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 考号:______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______和______的总合。
3、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即注意的____,又称注意的____。 5、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______动机和______动机。 6、从______到______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7、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提出问题、______、______和验证假设。
8、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______和______想象。
9、行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__于______创立的一个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 10、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具有 、______和______功能。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D.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2、开卷考试的记忆活动是( )
A.识记
第 1 页 共 11 页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3、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4、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5、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是理性的,是善良的和值得尊重的是( )
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存在主义
6、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是( )
A.感觉 B.知觉 C.需要 D.能力
7、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是( )
A.人际沟通 B.人际交往 C.亲和行为 D.人际关系
8、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
第 2 页 共 11 页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9、黏液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10、生活中所谓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反映了哪一种知觉印象的效应?(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效应
11、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组块
A.9±2 B.7±2 C.5±2 D.6±3
12、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
A.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13、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第 3 页 共 11 页
D.头脑风暴法
14、下列哪个选项是根据动机对活动作用大小划分的。( )
A.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B.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C.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D.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5、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6、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 )
A.社交能力 B.智力 C.操作能力 D.创造能力
17、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8、( )对性格形成有直接影响。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19、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
A.“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B.“爱人只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C.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第 4 页 共 11 页
)
D.“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20、吃了糖以后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意志: 2、情景记忆: 3、性格的理智特征: 4、无意想象: 5、记忆: 6、情绪和情感: 7、感觉:
8、社会刻板效应: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2、( )气质具有天赋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气质是不能改变的。 3、( )潜移默化是指有意识记的结果。 4、( )虚幻的想象是不受现实制约的。
5、( )精神分析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6、( )“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象出悠美的音乐,天生的盲人决不能想象出春天的美景。” 说明想象是有现实基础的,材料来自客观现实。 7、( )潜移默化是指有意识记的结果。
8、( )复杂意志行动过程中,执行决策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 9、( )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机制。
10、( )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指影响通过有意识记而接受
第 5 页 共 11 页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2、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简述注意的品质。
4、动机的功能有哪些?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6、性格有哪些特征?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 6 页 共 11 页
第 7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遗传 环境
2、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3、遗传 环境 4、广度 范围 5、生理性 社会性 6、出生 5、6岁
7、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8、记忆 思维
9、华生 20世纪初
10、适应环境 影响和调节认知活动 信息传递的功能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D 2、D 3、C 4、B 5、C 6、C 7、A 8、D 9、C 10、B 11、B 12、B 13、B 14、A 15、B 16、B 17、B 18、A 19、A 20、D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情景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3、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性格的认知特征。
4、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
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会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
第 8 页 共 11 页
是忆的过程。
6、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8、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 2、错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 8、对 9、对 10、错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1)加深对任务的理解,合理地组织活动。对任务的重要性理解的越清楚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越能引起人的注意;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安排好活动直接有利于注意的集中。
(2)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有意注意是需要以顽强的意志同各种干扰作斗争而坚持的。 (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或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稳定,越能对活动对象产生有意注意。 2、答: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①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客体的数量。“一目十行” ②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其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在感受同一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广义:指注意维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虽然人接触的对象或行动有所变化,但人对整个活动的注意却保持不变。如完成做作业的任务活动。
③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③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活动上。如课与课间的转移。 4、答:
第 9 页 共 11 页
(一)激活功能
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获得妈妈的赞扬而听话的小孩儿。
(二)指向功能
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三)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偏离目标时,动机就会将其调整回目标中来。
5、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制约。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最先遗忘的是对识记者来说没有重要意义的、无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材料。
(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抽象材料最快。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条件下,识记材料的多少和遗忘的速率成正比,识记材料愈多,忘得愈快,相反,忘得慢。因此,学习不宜贪多贪快。
(4)学习的程度和方法。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
过度学习:把练习进行得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过度学习150%为宜。
学习方法的影响大致如下:用视觉识记的材料比用听觉识记遗忘慢些,用试图回忆识记比用单纯重复识记遗忘慢些,用间时(分散)复习的方法识记比用集中复习遗忘慢些。
(5)记忆的恢复现象。
(6)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材料首尾容易记住,中间容易遗忘----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中间材料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影响之故。
6、一、性格的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对荼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对行为的自学控制水平的特征,在长时间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强度特征,稳定性特征,持久性特征,主导心境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记忆方面,想象方面,思维方面。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学说。大致有以下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冯特认为心理学的内容是对人的意识经验的分析。意识可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他首创内省法,对自己内在经验感受进行观察和分析。
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例如,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关心什么是思维,而机能主义心理学则主要关心思维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个人行为,并以刺激一反应(s—R)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意识不能观察和测量,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范围内;
第 10 页 共 11 页
个体行为的基础是反应的关系,即此反应的形成与某刺激相关,了解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即可了解人的行为;个体的行为都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完形心理学。由德国一心理学家韦特海墨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所创立。Gestalt为德文,含有“整个形体”和“完形结构”的意思。完形心理学主要是研究知觉与意识,其目的在于探究知觉与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它以直接经验或现象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既强调观察法,也不反对内省法,完形心理学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纯粹的经验的观察。对完形心理学而言,各元素的总和不是意识的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在集中知觉时,增加了一层心理组织,因此,它对知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此外,完形心理学研究知觉组织,而知觉组织与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历程有关,为此完形心理学的研究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创立。精神分析不但是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上一世纪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最大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理论极为庞杂,对于人格的发展动力,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对于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器和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观念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机制来解释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因。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者坚持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发展,如更加强调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或泛性论的作用,而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这些心理学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为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立,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理论取向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论对人的异化,反对他们的反理性观点;反对行为主义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论的观点,也反对行为主义以零碎的、片面的反应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由零碎反应集合而成的行为,而不是表现行为的完整的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人,应研究人类的复杂经验,如动机、价值、情感、生活责任以及生命的意义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因此要改善环境以有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成。认知心理学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说,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的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从狭义上来说,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指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过程的研究。认知心理学是多学科结合的结果,它一方面吸收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也受到其他学科的推动,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语言学的影响,同时计算机科学的进展也对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认知心理学是目前在心理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