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中职学校教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独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中职学校教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黄 星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6期

日本“职业技能士”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与专业有关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推行合作制和交替制,即工学交替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借鉴日本“职业技能士”教育模式和观念,对于我国中职学校研究教育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质量标准体系之建设

质量标准体系就是针对中职学生个体的各种素质要求建立起来的技术性评价指数体系,并通过个体的不同层次级别与学生群体的各种比值来评判整个学校教育的质量,学校则能根据各种指数要求和质量评反馈来改进和调整教育教学,并使导向进一步作用于人才素质培养机制、教育教学工作及行政管理等方面,以发掘新的内涵、出台新的举措和产生新的提高。 质量标准体系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根据由繁到简、由模糊到明确、由一般到重点的原则,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中职生应有的素质结构

“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职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愿望。”据此思想可将素质结构划分为若干“素质板块”。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中职生自身的特点,将其主要素质结构成分划分为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健康状况五个“素质板块”。 2.在每一个素质板块中,又可以确定出若干的素质要素,这些要素应当具备代表性和可量成分

笔者学校根据这一原则,将思想道德板块分为政治思想、品德行为、职业道德、法纪表现;文化科学板块分为文化成绩、应用水平;专业技能板块分为专业理论、专业操作能力;综合能力板块分为社会与生产实践能力、特长、独立工作能力;健康状况板块分为心理健康状况、体质与体能状况、体育锻炼达标情况、工作信心与吃苦耐劳能力。根据以上各要素的特点,笔者从中找出了可量成分,形成了学校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3.应确定每一素质要素可量成分的量化方式与指数

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记等式,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第二,记分式,如百分制或十分制;第三,加分式,即基本分加所加的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说明的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并不是玩什么新花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学识、才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能够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在各项指数选择上要体现出超前、先进、合理、简化易操作。例如,某一要素在80分以上能体现良好,90分以上确实能体现优秀,但不应在这一要素上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80分或90分以上,否则就失去了层次性与可比性。

二、完善师资体系建设

职业学校要参与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毕业生的“竞争”。学校要保持质量上的优势,必须要抓教师与学生这两支队伍的建设。优质的生源是质量的基础,而有一只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突出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则是质量的基本保证,其标准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言,“建立一支能够适应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1.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做好教师的业务考核工作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影响学校的声誉。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名师出高徒”的格言,随着职业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当前,在众多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对市场需要的应变能力还很弱。笔者认为,学校领导要把师资问题作为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就目前来看,职业学校的发展要以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及国家新五年规划为依据,结合地区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所设专业及结构的调整做出科学的、比较切实的预测。也就是要根据学校硬件标准,确立“软件”的培养样目标,及时调整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进修、学习计划。同时,积极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运用考核的手段和力度,激励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教学工作的自觉性与高度责任感。

2.引导教师一专多能,加强应用性教师的培养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使中职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市场服务,服从市场经济变化的需要。就目前来看,市场化完全打破了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封锁线,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设施和师资力量,瞄准市场的变化和方向,重点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停办或逐步停办部分不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笔者学校近几年通过短期、中期的教师脱产学习,已经开设了有关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教学,新开设了动漫、物流、汽修、文秘、理财等专业,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已经积累了第一专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拓第二专业的学习及教学工作,并对于获得“双师型”的教师给予通报表彰和适当的物质奖励。目前,学校各专业都有一大批年轻教师成为一专多能的行家。另外,职业学校还要特别加强应用型、技能型教师的培养。学校为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近两年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银行、酒店等部门,强化专业的学习与技能训练,使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专业教师达到了具有指导某一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水平及运用能力。 3.联办与聘用相结合,扩大师资队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职业技术学校要走出单一办学的模式,广泛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联合办学的道路,确是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校际联合、厂(企)校挂钩,能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层次,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教学能力。早些年我校教师大多还是学科型的,不少教师虽然有较丰富的教学能力与经验,在省、市举办诸项教学比赛中,均有不错的成绩,但在技能应用方面,总是暴露出明显的弱点。

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建设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生产、工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具体方式是在学生完成的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后,将学生安排到与其所学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有报酬的生产、工作见习。就学校目前学生从事的时间分析,生产、工作的见习时间为专业课学习时间的十分之二,实行生产的时间三分之一;从跟踪调查的结果来看,有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满意度,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目前,与笔者学校签订合作意向的单位逐年增加,特别是名牌企业如鹤山雅图仕有限印刷公司、江门丽宫星级酒店等,都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这都是极好的例证。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协作的教育形式。学生在课堂内学到的专业课理论知识应用到见习生产中;用人单位将在学生的见习中,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实效性;学校通过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改进教学方法。应当明确的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形式与各专业课的实习课是有所区别的。合作教育中,生产、工作日是有报酬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双向选择。学生从事实际生产、工作绝不仅仅是观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应与其他职工一样。

笔者所在学校自实行校企合作以来,得到了社会、家庭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在支持政府推进教育强镇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综合实力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校企合作使学校的办学优势充分显现,并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与赞赏。笔者认为,进行校企合作教育,对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面,都能从中获益。学生可以在与专业有关的用人单位进行生产或工作,获得劳动技能与实际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的分配打下基础。同时,许多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而就读职校的学生,又能获得报酬用以支付学习与生活费。用人单位在学生的生产、工作中,找到了理想的技术人才,放在实际生产中,得到锻炼和考验,使之成为未来的职工或技术人才,减少了为招工所进行的培训和各类费用的支出。另外,用人单位还可以在临时需要时找到廉价的临时工作人员,用学生带来的理论知识发展自己的企业,提高企业的文化素质。学校又能够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了解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社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时改变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使学校开设的专业与企业对口,使企业吸引优秀生源,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更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但是,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教育的领导。学校需专门设立由教务处、实训处牵头,负责联系学生合作教育的单位,负责安排学生生产、工作的单位,跟踪了解学生在生产、工作中表现的机构,并完善体制。在校企合作中,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在有选择的领域开展合作,学生从事的生产和工作须与其所学的专业相关。第二,学生生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工作单位的安排落实,应由学校负责。所联系的单位负责人到学校面试,实行双象选择,在用人单位、学校、学生都满意后,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签约,学校见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第三,学生在生产、工作后,必须定期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反映生产、工作中的问题,以便学校出面与企业磋商,及时解决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学校教务处、实训处也应定期派人到用人了解学生的生产、工作、生活情况。学生在结束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的生产、工作后,应当填写生产、工作情况,向学校报告的内容在鉴定表中有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也要为学校提供学生在生产、工作中的表现,在鉴定表上评估鉴定。最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报告和用人单位的评估,评定学生在生产、工作中的实绩,如同其他文化科一样填写成绩表,如果成绩不合格,将被取消毕业和分配资格。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中职学校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改变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实行产教结合,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因此,中职学校教育体系建设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