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复习题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复习题

来源:独旅网
第一部分(1段):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2-3段):渔人所见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再访而未果的情形。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渔人发现桃花源见到了什么样的美景?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渔人进入桃花源又见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5.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为桃源外的人们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气惋惜。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打扰这宁静的生活,不愿再卷入世事纷争。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了伏笔。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寻时“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表达了作者无奈的心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8、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9、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实现?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在战乱频繁的年代里,陶渊明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希望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做敢于幻想行动,直面现实的勇士,却并非避世。

10、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涉及到哪些内容?

(1) 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花源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

问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这时的情况。

重点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7、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陋室铭(每一个句子的翻译都要重视)

1、描写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表现室主人交往文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惟吾德馨

4、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哪句?从中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是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居室环境、往来人物、日常生活

6、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画龙点睛,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答: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进步。 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8、短文第一、二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答:一、二句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短文主旨,另一方面表明陋室不陋,而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作者以诸葛亮扬雄自比,表达了他远大的抱负——尽管被保守势力貶谪到边郡,但决不改变高洁的情趣,或像诸葛亮那样遇贤主而出仕,或像扬雄那样安贫乐道,赋诗著书。作者以这两个人为楷模,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位富有理想,胸怀大志的人。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 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爱莲说

1、从三个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及其象征的高贵品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2、牡丹、菊、莲分别象征着什么样的人?寄寓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也”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也”,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3、寄寓着思想感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课文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的,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作者这里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反衬,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概叹和鄙弃。

5、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从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言外之意是: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达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陶渊明“爱菊”与周敦颐“爱莲”都体现了他们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但陶渊明的“爱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归隐之情,周敦颐“爱莲”则是身在世俗的洪流之中却坚守清廉本质。

7、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傲。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文章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梅花象征高洁、铁骨冰心、刚直不阿的性格。 兰花象征高风亮节,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 君子兰象征品质高洁。

核舟记

总分总结构第一大段:(1)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大段:(2一5)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按先中间后两边的空间顺序)

第三大段:(6)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的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核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写作顺序。

答:一是核舟的中间部位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后赤壁赋》和 《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核舟体积上:小;构思上: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嘻,技亦灵怪矣哉!结尾一句的作用是:作为结束语,点明文章中心和前文呼应。

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会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答:“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再见大同社会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骆驼祥子

祥子三起在落的过程: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了一百块大洋,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车被没收.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车;

二落:干包月,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抢去了;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小说的艺术特色:

1\\作者采用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方式.紧紧围绕祥子的希望一奋斗一绝望直至堕落这条生活的主线,安排情节,展开情节,并引出其他人物.2\\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发展变化.3\\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打盹,爽性等词(要根据所给片段谈小说的艺术特色) 祥子的性格:见书中第三自然段,但要注意选文突出了祥子的什么性格,灵活掌握. 开始是一个

祥子的悲剧是什么?答:在于他的反抗是一种无领导,无组织的个人活动,在于他的力量还十分微弱,除了个人一时之愤以后,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归根结底是那个黑暗社会造成的.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墨,极亮极热的睛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用柳表现风,有几表现云,起到了层层加深的作用.越写暴雨的猛烈,越显得祥子的可怜.用恶劣的暴雨环境衬托祥子的痛苦境遇,铺垫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本中的选文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虎妞是什么样的性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