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
(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有关语句,领会句子含义;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同学们,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座皇家园林,叫圆明园。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圆明园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2:圆明园里有许多宏伟的建筑和奇珍异宝。
生3: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艺术馆、博物馆。 „„ 板书:“举世闻名”。这个词概括了圆明园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地位。 2.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英国和法国两个强盗给毁灭了!(师板书:“的毁灭”三个字)
齐读课题。 3.同学们,整篇课文只讲圆明园的毁灭吗?哪些段落写圆明园的毁灭?其它段落在写它什么?
生:第五自然段在写圆明园的毁灭,2、3、4自然段在讲它毁灭前的辉煌。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了解它辉煌的过去吧。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
二、深入品读,理解体会。 1.了解圆明园的布局。
请一位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找一找,这段话中哪个词语在形容圆明园的布局?
“众星拱月”这个词你怎么理解?
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出示课件)在图上找一找,哪个是“月”,什么是“星”,这样的布局就叫做„„
老师查过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5200亩, 我们的学校占地约24亩,大体估计一下,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我们130多个学校那么大。各个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这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图片欣赏、补充资料等方法,多角度感受圆明园昔日的的宏伟,引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赞叹,为深入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2.这样宏大的规模、精巧的布局,圆明园真不愧是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啊)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想知道园中有哪些景观。老师请一位朗读小能手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大家想一想,圆明园的建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
指名朗读。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你读得这么准确、流利,真不简单! 谁能用一个字概括圆明园的建筑给你留下的印象? 1)生汇报:多。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圆明园里只有这四种建筑吗?不是的,作者在这段话中一口气用了好几个“有”字,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读。
师引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圆明园中也有—— 圆明园中有—— 圆明园中也有——
圆明园中有许多景物都是——
圆明园中还有很多景物是——
圆明园中不仅有—— 圆明园中还有——
如果让你也用上这样的句式来写圆明园中的建筑景观,你会用上多少个“有”?能写得完吗?(不能)圆明园里的景观真是说也说不尽啊!让我们一起走到圆明园去漫步吧!(出示课件:多)
2)圆明园的建筑还能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生汇报:美。 说说你的理由。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哪些词语最能感受到它的“美”?
“金碧辉煌”通常用来形容什么建筑物?“玲珑剔透”又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玲珑剔透”的?可见圆明园的亭台楼阁建造得十分精巧。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是„„这是„„
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让我听出它们不同的特点?男同学,这是„„女同学,
这是„„
还有,这是„„这是„„一个动,一个静;一个热闹繁忙,一个悠闲自在。 请大家自由练读这个句子,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美。 谁愿意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男女生合作读。
3)同学们,你们刚才说的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宏伟建筑)
同学们,如果你此刻正漫步园内,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你用„„的语气读一读。
当你走进这样宏伟、精美的皇家园林时,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呢?(全班齐读)
圆明园真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啊!)
3.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呢。(板书:珍贵文物) 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圆明园里文物的珍贵? 生:上自、下至、历代、各种
同学们请看——这些只是圆明园珍贵文物中的九牛一毛啊! 所以作者高度评价圆明园是当时——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品读课文的语句,理解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体会它的珍贵,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为下文学习“毁灭”做铺垫。
三、了解历史,不忘国耻
1.师:然而这些辉煌的过去早已不复存在了,它们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一片灰烬。(板书:化为灰烬)
师范读最后一段,说说你此刻心情怎样? 生:愤怒、悲痛、心痛„„
哪些词语最能让你感到悲愤?找一找,画一画。 “闯进”体会到侵略者野蛮无礼。 “凡是”“统统”体会到圆明园里已经被侵略者一扫而光了。 “任意”看出侵略者随意毁坏,强盗行径。 “连烧”看出圆明园烧了很久,烧得一点不剩。
烟云只是笼罩在北京城上空吗? 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读这段话。 (播放影片)
无论是对中国文化史来说,还是对世界文化史来说,这种损失都是„„ (大声朗读)
带着这样沉痛的心情,我们走出圆明园,面对着一地的断壁残垣,你想说点什么?你还想问点什么?
生:牢记历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责任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振兴中华,只有国家强盛了,才不会受欺负。
师:是啊,这一地的断壁残垣告诉我们一个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2.思考:同学们,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但课文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在写它辉煌的过去呢?
反衬圆明园被毁灭的可惜和侵略者的可恨。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己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践踏?圆明园是被毁灭了,但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的断壁残垣,了解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振兴中华的深刻含义。
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
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