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 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功利相联系的。
3、 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 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第二章
1、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2、 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美和善的结合。
3、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4、 荀子的《乐论》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第三章
1、 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道家比较注重文艺的内部规律研究。
2、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
3、 庄子的“自然无为”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为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
4、 荀子《解蔽》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5、 《庄子 · 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6、 物我不分,方能创造出化工造物般的艺术珍品。这是庄子艺术创作论的要害之所在。
第四章
1、 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是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
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
2、 儒家的文艺思想,其基本纲领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3、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点是摆脱
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4、 汉代儒家文艺思想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礼记 · 乐记》和《毛诗序》。
5、 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
6、 东汉前期在儒家文艺思想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的文艺思潮,它以桓谭、王充为最杰出的代表。
7、 王充《论衡》一书突出地体现了真善美相结合的文艺观和美学观。
第五章
1、 魏晋时期,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动摇,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思想解放带来了文学的解放,文学创作获得较为自由的发展,文学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2、 曹丕的《典论 · 论文》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艺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
3、 陆机的《文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4、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5、 晋葛洪《抱朴子》的文艺见解主要表现为提倡繁富奥博之文,讲究华艳雕饰;主张德行与
文章并重;主张今胜于古等。
6、 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有两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即是文笔之争、永明声律论。
7、 永明声律论的代表人物有沈约、谢眺、王融、周顒等。
8、 “四声八病”具体是指“平、上、去、入”;“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9、 南朝时提出区分文笔,正是为了进一步分清文学和非文学。
10、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第六章
1、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全书共50篇,可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五篇总论及二十篇文体论,下篇包括二十篇创作论及五篇批评论发展论等。
2、 刘勰的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
3、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故提出“文以明道”说。
4、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5、 《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即“八体”,是指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褥、壮丽、新奇、轻靡。
6、 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个因素又可分成先天和后天两类,先天因素是才、气,后天因素是学、习。
7、 《熔裁》篇中说“草创鸿笔,先标三准”,“三准”是指: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
8、 刘勰的文体论各篇都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即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9、 《时序》篇提出文学发展与时代关系的著名论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10、《文心雕龙》论述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的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在《通变》篇,论述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集中体现在《时序》篇。
11、关于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刘勰提出著名的“六观”说: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12、《知音》篇提出三种不正确的批评态度,它们是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第七章
1、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称赞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钟嵘的《诗品》“思深而意
远”。该书对自汉迄梁122位五言诗作家,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价。
2、 钟嵘的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少,而较多地倾向于老庄玄学思想。
3、 钟嵘的诗学理论可概括为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等。
4、 评阮籍诗曰:“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5、 评颜延之诗时曾引汤惠休的话:“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6、 钟嵘说:“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7、 钟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8、 钟嵘认为五言诗受《诗经》影响的,其特点是怨雅而温柔或怨雅而悲壮;受《楚辞》影响的,其特点是怨而愤,悲而少壮。
9、 评任昉诗曰:“故世称沈诗任笔,昉深恨之。”
10、《诗品序》曰:“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第八章
1、 隋唐时期,对齐梁文学主要有两种态度,一是全盘否定,一是基本肯定。前者以李谔、王通、王勃为代表;后者以魏徵、令狐德棻、姚思廉为代表。
2、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4、 在唐人选唐诗中,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本,它不但选诗,而且附以评
5、 相传为王昌龄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6、 皎然的《诗式》中有关诗境的论述是对殷璠、王昌龄诗境论的进一步发展。
7、 刘禹锡对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作了非常深刻,非常确切的理论概括:“境生于象外”。
第九章
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2、 唐代古文提倡者所说的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那种与六朝骈文不同的、不讲骈俪对偶的单行散体的语言表达方式。
3、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4、 以古文代替骈文而成为文章写作主要语体形式,并且在文风上发生重大转折的这场历史性变
化,是由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韩愈和柳宗元来完成的。
5、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6、 柳宗元“文以明道”的“道”不同于韩愈的“道”:一是不像韩愈那样是严格的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是以儒为主又兼有诸子百家之道;二是柳宗元的“道”更重视现实性,亦即他所说的“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的意思。
7、 柳宗元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说“文有二道”:一是“箸述者流”,二是“比兴者流”,表现出柳宗元对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分。
8、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理论是对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
9、 《二十四诗品》的“品”与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的“品”字的含义不尽相同,是指品格的意思,即指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境界。
10、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二十四诗品》中的含蓄品。
第十章
1、 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主要是针对当时“时文”“西昆体”流弊而发起的,代表人物有欧阳修、苏轼等。
2、 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次以“诗话”命名的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3、 写出下列话语的提出者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钟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司空图)
4、 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5、 苏东坡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6、 周敦颐在《周子通书》中提出“文以载道”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7、 江西诗派所谓“一祖三宗”是指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8、 江西诗派得名起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9、 黄庭坚的诗学思想大致可用“理”“学”“法”三字来概括。
10、列出北宋时期主要的诗话著作《六一诗话》、《温公续诗话》、《石林诗话》等;南宋时期主要诗话著作《岁寒堂诗话》、《韵语阳秋》、《沧浪诗话》等。
第十一章
1、 江西诗派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除此之外,他还有《紫微诗话》、《童蒙诗训》等诗学著作。
2、 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朱熹提出“文便是道”。
3、 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 “江山岂无意,邀我觅新诗”(杨万里)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元好问)
4、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宋人诗话中有鹤立鸡群之姿,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歌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
5、 李清照的《论词》一文,是北宋末期最早出现的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词的创作的专论,提出词 “别是一家”。
6、 南宋词的创作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为主流,对豪放词给以充分肯定或较高评价的南宋词论家有胡寅、王灼、刘克庄等。
7、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王若虚)
8、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
好问)
9、 宋元时期的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被认为是小说评点的滥觞。
10、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是一本记载戏曲作家及其作品的著作,其中也反映他的戏
曲思想。
第十二章
1、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时期,其主要特征是丰富性、发展性、民主性、宏观性、资料性等。
2、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模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
3、 高棅的《唐诗品彙》以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研究唐诗,并继承严羽以盛唐为法的思想。
4、 “前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徐祯卿的《谈艺录》;“后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
谢榛的《四溟诗话》、王世贞的《艺苑卮言》。
5、 前后七子的共同诗文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6、 明代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种茅坤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李贽、公安“三袁”等。
7、 “唐宋八大家”一说出自茅坤的《八大家文钞》
8、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他们的诗学主张是幽深孤峭。
第十三章
1、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作品的评点;二是为小说写序或跋;三是笔记杂著中的一些片断记载和评述。
2、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代表人物有李贽、叶昼、冯梦龙。
3、 徐渭写了有关南戏的专门理论批评著作《南词叙录》。
4、 吴江派和临川派论争的焦点是戏曲创作应当重音律还是重意趣,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主张重音律;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主张重意趣。
5、 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这就是吕天成的《曲品》;王骥德的《曲律》。
6、 用连线标出下列著作的作者
《诗品》 [南朝] 庾肩吾
《词品》 [南朝]谢赫
《曲品》 [南朝]钟嵘
《书品》 [明]杨慎
《古画品录》 [明]吕天成
第十四章
1、 王夫之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诗广传》、《楚辞通释》、《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南窗漫记》、《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2、 王夫之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
3、 叶燮的《原诗》,不同于一般的诗话,不像一般诗话那样零散、琐碎,而是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
4、 叶燮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
第十五章
1、 金圣叹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离骚》、《庄子》、杜诗、《史记》、《水浒》、《西厢》六部书的评点中,他称为六大才子书。
2、 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之后,在对长篇小说的评点方面,最有名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和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3、 李渔是明清之交著名的戏剧理论批评家,著有《闲情偶记》,其中词曲、演习、声容是关于戏
剧的理论。
4、 李渔关于戏剧语言非常重视,他在“词采第二”中对戏剧语言提出了四点要求: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5、 李渔对“科诨”语言也提出了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等重要原则。
第十六章
1、 清代在诗歌理论方面出现了四个主要的流派: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2、 王士禛的论诗著作,有《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分甘余话》《花草蒙拾》等,后人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
3、 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核心是神韵说。
4、 沈德潜的诗学理论批评主要见于诗话《说诗晬语》和他所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
5、 袁枚的诗学思想核心是性灵说,他的诗话著作是《随园诗话》。
6、 翁方纲诗学思想核心是肌理说,他的诗话著作是《石洲诗话》。
7、 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魁、姚鼐。《论文偶记》的作者是刘大魁。
8、 姚鼐明确提出桐城派文论的纲领是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
9、 清代词学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有词选集《词综》,所选词以雅正为指归;有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派,有词选集《词选》,所选词以寄托为指归两大派。
10、周济属常州词派,其词论著作是《介存斋论词杂著》。
第十七章
1、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到近代时期,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就是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和新传入的西方文学理论与美学思想的碰撞和交汇,并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过渡。
2、 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的共同特征是要求文学表现时代的忧患意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要求文学必须为救世济时服务。
3、 刘熙载的《艺概》,是他文艺美学的代表作,共分六个部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
4、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是中国古代词话中篇幅最大,成就较高的一部重要著作。
5、 在清末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朱祖谋中,从词论方面来说,最有成就的当推况周颐,其论词著作是《蕙风词话》。
6、 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黄遵宪,其诗歌理论核心是我手写我口。
第十八章
1、 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思想直接交流和融会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和王国维。
2、 梁启超的新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所提倡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3、 梁启超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文是《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
4、 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密不可分。
5、 王国维最有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其核心理论是 “境界”说。
6、 王国维深入钻研过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特别爱好康德和叔本华的著作,并对中西学术的不同认真地作过对照比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