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浅析

来源:独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浅析

作者:沈庆祺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年第01期

摘 要:工笔花鸟画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时代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艺术特点。随着当今时代文明的发展,工笔花鸟画打破了传统工写分家的画法,现代画家们运用新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新的审美思想和表现形式。其中“写意性”是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继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工笔花鸟画同样可以很好地达到“托物言志,於情于景”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写意性;传统;现代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3-0041-01

在“写意性”相关概念的内涵阐释中,“意”是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自我的审美情趣、思想相融之后产生的意象。它既包括客观事物,也指个人主观意识。它既是抽象又是具象的,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是一种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思想,“意”不仅仅存在绘画中,音乐文学也是如此,意是一种精神所在。“写意”是当画家的心中的“意”需要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遇到所谓“写意”一说,通俗的来说“写意”是一种表达手法,它存在于中国画形式中,又被普遍运用在写意画中,是写意画的独特之处。 “写意性”在工笔画中,意同样是画的灵魂。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不但表现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也表现出画家自我的主观意识和内在精神,它们形意相融,主客相合,使工笔花鸟画具有了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 “写意性”在工笔花鸟画中主要表现在线条、墨和色、造型与构图、技法等几个方面。首先,线在我们客观现实的物象中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经过观察、理解后得出的。在数千年的绘画发展中,中国绘画被称为线条的艺术,以线立骨成为工笔画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工笔花鸟画中线的造型支撑着整个画面的结构,线成为表达精神内涵的工具,所以线的本身就具有写意性。

在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线,作为主要的造型要素,构建、支撑着整个画面的结构,是表现化的一种形式,是渗透了主观“意”韵的一种客观反映。如宋画《榴枝黄鸟图》不管是在线、造型、还是用色都体现出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意境。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家大多接受过良好的院体式教育,对“线性”的表达,成为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一大亮点。当代画家林若熹表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灵魂是“线”,“骨法用笔”成为“六法”中紧挨“气韵生动”之法,而“气韵生动”更要借助于画面之“骨法用笔”。其作品《弄春》就是运用张弛有度的用线条表现出生命极强的意志力。

“写意性”在工笔花鸟画中的墨与色的表现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随类赋彩”在实践中已发展为现代的“随意赋彩”,这正是当代绘画艺术的色彩观,通过情和景来设色,通过色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诠释心中的意境。如苏百钧老师的作品《晚风》,这幅画在色彩上打破了一贯的工笔花鸟画的用色,为了表达出它的意境,在色彩安排更加灌注强烈的主观意图,一方面他强化石青石绿本身的纯和力,同时又用微妙的灰色暖调子来平衡青绿的饱和度,使画面色彩融合。这种大胆的用色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无尽的畅想!

另外,工笔花鸟画在构图上对位置的把握不像西方绘画那样立足于一个固定的时间或者场所,而是以灵活多变的构图方式打破这种局限。把处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物巧妙的结合到一个画面中。画家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局,创造出画家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这就是画家对“写意性”的表现。而在现代工笔花鸟画中画家更加强调构图的“主观”因素,借鉴和吸收现代元素平面构成的原理,注重“点、线、面”等构成元素在画面上的巧妙对比,强化构图的取势的处理,像大面积满构图、方构图、留白、极长或极宽的构图等等。如苏百钧的《七月盛开的三棱剑花》,这幅作品采用的是满构图。整幅画体现出全局的气势形成了花和叶的起伏延续。将花朵恰到好处的安排在画的全局之中心位置,形成呼应,产生节奏和韵律,达到一种空灵清逸的意境。

传统工笔花鸟画在画法上基本是通过勾勒、填色、晕染而成,写实性较为强烈,在表达画面“写意性”的技法上鲜有创新之举。现代工笔花鸟画家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探索多种多样的画面处理和表现方法,如冲泼、渍染等写意手法及对“撞水撞色”的极致运用等等,多种技法的综合处理,使现代工笔花鸟画在“技法”上与传统工笔花鸟拉开距离。画家创新和运用技法无疑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自己画面的需要,表达画家心中的“意”。如前面说到苏百钧的作品《春寒》把泼彩法挥运用到极致,表现出了如梦幻般的飘逸景象,另一幅画《绣球》则运用撞水撞色的特殊技法来表现晨曦中丛丛叶片,花瓣,组成一团团绣球花。这些技法的运用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画面更加生动,其在“意”的表达上更胜一筹。

写意性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文化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依然是学习绘画的一个重要方式,当代有思想的艺术家从前人的知识库里吸取营养不断创新,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的世界艺术思潮发生碰撞,在碰撞中融洽接轨,展现出崭新的民族绘画艺术新面貌。 参考文献:

[1]杨新.中国绘画三千年[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4]刘勰.文心雕龙·神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苏百钧.当代名家艺术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叶青.应物传神[M].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2004.

[7]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刘源.中国画色彩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