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杨万里的创作与禅宗渊源

杨万里的创作与禅宗渊源

来源:独旅网
杨万里的创作与禅宗渊源 祝曾姿张培锋南开大学文学院 摘要:杨万里作为南宋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虽非宗教信徒,却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本文旨在探 讨杨万里与佛教的因缘,分别以 平常心”、 “心性论”、 “呵佛骂祖 、 “透脱”四种颇具意义的禅宗理论探索其与 杨万里诗歌创作特点的关系。 关键词:杨万里;禅宗;平常心;心性论;呵佛骂祖 禅宗与士大夫的交往使得以士大夫为主创作群体的文 一熟诸村稍作欣 老子朝朝弄田水,眼看翠浪作黄云。” 学烙上了禅宗的印痕,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中禅宗的影响同 作为爱国志士,杨诗中常流露出对中原沦丧的愤慨, 样根深蒂固,本文着重分析四方面的渊源。 对国势衰微的深虑。淳熙十六年,他被迫“笑脸”迎接深 作为南宋文人士大夫的典范,杨万里的禅宗与诗学体 恶痛绝的金国贺正旦使后作: “病身已怯九秋凉,也复移 悟也难免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孙昌武先生认为:“中国 樽下砌傍。只爱杯中都是月,不知身上寸深霜。清愁旧 佛教本来就有禅、慧双修的传统……禅宗,它标榜为‘不 觉天来远,寒夜新添岁样长。不是傍人俱欲睡,老人无睡 立文字’的 教化别传’,努力摆脱自印度传来的佛教典 亦何妨。,,J 籍与名相的束缚,发展出一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杨万里的诗中不乏写景状物之佳作,其咏物诗在数量 的学说,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进一步与中国传统学术和士 和质量上皆为上乘,如咏花诗、咏园诗、咏月诗、写景咏 大夫的生活习性相调和……‘禅、教合一’成为潮流…… 物诗等,写法多灵动不拘:“泣露啼红作麽生,开时偏值 禅和禅宗也就深刻影响于文学。”[1 当时各派名僧,多通 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7 外学,好文章,出入文坛,与文人广泛交游,推动了文坛 二、心性论与诗中的个体之悟 上的习佛风气。”口 以下从诚斋文学创作中,看他是如何 再者,心性论作为禅宗的理论基础,极大地影响了杨 被卷入了文坛中刮起的这场禅宗之风的。 万里的创作。禅宗作为最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因主 一、平常心与意象广阔性 张“以心传心”,而被称为佛心宗。“肯定从胸襟中自然 首先,禅宗对于万物皆有佛性的强调,激发了杨万里 流出的就是禅,就是道,从而把体现主观心性的‘平常心’ 诗歌创作中不拘泥于刻板事物和特定意象的特点。杨万里 提升到了绝对化的地位……注重主观心性的观念在文人中 作诗尤其受到了禅宗中的洪州禅的影响。洪州禅是南岳怀 间、特别是诗人的创作里广泛流行开来’’’ 明显,杨万里 让门下马祖道一开创的门派。此派提倡的是休息心思,顺 的诗作更大程度上受到了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的影响, 应自然,它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非心非 识心见性,我即是佛,其诗歌在转益多师后,终于脱离束 佛”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众生的日常起居、扬眉瞬目皆有 缚,在诗中扬起独特的个人觉醒意识,亦即悟。 佛性。无门和尚颂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宣扬教义的经典、一套固定的 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3]。杨诗所抒 仪式、需要遵循的戒律和礼拜的对象等等,但自慧能以后 写的题材范围丰富开阔,他能够着眼于并不起眼的事物对 的中国禅宗把上述一切都抛弃了,既不要念经,也不要持 象,也能够把目光转向宏大庄重的家国之思,异能关照细 戒,没有什么意识需要遵守,更不要去礼拜什么偶像,甚 微处那些琐碎温馨的日常生活。“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至连出家也没有必要了,成佛达成涅巢境界只靠自己一心 观察发现,杨万里的诗歌取材涉及方方面面,是其深 的觉悟。 邃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体现。他的诗歌有对民生疾苦的关 禅宗的一个 晤”字深深地影响了杨万里的诗歌理论 切,有对爱国之志的抒发,有揭露政治的犀利,有写景状 与创作,使其不仅在取材上跳出窠臼,而且在写作方式上 物的描摹,有新鲜的童趣诗,有沉郁的咏史诗,也有宋代 重振主观意识。所谓禅悟,方立天是如此解释的:“禅的 常见的理趣诗,他确实做到了“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 本意是静虑、冥想,悟与迷对称,指觉醒、觉悟。禅悟的 能够发现出美来。” 时间还有迟速、快慢之别,由此又有渐悟、顿悟之分。”【9 这里限于篇幅原因,每类诗歌仅举一例: 禅宗的观点提倡本心的自然流露即为解脱,平常的日 杨万里长期乐于在农村,观察百姓的喜怒哀乐, 《观 常言语举止和表现都可以算作禅修。马祖道一首先提出了 稼》恰体现了他与农民的喜乐与共:“三年再旱独堪闻, “平常心是道”的论题,这一论题肯定了具体而平凡的俗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http://www.bfwx.0 ・23・ 百;‘- 一途径与方法,归根到底是为了见性。而性与“相”相对, 性,就应实行无相、无念、无住的法门,也就是不执取对 象的相对相,不生起相对性的念想,保持没有任何执着的  中用到了典型的佛教语汇:“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口端何似?霜螯略带糟。”【1 佛教以衣钵为“师徒传授 法统的两件生活用具:袈裟和饭钵(形略如盂、碗)”,口 心就是禅道。“禅宗的根本宗旨是明心见性,禅悟的各种 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 ”[18]0他的另一处诗作 相与“念”相连,念又与“住”相关。慧能认为众生要见 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句中池有草,字外目俱蒿。可 心灵状态。”【l 禅宗认为在平常生活外,无需再追求特 引申指师传的思想、作诗技法等,“衣钵无千古”表达其 殊的生活了,内在的平常心其实才是超越的道心。正如临 对作诗传统绝无永恒惯用之法的认识。“丘山只一毛”表 济义玄所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 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明权威和偶像既要全心尊重又要视之为至轻至贱,与我辈 凡人别无二致。他主张的是“不迷信偶像,工夫到了家, 杨万里曾自述道:“诚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 就能举重若轻,无不如意。”[2 他认为“天下几人学杜甫? 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轨轨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 千江隔号万山阻。 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 四、禅宗“透脱”与诗学和为人的“透脱” 杨万里诗学理论中的“透脱”就是脱胎于禅宗的“透脱” 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应,而后者己迫,涣然未 觉诗之难也。”[ 可见在诚斋看来,只有抛却死板桎梏 思想:前文提及过诚斋诗句“学诗须透脱”[122]9周汝昌先 的作诗法度,才能使主体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真正的自由, 生解释“透脱”一词为“识度、胸襟的通达超旷,不缚 这体现了其高扬禅宗影响下、注重主观心性的“活法”创 于世俗情见,心境活泼,机趣骏利,不执著,不黏滞。”口 作方式。后来,诚斋又将主张“活用定法”的“活法”改 简言之,就是“不执著的结果”。“‘透脱’是佛教在中 易为“心无定法”的“无法”,要真正发挥自心的主观感受, 无所牵绊。诚斋自己曾多次表达过此意:“大抵诗之作者, 国本土化的过程中,由参禅者所领悟出来的具有中国宗教 特色的一个重要范畴。 ‘透脱’在禅宗的典籍中,含义非 兴上也,赋次也,赓和不得己也。我初无意于作诗,而是 常丰富,几乎涵盖了禅宗思想体系的所有内容……..透脱 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生焉, 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谓之兴。”_1 从一个禅学范畴过渡到诗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 杨万里具有独创之功。”口4 禅宗认为,若要达到“透脱”, 诗作天成,触处即发,这样才能使诗作最大限度地出自自 需要达到“真如门”的“澄明清净”或“生灭门”的“性 然、发挥个性。 地颠风正打头,吴江未到且维舟。五湖波起众山动,一片 月明千里愁。且更放迟些子睡,看他盛怒几时休。阳后要 恒不变”,它“不依虚妄心念、言说文字、善恶分别而转 中领悟色空相即、微妙至深的自性纯明境界”。口 葛天民的《寄杨诚斋》中云: “参禅学诗无两法: 再如其《月夜阻风泊舟太湖石塘南头四首》其三:“动 变”,要做到“‘五蕴皆空,破除我执”, “在拈花微笑 与诗人敌,未必诗人输一筹”[14]o诚斋个人不畏艰险的 死蛇解再活泼泼。”[2 此诗句借鉴了禅宗术语“死蛇弄 顽强意志被施加在诗作“行船”过程的书写中。 得活”,意味着要以“活泼自由的心灵表达”取代“教条 三、 “呵佛骂祖”与作诗不仿前人 谓的: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Isl, 其诗经过长期的师法前人、依傍书本之后,终于忽然彻悟, 放弃了对江西诗派的死学枯搜,“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 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一戊戌三朝,时节赐告, 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 式的佛教文字”【2 ,这是杨万里作诗风格“透脱”受到禅 居初夏午睡起》:“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禅宗讲求顿了本心,认为凭自己的直觉与潜意识随心 而作远好过死板拘泥于字面,应该达到“灵根透脱,梅子 泼的艺术想象能力是一种极大的开放和提升,这很大程度 上是因为“禅宗的公案常是一问一答式的,…….从问者 杨万里的诗歌不同于当时宋诗的整体潮流,即严羽所 宗影响的一种体现。其“透脱”诗学主张亦体现在其《闲 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 成熟”的境界 ]。禅宗的语言表达方式对诗人灵动而活 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 诚斋诗作中的 来说,有话不能直接说,而用隐晦曲折、含糊凝练的比喻 1个性张扬受禅宗影响,也表现在他并不盲目地崇拜和追随 或暗示,在拈花示众中启迪听众,”[29 这样使得士大夫 文坛偶像,而是用自己的头脑批判地继承和自由地创作, 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基于此理论禅宗是反对神通和偶像崇拜的。 的诗歌表达更加委曲婉转、自随本心,因而更加灵活不固 杨万里的“透脱”思想不仅体现在其诗歌理论上,还 体现在其人格上。他“胸襟超旷,不为世俗情见所束缚”口。 , 这与禅宗“否定权威”、“呵佛骂祖”有关。慧能云:“我 执、活泼不拘泥。 参禅对杨万里创作影响很大,正如他自己所说:“传 “淡泊功名,不计亨达穷塞、富贵贫贱”口 的品质为历 ・24 0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bfwxbib@1 63.com 一古典文学 【1 9]周汝昌:《杨万里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汝昌:《杨万里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第45页。 [21】周汝昌:《杨万里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代世人称颂。 罗大经《鹤林玉露》说:“杨诚斋丞零陵时(按此说 2012年12月版,第45页。 误),有春曰绝句云:‘梅 流酸…..(略)’,张紫岩(按 指张浚)见之,日: ‘廷秀胸襟透脱矣!’” 注释: [1】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2]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 2012年12月版,第46页,注释二。 [22]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第一册)》,卷四,北京: 中华书局,第199页,《和李天麟二首》其一。 【23】周汝昌:《杨万里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第45页。 【3]《无f-j关》,《大正藏》第48卷,第295页。 【24J胡建升:《杨万里“透脱”考》, 北京化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5J胡建升:《杨万里“透脱”考》,《北京化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61周汝昌:《杨万里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第5页。 [4]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第5页。 [5]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第二册)》,卷六,北京: 中华书局,第374页,《观稼》。 [6]杨万里: 杨万里集笺校(第二册)》,卷一零, 北京:中华书局,第540页,《迓使客夜归》。 三四,北京:中华书局,第1764页,《晓行,道旁杜鹃花》。 【2.7】李利霞:《禅宗影响下的杨万里诗论》, 文史 [28]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 [29]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页。 [3o]刘伙根、彭月萍:《杨万里“透脱 说浅论》,《井 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8月,第 23卷第4期。 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第四册)》,卷 博览(理论)》,2008年11月。 [8]孙昌武:《文坛佛影(续集)》,北京:宗教文 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84-85页。 方立天:《禅宗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第60—61页。 [1 0】方立天:《禅宗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第62页。 【11】吴言生:《临济宗禅髓诗研究》,《五台山研究》, 1999年第1期。 【31】刘伙根、彭月萍:《杨万里“透脱”说浅论》,《井 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8月,第 [1 2]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第六册)》,卷八零, 23卷第4期。 北京:中华书局,第3260页,《诚斋荆溪集序》。 [1 3】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第六册)》,卷 参考文献: 【1]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280、1I4、86. 六七,北京:中华书局,第2841页,《答建康府大军库 监徐达书》。 [2]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 [3]无门关.大正藏.卷48,295. 【4]邢东风.禅悟与诗悟..世界宗教研究,1997—2 【5]张瑞君.杨万里诗歌的意象特征.山西师大学报, 2002~2 【1 4]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第三册)》,卷 科学出版社,2000,,561。 二九,北京:中华书局,第1485页,《月夜阻风泊舟太 湖石塘南头四首》)。 [15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版,第24页。 [1 6]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第六册)》,卷八零, [6]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5. 杨万里: 杨万里集笺校(第二册)》,卷六,北京: 中华书局,374、540、28、1764、1248、885、778、134、 1985、1564、1485、466、481、1683、2110、3260、1369、 1484、1902、957、3583、199。 北京:中华书局,第3260页,《诚斋荆溪集序》。 【1 7】郭朋:《坛经》对勘,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版, 第159页,《坛经》第52节。 【1 8]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第三册)》,卷 二六,北京:中华书局,第1369页,《跋徐恭仲省干近诗》 其三。 【8]孙昌武.文坛佛影(续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84-85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http://www.bfwx.org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