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市场的问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一些人心目中淡漠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流行。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它弥补了公共伦理的失范,满足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树立了人们的道德信念。〔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和忧虑「关键词」荣辱观意义伦理新时期的荣辱观是由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他在政协十届四次会的需要既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恰恰是人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新时期的荣辱观,即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节荣、以背离人民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与辱的基本看法,是日常工作、生活,或者说维持正常社会运转的最基本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们是否.A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和是否表现为应当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作为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内容,荣辱观集中体现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一、荣辱观弥补了公共伦理的失范温故而知新,与时而俱进,是为通理,在伦理建设中尤其如此。所以,在一个发生了变迁的社会,荣辱观的表述也会有所改变。以“八荣八耻”引导当今社会伦理取向,注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特色,体现出社会发展的现代意识,并能切合目前中国公共伦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教,很大程度上赖于主导的价值体系。所以荣辱观念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基本是一个世俗社会,其共同文化心理的认同不赖于宗系统的意义,有比对于其他文化尤重之处。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而且由于历史的时间差作用曾经处于后发展地位的民族,如果不能找到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与自身文化传统之间的契合点,就无法摆脱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的失衡感。中国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认真地在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从事民族伦理的建设,是一个非常明智和必要的选择。在不长的时间中分复杂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以自然流变的方式相互感染,形成公经历了相当频繁的转折性变迁以后,中国的伦理世界包含了源流十共伦理的具有普遍性的失范反应。从历史的观点看,这种情况已经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是社会转型期形成的一种临时性反应。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角度说,则应该通过公共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这种状态成为暂时的。任何一个文明、文化、社会共同体,都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价值认同基础上,即需要一定的内在化的公共生活理念和定,实现发展。在主要体现历史延续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价值认自觉,来维系这个共同体的精神和谐,然后才有可能保持社会的稳同基础虽也变化,但总体上说是现成的一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基础需要该时代的人们通过对新、旧、内、外;在体现强烈新异性的时代,各种因素的分辨、综合、体悟来建设。公共伦理是结为共同体的人们共同价值观的道德化体现,与一般社会规范相比,其特殊之处在于精神内在性和行为白觉性。它固然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框架为前提,但并不直接依赖外部强制而存在,而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内在需求。同时,已经形成的公共伦理原则又会作为一种公约而构成对于人们各类行为的公共评价尺度,形成关于是、非、荣、辱的公共意识。作为公共伦理的相关而又不同的侧面,是非观强调的是公共评价本身;荣辱观强调个体的内在感受。因而,后者更深人地触及个人精神世界。中国人经历了许多挑战,一直没有被外来冲击摧毁,也没有自我溶解,这与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的优秀分子有强烈的荣辱观,社会的大多数人有相互认同的基本是非意识关系很大。任何荣辱观,既有民族、文化的属性,也有时代的特色与普世的属性,后者随着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世界范围联系的日益紧密而有强化的倾向。这就需要对传统价值体系不断地进行有时代感的、切合实际的和关照人的普遍类本质的诊释,进行理性的扬弃和增益。中国的古人总是不断地重新诊释上古的经典,其用意与此相类。二、荣辱观满足了人们的道德需要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因。人172区别于动物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教育不是因为人的道德有问题而需要,而是因为人作为高级情感动物需要有灵魂去生活而不可缺少,即使我们的道德生活没出问题,我们同样需要道德教育。需要是客观的,需要又是不断丰富和变化的。道德需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对于青少年来说,一方面我们要道德需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道德需要,认识自己的道德需要,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提升道德需要,把个人的道德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引导他们去激发道德需要,培养其原因,主要是将道德行为片面归因于道德认知,忽视了人的道德紧密地结合起来。长期以来,我们的青少年德育走了不少弯路。究需要,忽视了道德需要的培养。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同时,往往着重于过度政治化的理论和抽象的内容,而不是从青少年的需要出发;忽视青少年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仅仅把他们视为塑造的客体,从而造成青少年的个人发展愿望与社会要求的价值取向相脱节,不仅使德育远离青少年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还使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有鉴于此,在开展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同时,必须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从青少年的道德需要出发,把社会外在要求与个体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收到实效。‘实满足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切三、荣辱观树立了人们的道德信念论的方式,还包括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不限于科学的或理德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实践精神方式,它从现实出发,注重于实践,却又指向理想。无论中西方对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之认识有多大差异,但对道德特别是荣辱观对人的教化功能的认识则是一致的。现在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一种“唯新主义”的倾向,认为新“自己开心就好”的口号成为时髦,这就使得道德教育往往无所适的即是好的,加上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味强调不受约束,从,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似乎都不用讲了,让一切“跟着感觉走”。而我们在教育实践当中又常常把思想道德的很多问题归结为心理问题,把种种心态不平衡的根源仅仅归结到心理上去,而根本不从理想信念上去讨论分析。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信念的坚定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今的改革是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不能比拟的,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西方道德观念的影响,各种思潮的激荡,都对人们荣辱观念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现在社会风气,荣辱观念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社会衰落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像中国历史上的保守主义者那样用道德的评价来否定改革,走回头路;另一方面,也应该特别重视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问题,重视道德信念的树立,重视知耻感的培养。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荣辱观念的荀子,曾把“荣”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势荣”,具体来说,就是“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势位等外在功利性的东西为标志“义荣”,即“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前者是以功名利禄、门第;另一种是;后者则是以德性和德行为根本标志,讲究的是要注重修养、操守,要有廉耻心。尽管“义荣”与“势荣”并非绝对不可相容,但是“荣辱之大分”在于“义”而不在于“利’,或“势”无疑是具有普适性和应当格守的价值准则。中国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把荣辱观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崭新共产党及其无数的优秀分子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