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与教育内容的范围,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原则。
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与需要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2、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
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 1、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
内涵:方向性原则即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作用: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2、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内涵:层次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是有层次的系列。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作用:层次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差异,整合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综合系统性。 3、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
内涵: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 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 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作用:科学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动态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与开放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分析 (一)总目标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 第一,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以幼儿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取向; 第三,以社会关系建构为维度的内容取向。
(二)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
1、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的纵向分解,它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和连续性。
如:愿意、喜欢、善于和同伴一起游戏。
2、分类目标是从横向的角度对总目标的展开。它反应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全面性与完整性。
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自我、他人、社会。
3、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共同构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层级的目标,但它们都服从于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目标分解:“乐于与人交往”:年龄阶段:“愿意、喜欢、善于与同伴交往”;分类:“愿意、喜欢、善于与同伴、师长、邻里、陌生人的交往”。 (三)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1、主题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主题系列内容活动目标的综合说明,它应当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
例:《我们的中班》的主题目标:
_了解自己班级所处的环境(楼层、方位),并知道邻近班级的班名和自己日常活动关系密切的活动场所。
_学习自己制定每个活动环境中的行动规则。有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_学习做简单的自我服务类的劳动,感悟快乐,有我已长大了的意识。 2、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的描述,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例:谈话活动《我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_激发幼儿寻找和认定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愿望。 _学习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介绍朋友,增进友谊。 _了解朋友之间该怎样相处,学习玩具分享宽容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
内涵: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
依据:生活性原则是依据儿童社会学习的实践性而提出,适宜性原则是依据儿童学习受制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 应用要求:
(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 (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
内涵: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全面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
提出依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 应用要求:
(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 (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内涵: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又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坚持这一要求才能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又能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应用要求:
(1)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与世界。
(2)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
陶冶性与发展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要有利于陶冶幼儿的品性,同时要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