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模拟卷六: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模拟卷六: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来源:独旅网
模拟卷六: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拟题人:洪湖市燕窝中学吕志法 黄家口中学何有艳

注意事项:l.本试卷共8页,七大题,满分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120分,考

一、(2分)书写

1、将下列短文中注音部分相对应的汉字,规范地写在田字格中:

青春不仅意味着qiángjiàn的体魄和姣好的容貌,更意味着对蓝天白云的向往和活力无限的jīngcǎi。在这人生旅途的黄金时节,让我们一起chàngxiǎng明天,chōngjǐng未来。

二、(24分)完成下面2-8题

2、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他遇着骄shē()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吐血,也许是听见xiāo()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3、选出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A、中流底柱吹毛求疵重蹈覆辙海誓山盟 B、睡眼惺忪引颈受戮粗制滥造黯然失色 C、断壁残垣不醒人事抑扬顿挫长吁短叹

D、鳞次栉比通霄达旦相形见绌前仆后继 4、文学常识填空:

①列举学过的外国作品及作者: 小说《》; 诗歌《》

②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5、微型语段阅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①请找出能表明本段中作者态度的一句话。 ②请找出文段中最具讽刺性的一个词。 6、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 (1)根据语言描写填出相应的小说人物

①“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

②“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

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③“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

(2)课本剧演出专场,根据节目表《范进中举》之后是《孔乙己》,请你写几句串词来连接这两个节目。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②这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请从思想感情或语言风格上说明这一特点。 8、文言诗文默写:

①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

②,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与朱元思书》

③无意苦争春,,,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④,在河之洲。,。《关雎》

三、(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胜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故患有所不辟也B.是亦不可以已乎

C.乡为生死而不受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蹴尔而与之() ③妻妾之奉()④万钟于我何加焉()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理解填空:

①本文第二段开头列举了一个事例,让我们想到一个成语:,

也由此想到(《背影》的作者)。 ②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四、(12分)散文阅读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易宗明

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

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辩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

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3、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

合文章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的“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17、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是让人感动、令人感叹的。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12分)说明文阅读 消失的美味

比“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苏丹红”以及“残留农药”更可怕的是:人类可以食用的动植物品种正迅速减少。

比动植物品种减少更可怕的是那些我们每天必须吃的贴有“绿色食品”标志的水果、蔬菜及肉类,它们的个头

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好看,但味道却越来越差。 有关资料表明:1万年前,人口只有500万,却有5000种植物为人类提供食品;而今,世界人口达到60多亿,却只剩下150多种植物提供食品。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已经灭绝75%的农作物品种,今天只剩下30%的植物品种满足全世界95%的需要。而目前80%的食品市场由世界十大食品企业控制,这些食品巨头只需要符合他们标准的肉、奶、蛋、土豆和谷物,其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使产量小、收益低的地方农产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而另一方面,过去一只鸡要饲养3个月才会被宰杀,现在通过各种激素,45天后就被送进食品冷藏柜;过去一棵梨树只能结出70公斤梨,现在使用转基因种子和复合化肥,可结出190公斤梨;过去某些应时蔬菜、水果每年只有一两个月上市期,而现在通过温室技术、无土栽培,差不多可以天天享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份研究表明,在玻利维亚,土豆产量已从每公顷4吨增加到15吨;在肯尼亚,玉米产量已从每公顷2.25吨增加到9吨;在巴基斯坦,芒果产量以从每公顷7.5吨增加到22吨……

但是,西班牙巴伦西亚理工大学农业多样化保护和改良中心研究表明:30年前,西红柿的味道指数(即酸甜度)

是3.24,而现在是2.27,损失了近15%;西红柿的维生素C含量也比30年前降低了17毫克,含糖量从原来的5.29%降到了4.95%。相反,西红柿的硬度却从过去的6.86上升到现在的12.10。

为什么没有过去那种味道了?因为“快产时代”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动物,由于达不到原来自然生长的日期,糖份、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蛋白质就达不到原来的标准,其“可感结构”(气味和味道)就会受损。比如有些西瓜由于使用催熟剂、膨大剂,瓜瓤特别鲜艳,但瓜子却是白色的,吃起来还有异味。

为拯救消失的美味,国际慢餐协会从1997年开始,发起“美味方舟”计划,深入世界各地发掘在快餐潮流中即将遗忘的食品资源,在数据库进行编目和记录,在世界各地设立“推荐食品专柜”。同时,为奖励那些在保护濒危食品物种、继承传统食品方面作出贡献的人们,国际慢餐协会还从2000年开始设立“国际慢餐奖”。2004年秋,筹备多年的“慢餐大学”——“欧洲美味学院”正式开学。英国《卫报》报道说:“慢餐运动的支持者认为,学校绝不是为贵族而设立的,它要拯救趋于消亡的饮食文化,在全球快餐潮流中迎难而上。” 18.从文中的信息可知,人类食品正面临两大危机是: 19.除列数字外,文中使用最多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

么?请各举一例说明。

20.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5、6段的表达作用。 21.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说明本文运用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2.保护濒危的食品物种,拯救消失的美味,势在必行。请你围绕这一主题,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六、(12分)小说阅读 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

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

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有删改) 23.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4.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地位尴尬,滋生仇恨

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25.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6.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27.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七、(50分)作文

31、题目:我的__________生活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填在下面作文格的第一行(可选择“童年”、“校园”、“初中”、“异乡”、“网络”等)。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记叙文文体,不少于600字。

一、

1、(2分)强健精彩畅想憧憬 二、

2、(2分)奢枭yìnxīn 3、(2分)B

4、(2分)①略②《诗经》《史记》 5、(2分)①东京无非也是这样②标致

6、(1)(3分)①奥楚蔑洛夫②杨二嫂③菲利普夫人(克拉丽丝) (2)(3分)略

7、(2分)(1)可怜(2)思想感情上抒发了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或者用壮丽豪放的语言描写了军营中的种种雄健,壮美的场景 8、(8分)略 三、 9、(2分)B 10、(2分)略 11、(2分)略

12、(2分)①嗟来之食朱自清②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

13.(2分)一是因为文章具体描述了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

程及作者对此的感受;二是因为作者抒写了从杨木桩生命的成长中获得的一种生命的感悟和启迪。(答对一点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14.(2分)小枣树是弯腰曲膝、软弱无力的、消极生存的。

15.(2分)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在于将小枣树与杨木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1分),突出杨木桩的坚毅、顽强、积极向上的特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

16.(3分)不矛盾。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对杨木桩的情感变化过程(1分)。文章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不仅显现了它的普通与不引人注目,而且为下文写杨木桩的特点和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作了铺垫(1分);结尾这样写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与景仰之情(1分)。首尾相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分)。(后面答对两个就可得满分)

17.(3分)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能扣住文本,清楚地阐发自已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

18.(2分)人类可以食用的动植物品种正迅速减少;“快产时代”的的粮食、蔬菜、水果及动物产量高,但味道差。

19、(3分)举例子、作比较,例子略

20.(2分)用数字表示“快产时代”的农产品、蔬菜、水果产量越来越高而味道越来越差。(或其他概括得准确的表述)

21.(2分)可以从如下角度:①“有关资料表明”“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份研究表明”“西班牙巴伦西亚理工大学农业多样化保护和改良中心研究表明”“英国《卫报》报道说”等用语准确;②数字使用恰当,确数如“已经灭绝75﹪的农作物品种”等,约数如“150多种植物”“损失了近15﹪”等;③用词讲究分寸,如“只”“只有”“目前”等

22.(3分)略(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六、

23.“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2分) 24.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意思接近即可,1分);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意思接近即可,1分) 25.(1)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

笔。(意思接近即可,1分)

(2)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意思接近即可,1分)

(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意思接近即可,1分) 26.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意思接近即可,2分)

27.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意思接近即可,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