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彤伟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浦彤伟
(赤峰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论述了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环境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由此引发对音乐发展道路的思考:牢牢扎深民族音乐的根,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坚持与时俱进。
关键词: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环境;音乐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175-03
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一个分子。以歌唱为例,我们人类的身体条件就具备了歌唱的物质条件,鸟儿会叫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动物发出的声音不是音乐,而是为了生存繁衍的需要,它们的叫声吼声有的悦耳、有的恐怖、有的是噪音。它们的基因决定了多少万年都是一个遗传的声音,动物莫不如此。只有人类会不断发展歌唱的美妙声音,把人类自身素质条件在音乐上开拓到极致,而且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各种风格的音乐、歌舞越发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各有千秋。然而,无论是哪种音乐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和我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才产生了不同的音乐。认真研究环境对音乐的影响,自觉地利用其影响,会使得我们的音乐创作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
一、自然环境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指我们人类生存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有的民族生活在海洋,有的民族生活在草原,有的民族生活在高山,有的民族生活在沙漠,等等。就我们国家而言,生活在高原草地上的民族,其音乐表现的特色就高亢、悠远,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长调特别以遥远的过去那种悲怆、苍凉为主旋律,他们的歌声表现的是草原人民苦难的过去,听蒙古族的长调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漠北游牧的年代。西藏同样是高原草地,那里的藏民的歌声同样以高亢的长吟为主旋律,他们表达的是农奴时代对自由的渴望。中原地区的音乐表现农耕文明的自足生活;江南地区的音乐表现的是水乡的生活;东北人民的音乐表现的是东北大汉的酣畅淋漓;山东、河北、河南移民的移民文化突显了北方大众的情怀;南方大西北的山区少数民族的音乐,表现的是山地生活的原生态。无论是民歌还是戏剧,都声音高亢,有呐喊之声。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由于地处西域,受到西亚民族的音乐影响,表现出了西亚民族欢快的音乐特色。我们不难想象,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儿女会有高原上的人们那种高亢嘹亮悠长的歌声,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生活环境,因此也没有那种情怀。在沙漠戈壁高原草地生活的人们,也唱不出江南那种悠扬婉转的妙音。秦淮河上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时因为歌唱已经商业化了,成了谋生的手段和职业。而过着苦难生活的牧民没有人给他们作词作曲,他们的歌声是在放歌诉说心中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当中,各个地域民族的音乐尽管有成千上万首民歌和乐调,但是都有自己的主旋律,五彩纷呈的旋律呈现出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百花齐放的中国音乐特色,从而成为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奇葩。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因此,反映在人们思想中的文化也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虽然人类经过了5000多年文明进步的洗礼和进步,但是,天不变道亦不变,音乐的地域民族特色从源到流始终延续下来,这就是文化的传承性。
二、民族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一统中华56个民族,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共同成员,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不同,因此积淀的文化等都显现出不同的特色。地处大西南的少数民族由于过去交通的闭塞,较多地保留了民族音乐原生的面貌,反映的是那里人民的生产生活本来面貌和爱情生活、心理崇拜的特色。作为民族大家庭中成员最多的汉族,其文化影响主要是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文化,现代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的思想体系。
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长期处于农业文明阶段,所以,汉族的音乐尽管东西南北地域不同,仍然反映的是农业文明下的音乐。蒙古族的民族音乐歌唱表现的是茫茫草原上牧民的生活,作为曾经统一中国建立大元帝国的民族,尽管受到中原文化、欧亚文化的影响,其民族音乐的主旋律仍旧表达的是游牧民族的思想感情,树高千尺离不开根。有些民族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中逐渐被强势文化代替,是因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不牢,这种文化的融合和多元的消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融合中仍旧保留了原有的优秀成分,生成了新的文化。就汉族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是由诸多民族互相融合的统一体而已,只不过他们多生活在农业生产的方式之下,在汉朝才定下民族的名称才称之为汉族的。现在,新的音乐形式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发展时代,外国的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不可低估。风行欧美的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扎根,这就是各个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但是,占据主流的音乐还是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在这当中,无论哪个民族的音乐,都是劳动人民歌唱自己心声的音乐,经过宫廷和文人乐手加工成为歌舞升平的华丽之音,依然保存着民间音乐的基因。这是因为,音
乐也是一种语言,只不过这种语言是用美妙的声音、乐器、形体来表达心声的,更具备艺术性。
三、社会环境对音乐的影响
在把握民族地域文化根基对音乐的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社会对音乐的影响,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影响。纵观我国各个民族歌舞音乐发展的历程,时代对一个民族音乐发展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蒙古族音乐为例,解放后的蒙古族音乐不再苍凉悲怆,而是以歌唱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为主旋律,比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改革开放以来,蒙汉各族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更赋予蒙古族歌曲的时代性,比如,腾格尔的《蒙古人》、斯琴朝克图的《蓝色的蒙古高原》等,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特色;呼麦等音乐形式和现代马头琴曲的运用,使得蒙古族音乐更丰富壮丽。就是藏族歌舞音乐也是如此。时代变了,藏族音乐的主旋律也变得明快开朗起来,比如才旦卓玛演唱的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和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等。诗言志,歌言心声,新的时代给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表达心声的音乐必然要反映这种变化。虽然民族音乐的根基依然显现,但是旋律却发生了变化。在乐器的表现形式上,传统的、现代电声的、民族的、西洋的,统统服从于创新表现形式上。即使在国外,他们对中国的民族器乐也有了新的认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器乐的表现形式会更加丰富多彩,谭盾的音乐创新,就是现代电脑科技发展的结果。但是,无论时代前进到何年,人类通过音乐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感受的定律是永远不会变化的,只是越来越高级而已。
既然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对音乐事业的进步有着这样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我们音乐创新的方向又在哪里呢?纵观世界和我们国家音乐发展的历程,一般有这么一个规律需要遵循,即:牢牢扎深民族音乐的根,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坚持与时俱进,根深叶茂,繁荣发展。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大国家民族的软实力,文化产业化潮流势不可当。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上如果被强势文化所替代或者淹没,这个民族和国家距离消亡的时日就为期不远了。当年日本侵略东北,其中重要手段就是强力推行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作为最为
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歌舞是首当其冲。满族统一中国后,虽然没有推行满语,但是强迫千古不变的发髻改为削法梳辫子。中原人在接受了清朝统治后便觉得这是国人的装束,在满清政府被推翻后,又经历了留辫子和剪辫子的激烈斗争,这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巨大能量。现在,一些文化产业强国正在用现代文化手段一步步推行他们自己的文化,这个现象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法国人就说,如果我们大家都用美国的文化产品,那么,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就要消失了。我们国家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发展过程,有自己创造的文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保护目录,倡导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这是符合文化多元化发展规律的。文化只有百花齐放才万紫千红,一花独放不会出现满院春色。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音乐歌舞源远流长,但是,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我们一定要把文化的根深深扎牢,做到牢而不朽。
要做到牢而不朽,最好的办法就是繁荣自己。要做到根深叶茂,必须向大自然中的树木一样,一是跟上水肥,二是通过光合作用广收精华,吸收营养,强基固本。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就中国的民族乐器而言,许多都不是起始就有的,比如带“胡”字的乐器,二胡、京胡、胡笳等等。地处中原地区的民族和地处西方北方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广泛吸收能够表现中原文化的乐器,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民族乐器,音乐歌舞莫不如此。现在有些我们的经典民族歌舞借鉴外来的踢踏舞来加强音乐的节奏感,这种创新就说明了这一点。外国的歌舞音乐也是表达人的情感的,这是人类的共同之处。只要能够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都应当拿来为我所用,而不是照抄照搬和简单的模仿,更不能全盘照搬否定自己;繁荣自己是硬道理。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在创新民族音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曲家宋汇霖以蒙古族音乐为主旋律创作的马头琴重奏曲《马背上的随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马头琴交响曲《永远的牧歌》在内蒙古自治区马头琴艺术节上获得创作大奖,还有教师们创作的民族歌舞成为赤峰舞台上的保留节目。赤峰学院院长席永杰及宋汇霖主持创作的红山文化时期的骨笛独奏曲在第五届红山文化节上演出,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这些优秀作品都是融合中外古今文化成果结出的硕果。
坚持与时俱进是保持旺盛艺术生命的必然,任何事物都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树老根深固然好,但是终究要经受吐故纳新的选择。这就要经常去老更新,自觉地淘汰掉不能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旧东西。就像蒙古族过去使用的勒勒车一样,发明勒勒车是文明进步,勒勒车曾经是游牧民族离不开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有草原列车的美誉;可是,当牧区进入现代化时代,勒勒车只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如果今天的牧区还坚持使用勒勒车,必然要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停留在落后的境地。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保持强盛的根本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决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辉煌。宋祖英是表演民族歌曲的歌唱家,她在维也纳音乐大厅里的歌声依然是民族的,但是乐队的音乐伴奏采用了多种形式,从而使歌唱更富有魅力。歌舞在使用上现代灯光电以后,就在舞台上更能丰富舞蹈的表现力。许多歌手经过组合以后,创作了许多老歌新唱的表现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古老的京剧在舞台上表演小品,老坛装新酒,别样新鲜。京剧的旋律用在歌唱曲子里,表现老北京人的生活,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总之,这个课题永远做不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名言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其中的重要条件,就是民族的艺术必须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落后的或者是已经被淘汰的。试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有谁接纳落后呢?更不用说低俗、庸俗、媚俗的了。文明的国度接纳的必然是先进文化,他们如此,我们也是如此。今天,当我们走进歌舞剧院观看演出时,观众最喜欢的是让眼睛一亮的节目,形式要新颖,内容要丰满感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生活在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年年演,给亿万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优秀节目并不多。举全国之力办一场晚会尚且如此,难怪我们在举办世界级的大型演出要借助国外大艺术家的支援了。我们的歌舞音乐事业正处在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处在工业文明时代的我们,必须迎头赶上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大潮,做大潮中急流勇进的航母。在音乐教学上,开放、整合资源,多出创新型
人才,在科研上把握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发展的关键,加快研究,早出成果并且把成果尽快地转变为艺术成果。我们不能认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腰大气粗。文明的过去只能说明我们对人类文明进步曾经做出过贡献,不能说明我们今天对人类的贡献,更加急迫的是充分利用先人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行,在世界民族之林有所作为。在我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时候,我们也是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梁茂春.百年音乐之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