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二 编写:邹海霞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1-10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学习重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法指导】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知识链接】
桃源八中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诗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
【学习过程】
一、基础过关
1. 解词:书( ) 愤( )
2、自由诵读,诵读提示: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七律句式的节怕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桃源八中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3、整体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首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2、作者在颔联中写两次胜利战斗,其目的是什么?
3、颈联运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4、尾联运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5、这两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
四、研究讨论,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
2、作者经历:
3、主要意象:
桃源八中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4、个人情感:
学习小结:
本诗表达技巧:
本诗风格:
【当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书愤》
【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还不理解的诗句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