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

来源:独旅网


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深,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国人学习知识,加强交流,休闲娱乐的主要平台。与此同时网络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地冲击着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的新变革,迎接挑战,面对困难,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更有效的班级管理。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加强家长与老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即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班集体

现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对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所谓互联网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就是在传统班级管理的模式下,借助网络的功能利用网络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地不断深入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的新方法。然而,这种教育管理模式的新提法还是要以现代班级管理理念为基础,然后将其理念的思想、目标和内容联系实际,这种提法不仅是传统班级管理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同時也是信息化背景下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班级管理信息化。

1、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非常细致琐碎,其中包括:学生信息管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老师沟通、家长学校沟通等等。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首先需要满足教师日常管理的需求,其次要能增加一些辅助教师班级管理的功能,例如:家校信息互动、学习资料共享、学生动态及时反馈等等。关于建设信息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模式,我们的目的是能够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效率,让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并且,在创建信息化的班级管理的同时还要与现代化的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相结合,从各方面去完善班级管理的体制和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做到有的放矢,使得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进行的更加顺利,让学生在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下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此外,网络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家校之间的联系,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的结果除了体现了班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平等性,从而激发了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去关注并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以外,更加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1.1管理系统——班级管理的信息库

在校园网的普及和使用的过程中,作为软件建设的基础工程,一般来说,学校都会建设以数据库管理为基础的班级教学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班级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料共享和网络交流等基础功能。作为其中最最基础的班级信息管理系统,它不仅仅是教学管理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此同时班级信息管理系统还与学校网站和班级QQ群保持连接。

1.2 校讯通——家校之间的交流平台

校讯通主要表现为老师和家长的直接沟通,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学校和老师通过校讯通这个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的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升级学校的管理模式,这样也可以更好地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校讯通帮助家长和学校的去建立一种现代化的家校沟通方式,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使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从静态的一维观念中转变为动态的三维观念。

1.3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

现如今,网络聊天通讯工具在学生中已经非常普遍,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教育工作者利用QQ、飞信等网络聊天通讯工具等信息发布平台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办法,势必将是强化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这样通过网络聊天、网络信息

电子信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传递信息,不仅仅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还能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家校之间的沟通提供方便有喜爱的工具。

现在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QQ空间、人人、微博等,他们借用这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加与同龄人的沟通。对于老师来说,学生在这些网络交友平台的的一些言语表现,文章抒发正好是老师了解学生的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老师通过阅读学生发布在网络平台重点个人日志,就能够发现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包括一些兴趣爱好之类的有效信息,对于不好的问题能够做到提早发现及时预防。这样一来,老师就能够做到将思想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比传统教育手段更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总结

学生在学校的归属感在于他所属的班级,因此班级就成为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因此班级管理的优良也就直接影响了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优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肩上承担的责任已经不需要做过多的赘述。但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明白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自身角色的新内涵,不断学习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不负时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324.

[2] 杨军明.素质评价网络当家[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124.

[3] 张伟,刘宏山.梳理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管理[J].科教导刊,2010,1(15):24.

[4] 马韦伟,江玲.网络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德育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