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及习得研究

来源:独旅网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及习得研究

——以“吃+O”的结构为例

第一章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的历史与现状

1.1前人的研究成果 1.1.1宾语的研究综述

在现代汉语语言分析中,学术界对宾语的见解可谓众说纷纭。宾语和补语常常混淆不清。有的学者把动词后面的成分全看成宾语;有的学者认为可以看成一种成分,但是不同意叫做宾语,可以叫做“补语”;有些学者认为表示事物状况的才是宾语,而表示时间、处所、数量的是补语;有些学者认为后者是“副位”,可作状语。笔者查阅了各种资料,梳理后按照时间的顺序罗列了学者们对宾语的认识。

1983年,吕冀平先生在《汉语语法基础》一文中认为:“在句子里,作为受动词的支配或者制约的对象,回答‘什么’或者‘谁’等问题的动词的后置成分,叫作宾语”。 1990年,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补语这个名称比宾语好,不但是不跟主语对,而且可以包括某些不便叫做宾语的成分”。1999年,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认为“动词后头可以有宾语。动词、次动词后加宾语叫做“动宾结构”。2001年,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并没有为宾语下明确的定义,而认为“动宾结构的一个附带的语法意义,是宾语表无定的事物而主语表有定的事物” 把动宾关系分为:(a)致使,如“跑马”,“来饭”,“红着脸”,“丰富词汇”。 (b)工具,如“我睡大床”,“他吃小碗”。 (c)使或让某些事物出现或消失,如“写字”,“生小孩儿”“丢了东西”。 宾语是什么呢?2003年,在邢福义、汪国胜编撰的《现代汉语》教材里,“宾语是动语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能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

2006年,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中认为动宾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2007年,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认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松弛,中间可以有停顿;述语和宾语意义上和结构上的联系都很紧密,当中没有停顿。2008年,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认为:“动语和宾语是共现共存的两个成分,句内有宾语,就必有动语,无宾语就没有动语。”

1. 丁声树 留学生汉语动宾搭配能力的习得 71页 对宾语的定义 1.1.2宾语的界定

什么是宾语呢?从吕冀平、邢福义和汪国胜的定义中可以找出两个共同点:a宾语可以回答“谁”或者“什么”之类的问题。b宾语与动词性成分相对应,通常在动词性成分之后。笔者却认为,把动词后面的成分统统看成宾语,似乎扩大了宾语的范围,也给语法分析带来了困扰。如“吃一小时”、“吃一顿”、“吃一回”,动词“吃”后面的成分分别是时量、物量和动量,假如全部作为宾语,就无法区分三者的语义关系。然而,如果全部看成是补语或状语,也是不现实的,不符合汉语运用的实际。

2008年,谢晓明在《语义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一文中,对宾语的范围做了一个界定,笔者比较赞同。“宾语必须是受动词直接支配和关涉的对象,一般能用‘谁/什么/哪儿’之类的词提问。”细而言之,可以看作宾语的有两种情况:a在没有事物名词的前提下,用数量词来修饰限定名词的物量词。b受动词支配或有关联的事物名词,通常放在动词后边,而仅仅与动词发生从动作到动量关系的成分应看作补语成分。例如:“吃一小时”、“吃一回”中的“一小时”、“一回”都应看成补语成分,因为这里的“一小时”、“一回”都是用来补充说明“吃”的状态,而不能修饰“吃”所支配的事物名词。如“一回饭”、“一小时饭”都不能说。而“吃一顿”中的“一顿”可以看成宾语成分,因为这里的“一顿”可以修饰动词“吃”所支配的事物名词,即“一顿饭”。可以看成宾语成分的还有能用“什么”之类的词提问的谓词性成分。

一点点建议:

首先,论文的大体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可能会遇到一些的问题,比如民大的留学生比较少,

你的问卷如何完成?如果问卷无法完成,你的数据从哪里来?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还有一点点问题。

第一,如果以“吃+O”为例,那么你讨论的是动宾结构中的宾语,邢福义等对汉语中动词

所带的宾语进行考察,指出,汉语动宾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也就是说动词所带的宾语可以使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常规宾语,包括对象宾语和目标宾语。“常规宾语”为说汉语的人共同认知和共同接受。只要提到某个定性及物动词,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到它要求带上常规宾语。如:吃——苹果,饭,菜(对象宾语);造——船,车,纸(目标宾语)。第二种是代体宾语,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带入常规宾语位置的非常规宾语。即: A;常规式:【及物动词】+【常规宾语】 B:代入式:【及物动词】+【 】

﹙代体宾语﹚ 写毛笔 写黑板 吃食堂 吃老本 吃利息 打奥运会 打主力 打二传手 打前锋 打后卫 打时间差 打体力 打世界冠军 打日本队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三百问》《汉语语法学》等著作中,对代体宾语都有详尽的分析和说明。可以参看。

第二,既然要做问卷,就要首先考虑问卷的考察对象,你这份问卷,估计初级班的学生做不了,只能到高级班去尝试,因为这种代体宾语是否能被留学生掌握,不能确定。同时因为问卷面对的是留学生,就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考虑,比如文化背景,比如接受能力,如果留学生对所做的题目都没有办法理解,那么,问卷的效果将会比较差。所以最好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第三,对问卷的结果需要有一定的预测,就是说需要心中有个结果,问卷只是帮助你证明那个结果,如果问卷的结果与你预测的结果相符,那么你的结果就是对的,如果问卷的结果与你的结果不符,可能有哪些解释。这个建议考虑考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