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古文练习

小古文练习

来源:独旅网


小古文练习

(一)陶侃惜谷《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 ②执而鞭之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一狼洞其中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 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①.拿 ②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三)鲁人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2、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1)有人(2)凭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四)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 (2)一人信焉 (3)乃索板二片

2、翻译下列句子。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1、(1)请,邀请;(2)相信;(3)取,拿来 2、我干的(职业)就是治疗人的驼背,只负责把人的驼背治成直的,哪里还负责人的死活呢? 3、做事情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局部,就像治驼背,不能只治了弯曲的背,背不再弯曲了,可人的生命也没有了,这就是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这样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这个驼背的人,被这样的庸医治好了背,却没了命,得不偿失

(五)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 1、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2、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六)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hé何)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你)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yuán城墙)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里子》)

1.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①“其子患之”的“之”是指 ②“有鼠之祸”是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 1、①其鸡亦尽。 ②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2、处事和用人都要分清主次轻重、权衡利害得失。

(七)颜回好学

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②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③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

⑴发尽白,蚤死。 ⑵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孔子哭之恸 ⑵门人益亲

⑶弟子孰为好学 ⑷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案: 1、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2、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

(八)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请于关尹子( ) 退而习之( )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

二、解释下列句子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三、想想你从课文中领悟出了什么道理,结合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有条理地写下来。

(九)掩耳盗钟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欲负而走( ) (2)有得钟者( ) (3)以椎毁之( )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当“钟况然有音”时,得钟者的心里一定会想: 4、这篇文章中塑造的得钟人具有 的特点。

(十)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其母知其言宣也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③,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言宣矣。

注释:①辍(chuò)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 ②喧(xuān):遗忘。 ③裂:割断。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 D、以此戒之(戒备)

2、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3分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自是之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评价“孟母戒子”这件事?4分

一、连线题

野旷天低树 苏轼 《竹里馆》

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明月来相照 王维 《宿建德江》

桃花潭水深千尺 刘禹锡 《赠汪伦》

报得三春晖 孟郊 《游子吟》

京口瓜洲一水间 王安石 《泊船瓜洲》

同到牵牛织女家 王昌龄 《浪淘沙》

水光潋滟晴方好 孟浩然 《出塞》

二、选择题

1、王维的《鸟鸣涧》描写的是 ( )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

2、《竹石》、《石灰吟》两首古诗都采用了( )的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托物言志

3、钱鹤滩的《明日歌》中“我生待明日”的下句是( )。

A. 万事成蹉陀 B. 万事成搓陀 C. 万事成蹉跎

4、根据古诗朗读的节奏,下列停顿正确的是 ( )

A、初/闻涕泪/满衣裳 B、漫卷/诗书/喜欲狂 C、白日放歌/须纵酒 D、便/下襄阳/向/洛阳

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行人”是指( )。 A.王观 B.鲍浩然 C.旅途之人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 )被世人喻为花中四君子。

A、松、竹、兰 B、菊、竹、兰 C、菊、松、竹 D、兰、竹、荷

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 )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8、下面诗句中,表达深切的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的《无题》。 A、李贺 B、李清照 C、李商隐 。 10、下列诗歌中发现送别的古诗有( )

A、《赠汪伦》 B、《别董大》 C、《赋得古原草送别》 D、《送元二使安西》

五、根据情境填诗句

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诗词佳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会吟诵 的名句: “ ”;当看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时,我们会想起杜甫的名句:“ ”; 当听到有人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时,不禁会默默默诵于谦

的“ ”;当遥望天上皎洁的月亮时,眼前景象不正像诗人 写的“ ”吗?

2、即将告别母校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 ”和“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

尽, ”,表达了离别之情。送别好友汪伦时,他还写下了“ , ”的诗句,高适送别董大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 ,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此景,我们还想到了用诗歌 来表达我们的送别之情:“ , 。”

3、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就要分别了,我想用“ ”劝勉同学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4、汶川地震让孩子们失去了学校,失去了亲人,如果我们要鼓励灾区的小朋友学会坚强,我们用《竹石》的:“ ”来鼓励最好!

5、漫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 , ;站在 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 , ;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 , 。

6、我们时常感叹时光美好而又流逝得太快了,不禁吟到 “ ”。

7、《春夜喜雨》中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思想工作做得好的诗句是“ ”。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吗?

9、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10、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1、“ , ”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

12、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13、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 我 ”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4、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15、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16、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17、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