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7卷第2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Vo1.17.No.2 Apr.2015 2015年4月 镇宁布依族的铜鼓十二调 占升平,尹玉霞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铜鼓是布依族重要的文化传承物,其功能经历了多次演变而最终成了一种打击乐器 内容丰富的铜鼓十二调节奏简单 明快,格式较为固定,演奏也有一定的程式,保留了古朴的民族音乐特色,也反映了布依族的音乐审美趣味 乓丰富的丈化内涵 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关键词: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中图分类号:J6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5)一0075・04 The 1 2 Rules of Bouyei Bronze Drum in Zhenning ZHAN Sheng—ping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Abstract:Bronze Drum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of Buyei nationality,and it eventually becomes a percussion instrument after a serious ofevolutions.The 12 Rules ofBronze Drum with simple and light rhythm is rich in content,and its form is regular.The perform— ance follows some pa ̄ems,maintaining some traditional ethnic musical features,and reflecting Buyei people’S aesthetic taste.Its rich cultural content iS worth further excavation. Key words:Buyei nationaliy;Bronze tDrum;the 12 Rules ofBronze Drum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瑰 宝,在我国西南地区和岭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都 是铜鼓文化的分布区。潘悟云认为铜鼓跟有段石锛 是西南地区侗台族最有特征的器物。[11属于百越支 图案组成,被称为晕圈。花纹装饰和谐对称且繁而 有序。这些图纹与布依族的原始崇拜有关,描绘了 人们信仰、崇拜、欣赏的事物。像太阳纹、云雷纹、水 波纹、圈点纹、角形纹等所代表的的事物,都与布依 系的布依族很早就把铜鼓作为打击乐器,并把它视 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发展历史关系密切:太阳纹源 于火崇拜,水波纹、漩涡纹与水崇拜有关,云雷纹来 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由鱼的 不同部位演变而成的、则来源于鱼崇拜。这些纹饰 是布依民族文化的物象表征,也反映了布依先民的 审美趣味。总之,这些铜鼓无论是铸造还是纹饰都 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传世及出土的铜鼓来 看,铜鼓真的可以称为艺术瑰宝。铜鼓的铸造材料 ~般为铜、铅、锡合金,青铜合金铸造的铜鼓既光亮 又坚硬,高硬度也保证了鼓音洪亮。用青铜铸就的 铜鼓鼓面圆展,下接略外凸的腰身,有人认为是从釜 这种炊具演变而来。铜鼓中空,园形敞口底,两侧有 耳,用以系绳悬挂。鼓面中心为一太阳,从中心放射 出十二道光芒,周围为多层同心环带,由宽窄不等的 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 值。 据文献记载,布依族最早使用铜鼓的历史可追 收稿日期:2014.11.2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资金项目资助(13YJC740125) 作者简介:占升平,男,湖南衡阳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布依族语言与文化。 ・75 ・ 第17卷第2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月 溯到东汉、魏晋时期。《后汉书・马援传》中就有骆越 人使铜鼓的记载,这是我国古代文献对铜鼓的最早 节奏加上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铜鼓舞已深得布依 族群众的喜爱,成为节日喜庆场合的必演节目。铜 鼓舞的表演形式虽在不断推陈出新,但铜鼓十二调 的形式和内容却大体稳定。不过近年来,随着铜鼓 舞的娱乐化、大众化元素的增加,铜鼓调的形式和内 容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蒋英【z 在研究布依族铜鼓 记录。东汉魏晋时期文献中把使用铜鼓的民族统称 为“俚僚”。裴渊《广州记》有俚僚击打铜鼓场景的描 写。布依族是骆越后裔,俚僚、仲家等是不同时期史 书对她的指称。这样看来布依族是最早使用铜鼓的 民族之一是有史可依的。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铜鼓的功能在不断转 调时发现,铜鼓“十二则”鼓谱可以分为前段、中段、 结尾三大部分。鼓调内容由“喜鹊调”、“散花调”、 “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 变。早期出现的铜鼓主要作战鼓,当战罢兵弭,天下 太平时,人们把战鼓改为击乐器的铜鼓,随着时间的 推移,铜鼓又成为祭祀活动中的神器,兼作礼具,有 时铜鼓还可以用作葬具。当代社会,铜鼓又成了宣 传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助推器。【z】铜鼓在作 乐器使用时把鼓身各部位做了调音分区:鼓面分为 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 族特性的民族音乐。如“祭乐”就有一套传统曲牌, 分12段:祭神调、助战调、灭火调、送葬调、迎客调、 丰收调、狂欢调等。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主要是家 族式的传承,也有非家族式传承的,但较少。从古代 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则”虽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为“宫、商、角”三音,鼓圈为“徵、羽”两音,构成了古 老的五音区。①通过击打不同部位形成了一定的韵 律曲调模式。铜鼓在击打时与伴奏的皮鼓一起可 以排列组合出十二种音色声调,称为铜鼓十二调。 但各地总体结构上基本一致。以镇宁为例,镇宁县 现尚存的鼓调有以下几种: 1.喜鹊调《喜临门》、《喜上眉梢》、《喜开怀》,每 调敲击时长8分钟。 2.散花调《春花开》、《好花香》、《花之春》,每调 蒋英[ ¨ 】,『 认为十二调是由布依族祖先按每年十二 个月每月编为一段铜鼓口诀发展而来。从上述描述 可以推测:最先出现的曲调内容很可能与农事有关, 但在以后的演进中,又发展出内容不同的鼓调。铜 鼓击打方法一般为家族传承,因传承不一,又带有不 同的地域变体。搜集整理这些古老的铜鼓调可以加 深对布依族的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认识,也有助 于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本文主要对镇宁布依族铜 敲击时长为8分钟。 3.祭鼓调此调为铜鼓送接时敲击,击时为8分 钟。 4.祭祖调此调为祭祖时敲击,击时为8分钟。 5.三六九调此调每小节含三、六、九敲击法,时 为8一10分钟。 鼓调的内容、结构和击打方式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一6.祭祀调此调用于祭祀、超度亡魂,时为8.1O 分钟。 7.喜庆调此调用于节日庆典,时为10—15分钟。 上面所列的这些传统小调是布依族铜鼓舞伴奏 的保留曲调。除了这些传统调子外,近年来,一些活 跃在民间的铜鼓调爱好者正在积极地推陈出新,探 、十二调的内容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主要在今镇宁布依族聚居区 流传,毗邻的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 布依族地区也保留得较好,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 围的布依族民问铜鼓文化圈。 铜鼓一般在喜庆节日或祭祀场合使用,现在布 依族的一些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把打击铜鼓和铜 索谱写与时代发展合拍的新鼓曲的路子,并屡有斩 获。我们2012年10月去镇宁调查时就收集到了原 粮食局退休干部杨仕昌先生创作的三首用于新春年 节时使用的特殊曲调,每一首都分为52小节。与传 统鼓调相比,这三首新鼓调结构更匀称,节奏更明 鼓舞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出新的鼓调,表演形式也不 断翻新。新铜鼓调一改过去祭祀鼓调的庄重严肃, 变得欢快明了起来,能很好渲染节日气氛。欢快的 ①这只是大致的比附说法。鼓面上发出的音较低,与“宫商角”音区相对应,鼓腰发出的声音较高,与“徵、羽”相对应。实际上铜 鼓发出的音没有规定旋律,无法与‘【五音”相对应。 ・76・ 占升平等・镇宁布依族的铜鼓十二调 快,反映了新春佳节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随着更 多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加入到铜鼓乐的演奏和 改编工作中来,布依族的铜鼓调的曲目会越来越多, 作品样式也会更加多样化。 二、十二调的结构 由于铜鼓的结构复杂,演奏者很难在演奏时击 打到同一部位,同一个铜鼓在同一首乐曲调中都很 难奏出相同的音高、音色来,难于演奏固定旋律的曲 调,只能沿着节奏型的乐器法相发展。[6】正因为铜鼓 调是打击乐,不便使用简谱来谱曲,只能用汉字代替 敲打的节奏,并尽量使用谐音字。据蒋英【2 考证,布 依铜鼓“十二则”鼓谱分为前段、中段、结尾三大部 分。起首段:以l o(昭)××(挂挂)l o(昭)一I o(昭)X×(挂挂)I o(昭)×××(挂挂挂)l o (昭)一l的节奏作为开始句,敲击鼓心的重槌基本 落在强拍上,节奏及敲击部位统一,乐句划分也较明 确。中段:鼓点节奏与敲击部位变化较大,其中运用 了休止、连音、十六分节奏等手法,结构上采取了减 缩、扩充。其特点为“十---N”鼓点的“华彩段”。都 以I×X(挂挂)o(昭)l△(怎)△(怎)o(昭)l△ (怎)××(挂挂)J开头,结尾多是J ×(挂)△(怎)o (昭)l或I o(昭)o(昭)△(怎)l o(昭)一ll,中 间部分节奏富于变化,这一段是十二调的主旋律;尾 段:击打节奏是J o(昭)△(怎)I o(昭)△(怎)l o(昭)△(怎)l A(怎)o(昭)I A(怎)×X(挂 挂)l o(昭)△(怎)l o(昭)×(挂)××(挂挂)I△ (怎)o(昭)}o(昭)一『I。整个结尾句结构规整, 节奏及敲击部位较统一。前段、中段、结束段相互呼 应,结构和谐,体现了创制者的奇妙构思。 各地铜鼓调的主体部分大体一致,但因各地在 继承和创新方面互有差异,各地鼓谱也体现出不同 的地方特色。2012年10月我们去镇宁调查时得到 了一份布依族民间艺人杨仕昌先生提供的镇宁县簸 罗村布依族铜鼓调,这个鼓调与周边其他地方的十 二则就略有差异。杨先生在这份铜鼓调资料的后附 中说,现在的曲谱虽有十二段,有些是在流传的原谱 上添加的。原来的鼓调在传承过程中已经残缺不 全,到他这一代时只剩下了八段,他和一批同好在20 世纪80年代后新编了三段,再把最后一段重复一 遍,形成了现在的十二段的格局,但第一段前面还有 一个过门,实则为十三小段。这个鼓曲节奏为2/4 拍,模式为××X I、××l、×X X×I、或×X X l,以最 前面和最后面的两种节奏为主。在这个鼓调中,各 段长短不一,其中的过门、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七段 都较短,在20节以下,特别是第一段,它比过门还 短,只有十一节。第六节段和十一段较长,分别为55 节和6l节。击打方法我们在下文予以介绍,这里以 过门和第一段为例来说明鼓调的结构特点: 挂挂昭I昭怎昭l昭怎昭I挂挂昭I 昭怎昭l挂挂昭l怎怎昭l怎挂挂l 怎挂挂l挂怎挂I挂挂昭I昭怎昭1 由过门进入到第一段 怎怎左昭I昭怎怎I左怎怎I左怎昭怎I 昭挂于I昭左于l昭昭怎I昭左怎l 昭挂挂l昭昭怎I昭一l 从上面的两节可以看出,在总共23个小节中, 契合X××I和×X×1节律模式的有20个,占总数的 87%,其他各段比例也大体相当。 三、演奏方法 铜鼓击打和铜鼓舞表演不是随时可以见到的, 过去就是布依族本族人也只有在节庆日或丧葬场合 才可以使用铜鼓,外族人很少有机会见到这种表演。 不过,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在对外交流中“文化搭 台,经济唱戏”活动的日益增多,颇具民族特色的布 依族铜鼓舞经常成为给来访客人表演的保留节目, 很受客人欢迎。一些民族文艺爱好者也对铜鼓舞的 表演方法和鼓谱进行了改进,加入了一些时代新元 素,成为了一种深受布依族群众喜爱的新的娱乐节 目。因此,布依族铜鼓表演逐渐打破常规,在平常的 日子也都可以见到了,我们在镇宁采访时就有幸观 看了一次精彩的铜鼓舞表演。 这是一次在室内举行的合演。表演中除一鼓手 击打铜鼓外,还有皮鼓手、小锣(布依乐器)手、唢呐 手配合演奏,另有几个布依族妇女在铜鼓后用盆表 演戽水舞,场面较为壮观。在众多乐器中,铜鼓是主 角。铜鼓手杨仕昌先生是一个有多年表演经验的老 鼓手,表演时击打的动作舒展自然,手法娴熟,为他 伴奏的同伴跟他合作多年,配合相当默契。演奏时 鼓调的节奏感很强,伴舞也很优美,击鼓、伴奏、伴演 相得益彰。能在布依乡寨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铜鼓舞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