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导入设计

导入设计

来源:独旅网
联系实际,自然导入新课

自然导入法是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相关的事例来导入新课,以来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来作为学生抽象思维的支撑;二来是学生倍感亲切,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课堂所列举的实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其方法有: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创设生活情景,深化数学。例如,“相遇问题”教学导入:教师请两名同学分别站在讲台的两边,当听到老师喊“走”之后,两名同学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时喊“停”,这时两名同学就是相遇,老师就接着问同学“这两名同学怎么了?”同学很快的回答“相遇了”。这样老师就说:“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下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作者】 内江市东兴区郭北中心校 蒋世军;

【报纸名称】学知报

    

【报纸日期】2011-09-26

【版名】教学论坛 【版号】J02 【期号】893 【报纸网站】学知报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学习情境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技能。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如果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过程,创造教学过程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注意,安定学生情绪,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 【作者】 彭粉莲;

      

【报纸名称】学知报 【报纸日期】2010-12-27

【分类号】G633.6 【版名】教学论坛 【版号】E04 【下载频次】2 【报纸网站】学知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新知识导入的教学也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但关注程度的差异也较大。本文以数学教材为研究载体,通过研究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引入方式来探讨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来实现和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以实现课程改革的

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知识抽象性强逻辑性强,学习者在新接触的时候很难将其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链接起来,从而研究数学教学中新知识的引入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分析了教材中各类导入语的教学意义及特征,发现数学教材中的新知识引入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知识再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模式大大的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前言

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学习情境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技能。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如果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过程,创造教学过程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注意,安定学生情绪,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主动积极,教学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开始的导入艺术。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的导入多种多样,主要有: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机。2,巧设悬念,开启思维。3,开门见山,简捷明快。4,操作实验,建立表现。5,联系生活实际,自然导入新课。

正文

良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产生学习动机的内强化功能;提高发展,发现为主要途径的的外强化功能;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工作;使学生对新课倍加关注。下面就前言的5种方法做探讨: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机

良好教学情景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模拟现实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例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导入中,老师说:“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水帘洞里有7个小猴子,有一天,孙悟空拿着14个仙桃回水帘洞看它们,如果把这14个桃子分给7个猴子,每猴子一个,拿掉了7个,还剩多少呢?还剩7个,还可以每猴分得一个,这回啊,每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呢?分得2个,桃子就没有了。这个故事就是孙悟空分仙桃。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孙悟空不偏不向,每猴分得2个桃子,这就是平均分,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巧设悬念,开启思维

悬念的导入是利用一些违背学生已有观念的事例或互相矛盾的推理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以及平息这种冲突的导入方式。悬念导入感情色彩浓厚,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纠正旧知识中不正确的理解有很好的作用。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量出任意两个角的度数,然后告诉老师,老师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让学生验证。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怎么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呢?教师借此激疑:“大家是否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 三,开门见山,简捷明快

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教师常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学生目的和要求,交代本届课的学习任务,学生程序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接触新课主题迅速,以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教学同旧知识联系较少的新章节的第一课常用这种方法。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过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是一种方立体图形,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又如“分数的意义”的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的数都是整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看谁学得好。 四,操作实验,建立表现

随着教学“双主体”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最理想的

教学应是把学生处于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教师只是合作者,引导者,指导者,“教是为了不教”。对于导入环节而言,也应遵循主体性原则,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心动”“手动”“眼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比如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导入中,让学生动手剪纸,然后让学生观察纸片,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五,联系生活实际,自然导入新课。

自然导入法是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相关的事例来导入新课,以来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来作为学生抽象思维的支撑;二来是学生倍感亲切,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课堂所列举的实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其方法有: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创设生活情景,深化数学。例如,“相遇问题”教学导入:教师请两名同学分别站在讲台的两边,当听到老师喊“走”之后,两名同学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时喊“停”,这时两名同学就是相遇,老师就接着问同学“这两名同学怎么了?”同学很快的回答“相遇了”。这样老师就说:“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下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小结

教师善“导”,学生才能善“入”。导入方法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及数学实际,并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只有好的开端,才有好的结果。我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德泉 新课标下例谈初中数学课程导入【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2010-05-01

【2】曹一鸣 数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01 【3】彭粉莲 试论初中数学课堂导入【N】 学知报 2010-12-27 【4】蒋世军 数学与生活【N】 学知报 2011-09-26

【5】皮连生 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刘文芳 中学数学教材中新知识导入的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9 【7】苏强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