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来源:独旅网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考纲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关键词、时间]

关键词:衣、食、住、交通工具、通讯手段、大众传媒、社会风俗

时间: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三、[重要概念]

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四、[基础问题]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2、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1

五、[知识框架]

主题 项目 物质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和通讯 大众传媒 习俗 近代(1840-1949) 1949-1978 现代 1978年以来 背景: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先进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各个时期的政府鼓励发展;⑤各项政治运动的影响;⑥社会思潮的推动。 表现:衣:从交通:轮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华报刊业:19世纪中期前近代中国社会风长袍马褂、布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运。1872年,后,外国人在华办报,著俗受到西方民主衣长衫到洋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思潮的影响。维新布、洋装、中中国水运的局面; 国公报》;70年代,国人派主张“断发易山装、西装、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擅自修筑办报,戊戌变法时期《时服”、“废止缠足”、旗袍、学生吴淞铁路,不久被拆除。1881年,中国自务报》;辛亥革命时期《民改革传统的婚姻装、裙子;食: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马车铁路)问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制度;辛亥革命前从满汉美食、世。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进展缓慢;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后,“断发易服”粗食到面包、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期《共产党》、《红色中华》、具有反清革命的咖啡等西餐大城市;有轨电车出现;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色彩。民国时期,进入生活;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家飞机,等; 政府颁布剪辫易住:从中式宫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1920年,中国影视业:19世纪末,西方服和废止缠足等殿、民居到欧首条空中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电影出现。1905年,《定法令。婚丧仪式由式洋房或中航拉开序幕。通讯:1871年,丹麦电报公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繁琐愚昧走向简西合璧建筑; 司私自架设电报线;随后,福建巡抚丁日业起步;《歌女红牡丹》是约文明;社交礼特点:传统、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第一部中国有声电影;《渔仪、历法节日都有现代并存,中线;20世纪初,在上海设立无线电报局;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变革。 西结合。 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国际荣誉的影片。 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国家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物质匮乏,整体经济水平不高;③受中苏关系影响;④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影响;⑤20世纪50年代,提出“双百方针”; 表现:50年代初,俄国“布拉吉”传入。衣着朴素,蓝、黑、灰、绿是主色调;食物简单、住房拥挤。 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的沟通;公路:一五计划建成长春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建成武汉、南京长江大桥、新藏公路等;自行车是主要代步工具; 轮船:国家统一管理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航空:民航发展有限; 通讯: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报刊业:《人民日报》、《红勤俭节约、无私奉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献。 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报刊; 影视业:工农生活、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但电视较少。 背景: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③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铁路: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大提速,提高表现:衣着多运行效率,出现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九五”期末,中国铁路里程亚洲第一、彩多样;食:到解决温饱、饮世界第四; 食丰富;住房公路:90年代以来,家用汽车增多;高架公路、 地铁、轻轨等发展起来; 改善,宽敞舒航空: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适,高楼林国;通讯:电讯产业快速发展,电话、互立。 联网普及。 报刊业:欣欣向荣; 影视业: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走向世界。电视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互联网: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正急剧改变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 树立新风、休闲方式多样化。 通讯工具变迁,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

六、[思维发散]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图示图解]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七、史论1 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特点

(1)受西方影响明显。

(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在开放口岸、都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史论2 新中国成立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3)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4)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史论3 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

(1)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4)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5)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史论4 中国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

3

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

史论5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各地区之间是比较均衡的。

错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

影响。

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 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

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

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