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第一课

来源:独旅网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董月峰 时间 课题 2014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地点 课时 初三办 召集人 李强 科任教师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体味、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难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2分钟)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3、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讨论补充记录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5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注入感情。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内容 4、概括各节诗的内容,并为各节诗拟四字小标题。 学生自学,对疑难问题做批注。 教 学 过 程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一)、组内互探 (二)、师生互探 1、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以铺陈、记述为主。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为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背景: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读准下列字音 讨论补充记录 三重( )茅 挂罥( ) 塘坳( ) 怒号( ) 布衾( ) 大庇( ) 突兀( ) 丧( )乱 朗读指导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怒、三、洒、挂、飘、老、忍、抱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情境;呼-不-得-、自-叹-息-,须拖长读音,读出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须重读,“死-亦足”中“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见课件 4、第一节: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节:写对“群童抱茅”的感慨。 第三节:写长夜沾湿的痛苦。 第四节: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秋风卷茅 群童抱茅 夜雨湿屋 祈求广厦 教 学 过 程 四、小结(2分钟左右)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0分钟左右) 背诵课文。 六、课外拓展(1分钟左右) 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秋风卷茅 第二节:写对“群童抱茅”的感慨。 群童抱茅 第三节:写长夜沾湿的痛苦。 夜雨湿屋 第四节: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祈求广厦 教 学 反 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