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主要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不服,勾结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
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以谥号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后渐向东南迁移。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5
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