴道玄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讵容独步。”所以,李公麟开拓的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的白描被后人称为“天下绝艺”。宋代学术界在此时兴起了一股研究金石的风气,主要是研究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并把具有古朴精神的线条吸收到白描中,这为李公麟的白描艺术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时代氛围,再加上他本身的文化素养,从而产生了朴素、优美的视觉效果。李公麟有大量优秀作品传世,并对后世绘画产生深远影响。马,初学画就是从马入手的,他画马的传世名迹有《五马图》,此图为纸本白描,李公麟所采用的白描技法是对唐代吴道子“白画”的丰富,这幅画被视为白描画种的代表。除了《五马图》外,《免胄图》也是比较可信的李公麟传世作品。该作品长223.8厘米,宽32.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宣和画谱》有这样的论述:“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公麟叹曰:‘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后作画赠人,往往薄著劝诫于其间。”由此可见,文人士大夫的文学造诣和综合修养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宣和画谱》提到李公麟的画风,“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这说明李公麟在用笔方面的成就更高。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幅白描作品之外,李公麟还有大量优秀作品传世。李公麟的摹古画多采用绢本设色勾勒,作品场面宏大且人物众多。如《临韦偃牧放图》,此图采用绢本设色,严谨精微,一丝不苟,描绘了放牧一千多匹骏马的浩大场面。这幅画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但它对于研究唐代的绘画艺术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此外,李公麟还有描绘文人生活的《西园雅集图》等。2.表现手法的写实性李公麟的人物画长于形象塑造,他的绘画能够表现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人物特点。李公麟的艺术创作和他平时的勤于观察是分不开的,有了现实生活作为基础,他才敢于追求新的表现手法,敢于突破前人的程式。如,他画观音图,就没有采用当时盛行的坐相,而是创造了另外一种能表达自在心情的绘画样式,这要归因于创作者自身的认识和想法——“自在在心,不在相”。又如《维摩诘图》,李公麟成功地描绘出维摩诘的外形和性格特征。李公麟对于马的表现主要源于他对于马有着深入的观察与研究。上文提到的《五马图》描绘的是西域进献给皇帝的五匹骏马,李公麟成功地塑造出五匹骏马的身姿、轮廓、身体的体积感和重量感以及各部分的质感,充分体现出骏马身体的结构特点,甚至是皮毛的光泽效果。通幅均以单线描勾勒,笔致细劲多变,简洁明快,刻画入微,对五名牵马人的形象刻画也极为鲜明。这种写实画法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这种画法使他(下转第21页)二、李公麟的白描画风1.表现题材的多样性邓椿《画继》评李公麟六法兼善,“鞍马愈于韩干,佛像追吴道玄,山水似李思训,人物似韩滉”。根据相关著录和存世作品来看,李公麟的绘画题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鞍马题材、人物题材(包括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宗教题材(道释画)。除此之外,其对山水、花鸟也有涉及,但作品数量不多。李公麟擅长画19美术时空ARTEDUCATIONRESEARCH出。而泼墨泼彩的创造在于将墨与色结合,富有现代性。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意外,都是画面中的新意,让观者陷入无限的遐想。张大千认为写意画的“写”并不是随意涂抹,而是用笔、韵味、作者的情感。他的泼墨泼彩作品既采用了破墨、积墨、泼墨的技法,又融合了西方的泼彩,从而形成了“泼彩兼施,墨色相融”的画风。《长江万里图》综合了张大千平生的画风与技法,各种技法都有运用。在山顶受光面,张大千在墨色中加入亮色,协调画面,并稍加墨线加以勾勒,将浓艳的青绿设色与工致的笔调都予以体现,达到前人所未能及的境地。《长江万里图》笔调的雄厚与秀润表现出张大千泼写兼施的个人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画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3)抽象具象,雅俗共赏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因为他前期对古人画法的研究,对传统笔墨运用自如,这才在晚年厚积薄发,在传统中国画中注入新的生机。他的泼墨泼彩画并没有失却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而是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色彩技巧。张大千的作品《庐山图》是他还未游历过庐山的情况下,翻阅各种关于庐山的记录,揣摩各位名家的画作创作而成的作品。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画作并没有脱离形体。画面中传统笔墨的比重加大,他将抽象的山石与具象的树木相结合,处理巧夺天工,勾勒精到、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山石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张大千没去过庐山,却将庐山作为自(上接第19页)的许多作品成为后世研究当时社会和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有力资料。己创作的题材,庐山之美早在张大千胸中酝酿。聚天地之精华,集江山之瑰丽,这就是画家意识中的庐山,也就是画家心中的祖国河山。三、张大千的绘画对当代中国画的启示张大千在泼墨泼彩山水画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一反常态,前人的工笔重彩将颜料作为辅助工具,在画面形体勾勒完成后再辅之以色。画面中的用笔、用墨、用色都是相互分离的,而色彩大多被归为辅助作用。这种画法难以表达画面的生动气韵。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中工笔与写意实现了交融,形体不追求具象,用笔更加肆意。在泼的酣畅淋漓之中又巧妙地将工笔手法运用其中。张大千受到青绿山水与敦煌壁画的影响,大胆运用色彩,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张力与冲击力,极大地彰显了色彩的魅力。在表现山水画的气韵时,作者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表达。由此,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当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应当把传统山水画作为其根本,重视师法古人,师法造化,将其作为现代山水画创新的基本点。这样的创新才更加具有个性,才能发展得更为长久。注释:①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467.(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编辑张泽准确表现物象,传达神韵,还能够体现出画家的功底和笔力,因此,今天的学画者应该认真学习李公麟的白描艺术,继承优良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三、李公麟对后世的重要影响综观李公麟的绘画成就可以得知,他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开宗立派的重要影响。首先,作为北宋时期文人的代表,他能够仅以单纯的线条勾勒塑造形象,这表明当时的文人名士已经将墨笔线描发展出丰富的表现力。其次,李公麟直接改变了北宋时期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方法,使当时社会中的其他艺术家受到他的影响。李公麟的作品,尤其是鞍马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在宋代成为其他画院画家甚至民间画工的范本,推动了宋代绘画的发展。白描在李公麟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很多画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他的艺术成就并有所创新。如,南宋梁楷开创的写意人物画就是必然的产物。此外,赵广、贾师古、乔仲常、僧德正等都受到他的影响。元代被誉为画坛中心人物的赵孟頫、被称为“李龙眠后一人而已”的张渥和白描大家王振鹏,明代吴彬、丁云鹏和陈洪绶等,清代吴友如、王鉴等,都吸收或借鉴了李公麟的白描艺术,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清代,白描有了新发展,出现纯用白描画美人仕女的金佩芬,还有画家创造出白描花卉,开创了白描画的新局面。白描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语言具有纯粹性和独特性,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并被多数人接受,它还渗透到中国画的其他领域,在中国画坛的影响极为深远。白描这一绘画语言不仅能结语综观李公麟的绘画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对白描艺术的发展。白描发展到今天,一方面体现出其包容性和宽泛性,另一方面体现出其写意性和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创作者应当赋予白描新的内涵,将画面中线条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的朴素性提升到全新的审美高度,从而使白描艺术获得新的发展。参考文献:[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2]王磊.李公麟白描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朱叶.李公麟的《五马图》及其白描艺术.榆林学院学报,2009(3).[4]代青全.白描艺术审美情趣的思考.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0(3).[5]潘运告.宣和画谱.岳仁,译注.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6](宋)邓椿,(元)庄肃.画继画继补遗.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编辑杨婷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