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段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三种数学模型,并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三种植树模型。
3、渗透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发现每种植树模型段数与棵树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格 、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活动
看着老师的手,你看到了数字几?
预设:5个指头,4个指缝。4个指头3个间隔.....
当学生说指缝时直接告知在数学上可以叫“间隔”
活动二:拍拍手
直接告诉学生,拍一下称为“拍”,空一下称为“间隔”
(1)拍、间隔、拍 、间隔
(2)拍、间隔、拍、 间隔、拍
(3) 间隔、拍、间隔、拍、 间隔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春季是植树的最佳季节,家家户户,每个单位都在为美好的环境做着贡献。小河政府规划要在长100米的上金坡的路上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要植树多少棵呢?
1、读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说:我用数一数的方法,5米第1棵,10第二棵,15米第3棵......,生二:不好,数字太大,不知道会数数到什么时候。
学生:我可以画出100米的线段,然后每隔5米画一棵,数数一共多少棵?生:“太麻烦,也没有那么大的纸张”
师:也就是说如果数字小点,就可以用数一数画一画的方法解决了对吗?
在数学上........转化法
预设:引出当遇到较大,又比较麻烦的数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比较简单的问题解决。板书“转化”
2、要在长20米路的一旁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种多少棵树呢?你能设计出一种植树方案吗?
三、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从这份设计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20米长的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理解间隔5米。
重点理解“间隔5米”
生:每两棵树之间的举例是5米
第1棵和第2棵之间的举例是5米,第2棵与第3棵之间的距离是5米.....
2、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1)清点学具(20厘米的小路,树)
(2)小组动手操作(要求:在图中画一画表示出植树的情况)
3、反馈交流
(1)选择三幅不同思路的作品贴于黑板。
(2)根据3副作品的区别取名。
注意:汇报时教会学生有序回答问题,指着展示台上的方案说”我在0米处、5米处、10米处...,一共是5棵。”
取名时教师直接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种与第二种方案的差距取名...
四、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1)集体分析
表格中有哪几项,你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分析“段”的意思,如何求“段数”
注意:教师提前设计几个纸条,让学生数一数每张有几个间隔,然后出几个题口答几个间隔,总结出间隔如何求?
(2)小组讨论:
三种植树有什么相同之处:都长20厘米、都分成4段。
为什么段数都相同:段数是用总长÷5
每一种植树方法树的棵树与段数有什么关系?(举例理解)
(3)交流反馈,建立模型
两端都栽: 棵树=段数+1
一段栽: 棵树=段数
两端都不栽:棵树=段数-1
2、运用规律
口答,如果有六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树?
如果有六段,一端栽,要栽几棵树?
如果有六段,两端都不栽,要栽几棵树?
五、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课题的引出
(1)生举例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师出示课件引出一类问题都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下面我们就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1)基础练习1
在长是200米路的一边栽树,每隔8米栽一棵(一端栽),需要多少棵树苗呢?选择相应的算式( )
A、200÷8 B、200÷8+1 C、200÷8-1
(2)说说每个算式属于哪一种植树情况
一座大桥长80米,在一边每隔8米安装一盏路灯
A:80÷8
B:80÷8+1
C:80÷8-1
(3)排队问题
同学们做早操,某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有多少人?
师:这里每两个人相距2米,其实就是指……?求有几人相当于求……?
(4) 植树问题
园林工人在长120米的公路两旁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布置
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探究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效果分析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探究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材分析
“植樹问题”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探索乐园”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
1.探索两端都栽、一端栽树、两端不栽这三种不同情况栽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应用总结出的规律解决栽树中的问题;
3.用植树问题中总结出的规律解决生活中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
评测练习 一)求棵数:
在一条长 500 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 50 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多少根?
(二)求间距:
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坚电线杆,共用电线杆 86 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 1700 米。每两根电线杆
相隔多少米?
三)求全长:
在一条公路上两侧每隔 16 米架设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 52 根,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教学反思
在《植树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及方法。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用手做教具,找出手指间的空,来创设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引出植树问题。
新授环节,通过生活中的植树情境100米路上植树,每隔五米栽一棵,两头都栽,一共栽多少棵?引导学生假设20米、25米的路怎么栽呢?引出转化的思想。鼓励学生去合作交流。练习环节也是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片,巩固了本节课新知。拓展延伸让学生走
进生活,研究路灯、钟表响铃等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备课,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形成独特的风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
课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段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三种数学模型,并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三种植树模型。
3、渗透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