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忆读书》课文和教学设计

来源:独旅网
《忆读书》课文 后附教学设计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pǒ luo)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

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11 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

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 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989年9月8日清晨

国际扫盲日 中国教师节前夕 冰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舅、斩”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着、卷”,会写“舅、津”等14个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难点: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1.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谈读书。(出示单元页)北宋诗人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告诉我们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多读几遍,多次品味,你才能知道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在《古人谈读书》中春秋时期的孔子说要——“敏而好学”,谈到读书与治学的态度;宋代的朱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读书具体的方法——“心到、眼到、口到”;清代的曾国藩又将其发展为——“有志、有识、有恒”读书的三境界。古人都在谈读书,今人在此基础上又有哪些丰富和创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从她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2.谈到冰心,你对她有哪些了解?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著有《小桔灯》、《寄小读者》(书信),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被称为“世纪老人”。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但冰心却是常青树,从她十九岁成名到晚年一直都在创作,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与她经常读书是分不开的。

3.冰心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这篇文章是老人八十九岁时写的,当时也正值国际扫盲日和教师节前夕。作者在这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中,她最想告诉我们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板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以此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对指导我们读书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4.质疑: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冰心奶奶都读了哪些书?她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我们应该读怎样的书?)就带着你们的问题,让我们走进文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懂的词语。 (2)借助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的方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默读思考,把握全文结构。 2.小组汇报,理解生词。 天罡 地煞 兴亡盛衰

津津有味 一知半解 栩栩如生 索然无味 无病呻吟 心动神怡

水浒传 读万卷书 着力

第一组词语:重点提醒罡“gāng”、煞“shà”、衰“shuāi”的读音。

第二组词语:都是作者读书的感受,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形容兴味特别浓厚。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无病呻吟: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心动神怡:形容某处景色或某件作品特别能够感染人、打动人,使人心神为之移动。)

第三组是多音字,重点提醒传、卷、着的读音。

传:chuán传递 zhuàn自传。作\"zhuàn\"时,是一种文体格式。 卷:juàn 读万卷书 juǎn 卷尺

着:zháo着急、zhāo着数、zhe看着、zhuó穿着 3.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小结:标题就是本文内容的概括,前半部分正是以“忆”为主。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经历,提出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并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批注小工具”,找一找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2.汇报交流,归纳学法。 (1)圈画式

这是最常见的梳理信息的方法,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多用这种方法。学生分享这样梳理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可用相同的符号勾画同一类型的信息;重复的信息不再勾画;用符号勾画出重点的或存疑的内容。缺点是信息散落在文本中,回顾总结时,还要再浏览文本。 (2)分条列点式

学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梳理作者自己读书的经历,分条把信息列出来。这样的好处是条理清晰,但列出的信息要概括,并且准确。

七岁时自己读《三国演义》,因为对舅父讲《三国演义》无限期待。

读了《水游传》,党得书中人物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荡寇志)中的人物则没有个(存疑,不确定什么时候读的。)

十二三岁读了《红楼梦》兴地并不大;中年后再读,才理解其中味。 ……

(3)时间轴式

(4)列表式

阅读时间 阅读书籍 《三国演义》 七岁 对这些书的感受或评价 津津有味、无限期待、引好书的标准 能引发人阅读期起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待,激发阅读兴趣。 人物形象生动、栩没有人物个性、索然无《水浒传》 尤其欣赏、人物描写生动 《荡寇志》 味。 栩如生、个性鲜明。 耐人寻味。 中年 《红楼梦》 十二三岁时读,兴趣不达,人物使人厌烦;中年后再读,尝到其中滋味。 《西游记》 《封神榜》 1980年后 现代文艺作品 精彩 烦琐 堆砌华丽词句,无病呻吟;有的带有真情实感、带有真情实感、质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小组交流中及时补充有缺漏的信息,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提取信息的准确性。

3.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是好书?(学生板书关键词) 能引发人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故事情节精彩。

带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

4.通过上述表格,你们还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预设:作者按时间顺序来回忆她的读书经历及感受;她的一生读了很多书,并且都是经典文学作品;她分享了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5.链接资料:说到读书多,或许这些还不足以证明,我们不妨再来看看。

朴浅显。 故事情节精彩,不厌烦。 根据她的回忆,在十一岁之前,她所阅读到的文学作品,数量惊人,就是现在一个文学专业的大学生都不能与十一岁的谢婉莹相比。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她阅读的书目为:《三国志》《水浒传》《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西游记》《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凤双飞》。在这十二部古典文学作品中,《天雨花》已较偏僻了,《风双飞》不知道是什么书,但十一岁的冰心却是读过了。这些作品的总字数大概要达上千万,对十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冰心传》

因为当时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书后面都会印有书目,冰心看到了同为林纾翻译的其他小说的名字,就按照书名再去寻找别的小说来读。到了 11岁,这个聪颖勤奋的女孩子竟然读完了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全部“说部丛书”。 ——《冰心传》

我自从爱看书,一切的字形,我都注意。入家堂屋的对联;天后宫,龙王庙的匾额,碑碣;包裹果饵的招牌纸香烟画片后面面,格言式的短句子;我都记得烂熟。 ——冰心《我的文学生活》

(1)时间上久:从七岁到晚年,这期间冰心不仅坚持读书,并且坚持写作。

(2)数量上:读了万卷书。

(3)种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俱全。

小结:原来这个“多”不单指数量多,也要读多种类型,更关键要坚持读,花多一点时间读。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作者还有哪些读书的收获与好方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忆”读书经历

1.冰心老人说“一谈起读书,我的话就多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冰心的读书经历及感受,也渗透了不少读书的真谛。我们通过几句话回顾一下。谁愿意接受挑战?老师说上句,你们抢答下句。

(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过渡:真好,这些读书的名句就像一道道曙光,在读书的道路上给我们以指引。也正是因为书籍充满着魅力,才让著名作家冰心,从小就十分着迷,并且把她宝贵的读书经验记录下来,告诉了我们。从19岁成名到耄耋之年仍在创作,她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与她的

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冰心的读书生活,齐读课题《忆读书》。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冰心老人主要回忆她的读书经历。作者除了回忆了这些书籍吗?还写了什么?(读书感悟和方法)我们先走进她读书最大的收获——“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二)理解“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1.共学提示:默读2-11段,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1)自读批画,任选一次阅读经历,抓住其中关键动作、神态等描写,批注你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分享。 2.小组汇报,分享交流。 聚焦《三国演义》

①“不是……而是……”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喜欢读书了,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喜欢读的是《三国演义》之类的书。

②抓住“津津有味”,“含泪上床”表现了作者既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出了作者对《三国演义》的着迷。

③“咬了牙”和“一知半解”可以看出作者由于识字量有限,读起书来很困难,但求知精神很坚定。也是由于这本书太吸引作者了,

她决定咬牙读,表现了她对书的热爱。“居然越看越懂”,“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了她读懂后的惊喜之情。可见,作者从小读书就很有方法,知道边猜边读,而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强,所以越看越明白了。

从“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很用心,很投入。

——聚焦《水浒传》。在与《荡寇志》的对比中突出,肯定了《水浒传》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极为生动。

——聚焦《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

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小结:这一部分使我们强烈感受到,冰心酷爱读书。而且每读一本书都有那么鲜活的感受,并更够表达出来,可见这大作家不仅仅在记叙事情,还从事情中长出了她对书的热爱之情。看来以后在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只是铺陈罗列,更要有所体悟,有所抒发。 (三)读书方法,我感悟

1.作者读了许多书后有什么读书心得?又总结出什么方法? (1)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2)比较法:从脑中抹去(朦朦胧胧、堆砌华丽词句……)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质朴浅显、真情实感……)

2.讨论思辨:“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你还有哪些读书方法?

预设1:我赞同这种方法,作者当时年纪尚小,要她像成人那样去读一部长篇小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七八岁的小孩,读书时从整体入手,不要过分纠结于某个字、词的含义,只要把握大致内容就可以了。虽然不是很了解所读文章具体的内容,也能够扩大阅读量,增长见识。

预设2:我不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字音读不对,自然也很难理解这个字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句子的含义,不利于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我们在读书时还是要尽可能把握每个词语、每句话的内涵,这样才能加深理解,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3.总结感悟:冰心奶奶把她一生的读书感悟凝聚为九个字,告诉大家要——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板书)

4.在你的阅读经历中,也有很多读书的感悟吧。读书要有比较,有选择,你

认为哪本书对你是最有益的?用简短的几句话把这本书带给你的收获写一写。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多么了不起,短短的几行文字,不仅记叙了那一本书,还抒发了你们对书的热爱之情,甚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冰心奶奶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从中受到了感召。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篇课文我们会不记得,但有九个字一定会记得!由这九个字打开来,有关你读书的方法,和你们推荐好书的感悟一定会永远新鲜如初!让我们一同在这个阅读的季节读起来,多读书,读好书! 板书设计 忆读书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引发阅读期待 人物形象生动 故事情节精彩 有真情实感 …… 日积月累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 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 甚微。 ——王梓坤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颢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富斯德

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 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列夫·托尔斯泰 【资料袋】

1.《荡寇志》是清朝的俞万春的作品,他从小就跟随父亲镇压农民起义,对农民起义深恶痛绝,他知道《水浒传》在农民群众的影响,于是就写了这部以小说反小说的《荡寇志》,把《水浒》中的英雄写成了十恶不赦的强盗,找到剿灭。这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写的一部小说。

2.《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关公起尽荆州兵伐曹,不克。吴吕蒙趁虚,偷袭荆州。关公回救荆州,兵力不足,而曹军援军已到,关公不仅荆州未夺回,反陷入曹孙两家前后夹击,腹背受敌之势,于是引残兵退守麦城。最近的援军在上庸,守将刘封孟达选择不救,于是关公全军覆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