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2011 第28卷第2期 VoI.28 No.2 从社会历史批评到历史文化学批评 ——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转型考察 张 胜 利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新时期以来的历史文化学批评,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基础上的发展,它更注重文化因素在文学中的 作用,将文学看作一个民族文化史的一部分。首先它突破了狭隘的阶级和经济分析,使文学研究回归本位;更 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他者文化的冲击,文化冲突促使文化认同产生,历史文化学批评在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借鉴中,加强了文化认同,并对新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支持。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历史文化学批评;全Jg4-g;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i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11)02—0043—06 因素对文学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历 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社 会现象,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 的,因此只有联系经济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认识社 会和文学。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历史批评奠定了 科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历史批评 史批评的深人发展,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历史 文化学批评逐步形成。社会历史批评强调从社会 历史整体研究文学,关注文学的社会价值、倾向 性、真实性等问题。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向文学 本位回归,文学研究更趋深入和具体,从宏观上把 在鲁迅、郭沫若、王瑶等人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已臻 成熟。建国后,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社会历 握文学发展规律、解决文学史上的具体问题,已经 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随之研究风尚也就从 “社会历史”批评转移到“历史文化”批评,即更加 关注具体“文化”因素和文学的互动。学者们开 始自觉地从文化出发研究古代文学,主张加强文 学研究的“文化意识”。傅璇琮和赵昌平认为: 史批评成为一种规范,指导着古代文学的研究。 但是受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具体的社会历史批评 实践往往把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庸俗 化、教条化和简单化。在特定历史时期,我们的文 学研究过分强调阶级分析,文学研究偏离文学自 “文学与哲学思想、政治制度,以及与宗教、教育、 艺术、民俗等等的关系,被人们逐步认识……研究 一身,成为政治斗争的附庸。社会历史丰富多彩的 内容被抽离,简单化为阶级矛盾和斗争,形成“文 学史是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斗争的历史”这种 机械的文学史观。这种机械主义的文学观,不符 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经济是整个 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个时代的 总的精神状态,研究在这样一种综合的‘历史一 文化’趋向中,怎样形成士人的生活情趣和心理 境界,从而生出作家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构 思。这样的研究,主要的还不在于研究层面的扩 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绝不 是单一经济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的总和,除 了物质生产和生活、社会政治制度等客观因素之 外,还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民族文化传 统、个人意志等主观因素。因此运用社会历史批 评方法的文学研究,应该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并且 侧重于那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因为主观的、精神的 收稿日期:2010—12—27 展,而在于研究观念的拓新和研究思维的深进。 显然,根据这种要求,人们不仅要考虑文学与其他 社会意识形态的亲缘关系,更要探索文学在总的 ‘历史一文化’环境中怎样显示其特色。”“这就是 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意识。如果说,这些年来 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真正有所进展的话,那末,这 作者简介:张胜利(1975一),男,山东无棣人,文学博士,烟台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43・ 种文化意识的观念及其在实际研究中的运用,是 最可值得称道的成就。如果我们要从理论上对古 代文学研究的经验进行一些探讨,那末这个文化 意识问题就是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新的课题。” 文学研究的文化意识,首先强调从文化的视角 考察文化对文学本体特征、美感形式的影响;也注 重文学与文化的互动,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和文 学对文化的作用。文化意识突破了狭隘的阶级和 经济分析,为文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历史文化批评范式的特点在于以文学为本 位,探索文化因素对文学审美特性的影响以及文 学所承担着的文化精神,尤其是特定民族的文化 心理和民族精神。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内涵 比较模糊,难以确定边界和规范,而这正是历史文 化批评得以继社会历史批评之后成为新时期以来 文学研究新的范式的原因。正因为文化内涵模糊 外延宽泛,才使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比“社 会”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含义复杂包容广泛的 “文化”概念,活跃了文学研究思路,有力地推动 了文学研究的观念变革。这一概念的运用体现了 文学研究多学科融合、跨学科交叉的必然性与可 能性。特瑞・伊格尔顿认为:“据说‘文化’(cul— ture)是英语中两三个最为复杂的单词之一,而 ‘自然’(nature)这个有时被认为与之相对立的术 语则通常荣幸地成为其中最为复杂的一个。” “‘文化’最先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过程,然后才 比喻性地反过来用于精神生活。” ¨可见,凡与自 然形成相对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文化。庞朴认为: “所谓文化,按照我的理解,最好把他同人的本质 联系起来看。因为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是人 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就是说它是人的本质的展 开的表现和人的本质的形成的原因。” 。。 文化 包括各种因素,整个文化形成一个大结构,可以划 分为三个层次,物的层次(物质的层次)、心和物 互相结合的层次、心的层次。文化的物的层次是 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了的脱离了人的意识的物的 东西;心物结合的层次是指文学、科学、教育、哲 学、宗教、神话等,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制度;文化结 构的第三部分是纯粹的心的部分,包括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 理或民族性格等。社会历史批评的哲学基础是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经典理论,人生活在 ・44. 社会中,离开社会就无法生存。但是人并不仅仅 具有社会属性,还包括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等,人 生活在社会中,创造了文化,人也就生活在文化环 境之中,同时也就被文化所创造。同样道理,文学 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也必然被文化所创造。换 言之,文学能够表现作家的文化修养以及在他身 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和时代的思想情绪、文化心态 和精神。巴赫金指出:“文学是文化整体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的完整语境去研究文 学。不可把文学同其他文化割裂开来,也不可把 文学直接地(越过文化)与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 联系起来。这些因素作用于文化的整体,而且只 有通过文化并与文化一起再作用于文学。文学过 程是文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广袤无垠的 文学世界中,19世纪的学术界(以及文化意识)只 涉猎了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则把它缩的更小)。 东方在这个世界里几乎完全没有得到反映。文化 和文学的世界,实际上如宇宙一样广大无 垠。” H∞历史文化研究范式的价值在于从社会历 史批评的社会批判转向文化批判,从文化层面研 究文学,探讨各种具体文化对文学美感的影响,同 时,从文学探讨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 历史文化学批评是社会历史批评的深化与延 伸,它以社会历史研究为基础,关注具体的文化现 象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历史”一词的界定,明确 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罗宗强在《傅璇琮 (唐诗论学丛稿)序》中说:“璇琮先生明确地朝着 整个研究的方向开展他的工作的,事迹考辨也好, 谱录编写也好,某一领域研究也好,目的都是认识 一个时期文学的总的风貌,对这风貌作出解释与 评价。这种整体研究,如果概括的话,似乎可以称 之为文学的社会历史学研究。” 而同是这一本 书的序言,陈允吉却认为:“璇琮同志确认古典文 学研究要有新的突破,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古 典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念,与其他亲缘学科、 特别是文学(还包括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结合 起来进行交叉和综合的研究,从一个时代历史文 化的整体运动中来审视它的价值和作用。这种研 究不妨称之为对文学的历史文化研究,它首先要 求研究者掌握和钻研大量史料,通过若干个案的 细致分析由点及面,对某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与时 代精神取得总体的了解。而社会、文化背景对于 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当时士人的生活方式与 心理状态作为中介来传递的。某一个时代社会、 政局的变动,意识形态的转移贸迁,由种种因素交 学肯定是发生过影响的。就省试诗、赋这方面说, 它带来的影响是坏的,是起着促退作用的;就行卷 之作这方面说,它也带来过一部分坏影响,但主流 互作用的结果,造成了这个时代士人特定的精神 面貌和文化心态,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学爱好也 随之而发生变化。作家既是时风激荡的敏锐感受 者,又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历史上永流不歇的作家 群体的发展,形成了文学作品多姿多采、变演无穷 的丰富景观。璇琮同志对于作家群体的研究寄予 高度的重视,认为这是考察历史文化意识渗入文 是好的,是起着促进作用的。”"J5 书中还具体 论述了行卷对诗歌、古文和传奇小说的推动作用。 此书具体论述了行卷这一历史现象与文学发展的 密切关系,内容丰富,论点精确,是新时期以来切 合学术本位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杰作。之后,傅璇 学的途径与关键,由之可以进一步去揭示一个时 代文学创作的复杂内容与艺术审美持征。”l6 前 者的结论是“社会历史学研究”,而后者更注意到 其中的“历史文化研究”,同一个对象,得出两种 似乎不同的认识,说明在社会历史研究与历史文 化研究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过是前者突出 了“社会”,这是从整体角度看问题;后者强调了 “文化”,从社会整体深入到与文学具有更加直接 关系的作家精神面貌、文化心态、文化意识等方 面。罗宗强又认为:“至于《唐代科举与文学》,则 纯粹是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学的范例,它从一 个侧面非常生动地展现了有唐一代士人的文化心 态。”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研究是社会历史批评 的深化与延伸,是在社会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侧重 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文学,或者着重于某一具体文 化现象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这种文化学研 究,深入到具体的社会政治制度、风俗人情、社会 风习、文化思潮等各个方面,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既 开阔又深远,使文学研究从片面的经济分析和阶 级分析的狭隘性中解放出来,程千帆、曹道衡、傅 璇琮、王水照、陈允吉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确立了 这个时期历史文化学批评的基本格局和面貌。 文学与政治关系是社会历史批评的一个重要 方面,历史文化批评也讨论这个问题,而角度不 同。它从政治文化入手,揭示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如程千帆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中论述了进 士行卷这一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对文学的影响。有 关进士科举与文学的关系,陈寅恪、冯沅君等人曾 经做过零星的分析。早在1947年,程千帆翻译了 陈寅恪的《韩愈与唐代小说》一文,文章提到“行 卷”。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程千帆在历史唯 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客观具体地分析了历史文 化现象行卷与文学的关系。全书通过翔实的材 料、严密的分析论证了行卷之风的由来、行卷之风 的具体内容、举子及显人对待行卷的态度及其与 文学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唐代进士科举对于文 琮集中考察了唐代的科举制度给文学带来的影 响。他认为对于唐代科举制及其与文学发展的关 系,须把视野放开些,研究科举制对社会风气与文 人生活的影响。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第2 版重印题记中指出:“想通过科举来展示唐代知 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与心理状态,以进而探索唐代 文学的历史文化风貌”。 科举制度作为一项政 治文化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久地影响知识分子 的生活道路、思想面貌和感情形态,掌握科举与文 学的关系,可以从更广的背景认识唐代文学。从 政治文化角度研究文学,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与政 治制度、政治生活关系密切的历史事实。古代作 家或身处政治体制的中心,或被迫处于边缘地位, 或游离于体制之外而一心想挤身其中,总之政治 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人生课题。一定的政治文化规 约了作家的政治心态、情感状态和政治行为,必然 会在文学中表现出来。文学研究要深人到政治制 度、权力斗争、文人集团等具体层面,细致分析作 家在其中的情感、思想、心态及其对政治现实的应 对,而不是空泛地谈政治与文学的关系,这样就会 避免将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庸俗化和简单化。 社会意识形式或形态,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文化的心物结合的层次,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理 或民族性格等需要通过这一层次的表达才成为具 体的形象,为人所直接把握和理解。文学是社会 意识形式或形态的组成部分,必然会与社会意识 形式的其他部类发生错综勾连的关系。我国学术 传统的特点之一是文史不分,从文学观照历史,或 从历史看文学,文史交融形成一条源远流长的学 术血脉。随着西方学术的引进,哲学、宗教学、民 俗学、文化人类学等现代学科融人到这一血脉之 中,丰富了这一学术传统。新时期以来,学术多 元,形成文学研究多学科交融的局面,中国传统的 经学、史学、子学与西方现代学术结合起来,共同 拓展了学术研究的空间。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45. 宗教、学术、人类学、民俗学、音乐艺术等几个方面 探讨文学与它们的互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 热点。牟世金的《从文与道的关系看儒家思想在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作用》、葛晓音的《论唐代的古 文革新与儒道演变的关系》、李炳海的《道家和道 家文学》、陈允吉的《唐音佛教辨思录》、葛兆光的 《禅宗与中国文化》和《想象力的世界》、蒋述卓的 《中古志怪小说与佛教故事》、傅璇琮的《唐代诗 人丛考》、王季思的《从(凤求凰)到(西厢 记)——兼谈如何评价古典文学中的爱情作品》、 叶舒宪的《高唐神女与维纳斯》和《诗经的文化阐 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任半塘的《唐声 诗》、王水照的《宋代文学通论》等著作或论文是 比较有代表性的。 曹道衡的中古文学研究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历 史批评向历史文化学批评的转化。他认为:“在 探讨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及其区别时,笔者认为其 根本的原因还应该从当时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中去探求。因为文学本身归根 结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毕竟是颠扑不破的真 理。” 譬如有关北朝文学不发达的原因,很多人 进行过研究。有人认为北朝文学不发达是由于中 原士人在“永嘉之乱”中都已南渡,有人认为南北 文学的不同是由于地理环境,还有人认为北朝文 学不发达是由于北朝人“致力于经学”。曹道衡 对这些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事实证明,北方 的崔、卢、李、郑等高门士族,在‘永嘉之乱’中仍 留居家乡;北方也有许多风景胜地,不然就不会有 后来王维的许多山水诗名篇;‘燕赵多佳人,美者 颜如玉’,可见北方亦绝非没有美女,其所以没有 产生‘宫体诗’,更不是由于地理条件;至于北朝 的经学著作,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也极稀少, 当然绝不可能把文学的衰落归罪于经学发 达。” 他指出评价南北朝文学及其兴衰,首先应 该注意南北双方的种种不同的社会情况。文学是 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 此,要全面正确的理解文学,社会历史一般状况的 认识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认识往往成为文学研究 中的基础工作。在整体宏观把握基础上,曹道衡 从门阀士族政治和文化传统、文化交流两个方面 切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门阀士族政治是魏 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门阀士族既掌握 政治上的特权,又关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他们的 .46. 文化和文学风尚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因此梳理门 阀士族的变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机缘对研究 这一时段的文学研究至关重要。他认为:“作家 多数出身于上层门阀。门阀制度到南朝开始走向 下坡,但依然保有巨大的惯性影响。高门大姓但 求维护既得的经济、政治利益,出身于这个阶层的 子弟随之失去了进取的锐气。传统中一些积极的 精神面貌,诸如建功立业、济世安邦,已经消退殆 尽。他们很少经历过时事的剧烈动荡,所感兴趣 的,只是凭借富裕的生活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累 去领略自然界的秀美,咀嚼人世间的悲欢,以及在 声色中寻求感官的刺激。他们的气质一般都比较 平和纤细,笔下自然难于创造雄奇、壮阔的美学境 界。”[1o 315士族门阀制度是政治文化之一种,而政 治文化又是文化之一种。曹道衡从中华文化、文 明的广阔视野来探索南北朝文学特点和发展规 律。《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纵论中华文明 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状况,探讨了魏 晋学术思想的变迁以及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传统。 他关照文化的变迁和学风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如“在追溯到两汉和魏晋之间学风的变化时,笔 者比较强调的是魏晋的学风和学术对两汉的继承 关系,认为魏晋玄风的兴起是两汉以来学术思想 发展演变的结果,崇尚老庄的风气,其起源几乎与 今文经学的衰落及古文经学的兴起是同步 的0”_1l_ 详细梳理了东晋刘宋、萧齐、梁陈、四个 阶段的士族地位的升降,并论证了其对南朝文学 的直接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迁 徙、大融合的时期,不同的文化、文学的交流融合 为唐代文化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曹道衡的研 究表明,历史文化学批评并不是放弃社会历史背 景的研究,反而,他认为社会历史是最终的原因, 但他并不是简单地论述社会关系和政治斗争,而 是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具体地分析政治、学术思潮、 学风等对文学的影响。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学 批评是社会历史批评的深化和发展。 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将文学看作一种文化 现象,是学术界的一种共识。吴熊和把词看作一 种“文学——文化”现象,认为:“词的产生不但需 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 时还涉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 舞侑酒的歌伎制度,以及文人同月公歌伎交往中 的特殊心态等一些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 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 而行的。不妨说,词是在综合上述复杂因素的内 在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 象。” 】3l 袁行霈指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 的关键,因为文化是民族成员的纽带,是共同的文 化传统将民族成员粘合在一起,一起分享共同的 语言、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精 之一的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 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研究古 代文学,将其放置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宏观背 景中,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借助哲 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 神等。文化具有民族性,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民 族性显得更为重要,“文化,它是每一社会的社会 发展象征,是不同时代的精神所在,是各个民族的 民族性格的表现。”Ⅲ 传统文化能够在本民族成 员中起着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作用,能够增强民 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学科交叉点上,梳理文学 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文化思潮、风俗习 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思想等千 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揭示中国文 学的发展规律和生存状态。 历史文化学研究之所以成为一种研究范式, 关键在于它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进行的思想解放 运动的成果。首先,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逐 步深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发 生了重大变化。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 要触及到文化传统问题。具有悠久传统的前现代 性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所提出来的一个巨大历史 课题或任务”。I15129作为前现代性的传统文化,必 然与现代性的社会变革发生矛盾,通过文化批判 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转换,建设现代社会新文 化是社会现实提出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和变 革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新文化,新文化的建设离 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借鉴,因此历史文化研 究一开始就具有文化批判的性质。 其次,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全球化进程使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更趋复杂, 在中心与边缘、西方与非西方的权力格局中,民族 国家是权力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 民族认同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国际 问的经济关系更为密切,但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导 致文化全球化,换言之,没有造成文化一体化。权 力中心向外扩张,必然刺激边缘的反抗,由此而促 成各种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产生和发展。“从 政治学上讲,认同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 化、民主政治过程中的政治资源。民族认同则包 括民族本质,国家的核心情感与象征。这些为大 众所认同,他们在此基础上一起生活,一致行动, 保卫他们的共同认同。”¨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 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凝聚。鉴于文化的 这种性质,历史文化学批评对待文学就不能单纯 进行阶级分析,而是要注重民族文化心态、价值观 念、审美心理、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在文学中的 表现和对文学的影响。用世界的眼光重新关照中 国古代文化,将其放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探寻人 类共有的原型、象征等模式,发掘中国文化中世界 性因素,使其真正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 类共享的思想资源和价值。 文化认同是对共同文化的确认,文化是在无 意识潜意识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但文化认同 是对文化的自觉行为,其所以产生是因为传统文 化受到他者文化的冲击,文化冲突促使文化认同 产生。现代社会资本扩张导致强势文化的扩张和 文化霸权主义的产生。强势文化依靠其强大的经 济军事政治力量强制垄断主流话语,推行其制度、 法律、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强势文化与弱势 文化具有不平等关系,强势文化挤压弱势文化,弱 势文化被迫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阐释和评价,以 求得生存。佩查斯在《20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 义》中提出“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西方统治阶 级对人民的文化生活的系统的渗透和控制,以达 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 和身份,使之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的目 的。”¨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基础是资本,核心是 市场,资产阶级现代性的文化受到资本和市场的控 制,已经转变为文化资本,成为资本增值的一种方 式。文化市场的角逐也充分显示了文化霸权主义 的影响。詹姆逊认为:“全球化的真正核心问题是 世界文化的标准化,地区流行的或传统的文化形式 被逐出或沉默无语,从而使美国的电视、音乐、食 品、服装和电影取而代之。这种对美国模式现在正 取代其他一切模式的担心,现在已经超出文化范 畴,扩散到我们剩余的两个范畴:因为这个过程在 一个层面上显然是经济支配的结果——在一个更 深的层面上,这种焦虑变成了一种社会的焦虑,而 ・47・ 文化的焦虑只是一种征象:换言之,这种恐惧是,特 古代文学研究者有责任和义务发掘古代文学的民 族性格、民族精神和审美理想,将自己的研究融入 到新型文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中来。 定种族一民族的生活方式本身将遭到破 坏。”¨ 研这种状况必然引发弱势文化的认同 危机和认同追求,这表现为对文化霸权的抗争、对 文化多样性的呼唤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认同不是对某种固定本质的确认和认可, “认同是一个未完成的、有待建构的过程”。有学 参考文献: [1]傅璇琮,赵昌平.谈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意 识——由《佛教唐音辨思录》所想起的[J].文学评论, 1989,(6). 者介绍了英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霍尔的认同理 论,认为霍尔通过引入话语和表意视角,把认同研 [2]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 究的焦点从“我们是谁?”的传统追问,转变为“我 们会成为谁?”的问题。霍尔指出认同的未完成 性和过程性,揭橥了认同具有开放性和可塑性的 特征,通过话语实践,他着意强调认同是在话语实 践中出现的,也是经过话语实践生产出来的。认 同研究不是静态的追溯过去,而是动态地立足现 在并指向未来。 现代中国的文化认同是在帝国 主义文化霸权的挤压下产生的,早期的左翼知识 分子和马克思主义者确立了批判传统文化,吸收 西方文明的积极因素,创造具有民族性新文化的 文化认同之路。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更加促进 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刺激 了文化认同的进程,中国文化面临更大的挑战,如 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确立自己的位置以及中国 文化的未来等问题,是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张 岱年在《文化传统和综合创新》中指出:“我一直 提倡‘综合创新’观点,简单地说:反对全盘西化 和中国文化优越论,要对中西文化进行分析,既要 发扬优秀传统,又要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合在一 起叫综合创新。……综合创新就是要创造一种新 文化,我们的新文化是什么样的呢?我还是愿意 用我以前写的文章中的一段话来概括,我们建设 社会主义新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 传统,同时汲取西方文化的先进贡献,逐步形成一 个新的文化体系。这个新的文化体系,是在马克 思列宁主义原则指导下,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来综 合中西文化之长,而创新中国文化。它既是传统 文化的继续,又高于已有的文化,这就是新文 化。”[21 张岱年认为,新文化的创造,只能走“古今 中西,综合创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融合中西文化精髓,创 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新型文化。 新型文化的创造,是以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 文化为母体来建构的。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 主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理想的载体。 ・48.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 平出版社.1988. [4]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等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罗宗强.傅璇琮《唐诗论学丛稿》序[M]∥唐诗论 学丛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6]陈允吉.傅璇琮《唐诗论学丛稿》序[M]∥唐诗论 学丛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7]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0. [8]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 版社.2003. [9]曹道衡.关于南北朝文学研究问题之我见[J].文 学遗产,1995,(6). [1O]曹道衡,等.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1. ’[11]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M].南京:江苏 古籍出版社,1998. [12]曹道衡.论东晋南朝政权与士族的关系及其对 文学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3,(5). [1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1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3. [15]甘阳.古今中西之争[M].北京:三联书店, 2Oo6. [16]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 2001,(2). [17]庞朴.应该注意文化史的研究——答《人民日 报》读者问[N].人民日报,1982—08—26. [18]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4卷[M].苏仲乐,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周完.文学与认同[J].文学评论,2006,(6). [21]张岱年.文化传统和综合创新[J].江海学刊, 2003.(5). (责任编辑亦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