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动分析
杜杉 02金融 20021030212
摘要: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它是对一
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本文将对1996年至2003年8年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对今后的指导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3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关键词:国际收支,结构分析,经常项目
一、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分析,重点是分析国际收支差额,并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扭转不平衡状况。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洪水,2001年的“9.11”事件都对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经常项目持续顺差
1、1996年——2001年。在这六年中,虽然经常项目处于顺差状态,但顺差数额却不断减少,由1996年的31,643百万美元到2001年的17,405百万美元。
2、2002年——2003年。在这两年中,经常项目顺差大幅增加,由35,421百万美元到45,874百万美元。下面将从经常项目的各个项目入手,分析对比这两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首先,货物项目顺差规模基本持平。2003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44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其中出口4383亿美元,进口393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40%。2003年我国出口实现高速增长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2003年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与上年情况不同,2003年进口增速超过了出口增速,使得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同比增幅较小。
其次,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逆差有所扩大。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03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467亿美元和5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9%。服务项下逆差仍呈现扩大趋势,达到86亿美元,同比增长26%。从具体构成看,运输仍是服务项目逆差的主要因素;
旅游收支和其他商业服务均为顺差,但旅游顺差有所下降,降幅达56%,其中旅游收入同比下降15%,支出同比下降1%。此外,我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咨询项下的支出增长迅速,逆差明显上升。
再次,收益项目收支规模均增长,逆差规模小于去年同期水平。20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同比增长93%,收益支出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2003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境外的资本金汇入和设备为主,境内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规模上升较缓,收
益项下支出增长较小。收益项下收入大增和支出缓慢增长使2003年收益项下逆差缩小到78亿美元,逆差同比下降48%。
最后,经常转移顺差增幅较大。2003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1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大大高于往年水平。我国居民个人来自境外的侨汇收入增长,是经常转移呈现大幅顺差的主要原因。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大幅上升
1、1996年——1998年。这三年的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不断减小,甚至在1998年出现了小幅的逆差。
2、1999年——2003年。在这五年中,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出现顺差并且顺差规模不断上升。特别是2003年实现了527亿美圆的顺差,比上一年增长63%。具体分析各项,得到以下特点:
首先,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稳定。我国2003年实际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达到53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我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小幅增长表明,在2003年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仍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新增资金。
其次,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证券投资项下在2003年呈现顺差114亿美元。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改变了近年来不断增持境外证券的做法,纷纷将资金调回国内,满足国内
日增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这种减持境外证券,调整境内外资产匹配的行为,改变了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自1998年以来持续较大逆差的状况。同时,我国企业境外筹资和我国吸引外资来华进行证券投资步伐加快,也是证券投资项下呈现顺差的重要原因。
最后,其它投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2003年其它投资项下逆差59亿美元,上年该项下
为逆差41亿美元。2003年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减少拆放境外资产的同时,增持了其它类型
的外汇资产,导致整个其它投资项目呈现逆差。
(三)储备资产项目逆差日益增大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2003年我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特别提款权和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分别增加0.90亿美元和0.89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1168亿美元,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0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4032.5亿美元。
(四)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3年的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
为184.22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21%,在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二、国际收支结构分析
对国际收支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各个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结构变化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指导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依据。
(一)分析概况
从我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看,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保持多年顺差, ;而服务和收益项下均呈现逆差,但规模远远并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整体顺差的主要因素
小于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的顺差规模;证券投资项目近年来持续较大逆差,但2003年出现较大顺差;其它投资项目在不同年份顺差和逆差经常出现转换。
(二)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未来经济形势的可能变化,“十五” 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和经常项目收支的基本平衡,扩大时期我国国际收支的调控目标应当是:
长期资本收支顺差以保证基本差额的长期顺差趋势,实现总差额的持续顺差。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应当建立以下一些政策思路。
1、对于经常项目收支,在坚持其基本平衡长期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形势的需 提高债务偿还能力,要灵活确定其短期目标。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虽然有利于增加外汇储备,
但是不利于国内产业资本积累,容易造成国内储蓄资源外流。因此,只有基本平衡的经常收支目标符合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双重目标的要求。而短期内的经常收支逆差(顺差)波动在一定条件下是合理的。确定其合理性的标准应当是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从市场均衡的观点来看,在国内经济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市场需求上升时期,经常收支的逆差意味着国外储蓄的净流入,有利于弥补国内储蓄不足的缺口,抑制通货膨胀。但 投资与储蓄缺口拉大情况下,经常收支顺差的扩大有利于减轻储蓄是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过剩的压力,增加总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因此,“十五”时期,经常收支短期目标的确定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适度逆差是有益而且必要的。但是,基于经常收支平衡的长期性目标的存在,这种状态应当控制在个别年度内。
2、保持经常收支基本平衡的关键是完善政策调控体系、为市场化机制作好制度性准备灵活的经常收支平衡目标需要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近几年来,我国的贸易政策存在 ;二是本来应当作为政策手段几个“错位”,一是本应是制度性安排的出口退税成了政策手段
的汇率确定为宏观经济的固定目标。毫无疑问,在一定时期金融风险程度提高,东亚经济危机冲击的特殊背景下,坚持稳定汇率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稳定汇率并不等于固定汇率, 今后的汇率政策手而且更不应当成为一个长期性目标,从提高市场化程度的长远观点来看,
段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
3、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扩大出口和长期保
持国际收支平衡打好基础。为了增加货物贸易顺差,汇率调整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手段。通过本币的贬值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改善经常收支的平衡。但是,货币贬值在有利于扭转经常项目逆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通货膨胀的加剧。作为货物贸易收支的贷方,出口更多地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不同国家之间产品竞争的影响,政策调控的难度较大。在出口增长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汇率调整等货币政策的作用适当抑制进口,
防止经常收支的持续恶化。但是长期的抑制进口政策可能导致设备和技术进口的减少,对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面作用,甚至长期影响企业的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统计信息网,2003-8-7
2、《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国家外汇管理局,2004-4-8
3、《“十五”时期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思考》,国研分析,2000-9-8
4、《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张会生,《中国货币市场》200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