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来源:独旅网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水利工程与华夏文明史

学分: 1 周学时 2

面向对象:一年级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无

一、课程介绍(100-150字)

(一)中文简介

水利活动起源很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本课程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中国水利事业从古到今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历朝历代的水利工程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包括防洪治河的起源与发展,井田沟洫灌溉、大型渠系工程的建设、灌溉技术的发展以及内河航运的建设,水利机构和职官、水利法规的制定等;二、水利事业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了解水利对于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二)英文简介

Water conservancy activities began very early, of which the written records could date back to six or seven thousand years ago.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mainl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China as well as its impact

1

on Chinese history. The cours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1. Hydraulic project in the past and related system, includ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iver's flood control, irrigation canal construction Ida, large canal projects, the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technology and inland shipping construction, water bodies and officials, water and other regulations; 2.The impact of water development o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conservation in ancient China.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水利的发展史,了解中国水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对国家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历朝历代中国防洪治河、农田水利、运河及海塘等工程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以水利工程为例,使学生认识到校园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密切相关,增强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学习热情

(二)可测量结果

暂无

三、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配合,推荐重点阅读参考资料

2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考核方式为完成学期论文。学生可对课堂讲授的部分内容加以扩展,或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研发表见解。

四、教学安排

第一次:先秦时期的中国水利(WF)

1. 工程与制度:

水利的起始阶段,灌溉实践的最早记录与井田制。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作为对抗的基础。从此,水利对农业的改变带来了对社会制度的影响。

秦国修建了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修建了都江堰,灌溉了成都平原。

2. 文化与经济:

“在埃及、西亚、印度与中国的文化发展中,灌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水的问题,又决定着官僚制度的存在、和依附阶级的强制服役、以及被统治阶级对君主的官僚制职能的依赖”——马克思韦伯《经济通史》

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民逐水草而居。与洪水的对抗衍生出很多上古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3

黄土的特性使得早期农业在黄土地区得到大发展,衍生出灌溉系统的需求。

第二次:秦汉两朝的水利发展(LW)

1. 工程与制度:

秦统一后在广西修建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运河之一。

汉武帝时期,为了发展国力,大兴土木。其中头等大事就是发展农业,屯兵积粮。颁布了关于灌溉的诏令。修建了白渠及其他工程。

抗击匈努,屯垦戍边,派兵移民使得青海湟水流域、宁夏河套地区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水利得到了发展。

2. 文化与经济:

秦国在关中平原上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牺牲了短期利益换来了长久的强盛。农业得到大发展,从而使得兵强马壮,最后得到了统一天下的能力。泾、渭、汾河的河谷盆地与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带,因铁器的使用, 耕地面积扩大到5亿亩, 水利同步发展。

秦的私有土地制度导致的阶级分化与国家灭亡。

汉朝继续定都长安,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进一步开发黄河流域。关中土地占全国1/3,60%财富。

《史记·河渠书》——世界最早的水利史著作,《汉书·沟洫志》。

4

第三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发展(TJ)

1. 工程与制度

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

东晋时期修建荆江大堤

南北朝时期淮河修浮山堰。

东晋被少数民族灭亡后,汉族难民移民到了长江流域建立了西晋。从此,改变了长江流域蛮荒的状态,修建了很各式各样的水利设施,带来了长江流域的大开发。

2. 文化与经济:

三国鼎立时期,各国都意识到了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粮食的多寡又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战斗力。所以各国都将水利作为斗争武器,一方面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自己的水利工程,另一方面尽可能对对方的设施进行占领与破坏。

第四次:隋唐时期的水利发展(TJ)

1. 工程与制度

为了将江南产的粮食送到都城,催生了大运河的修建。大运河始建于春秋,至南北朝,初步形成沟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之轮廓。隋炀帝605年续修四渠:济渠、永济渠、江南运河(沟通长江、钱塘)扩建山阳渎。

5

唐代宁波修了御咸蓄淡引水工程,三国两晋对海塘记述很少,唐已修了很多。

唐《水部式》,第一部水利法典。

唐代大和七年修它山堰。

2. 文化与经济

隋炀帝大兴土木,为万世之名。虽造福后代,但在当代造成了人民的反感。揭示了在中国大型土木工程得不到好评的原因。

唐朝迎来了水利事业的大发展,皇族的奢侈生活不能单靠黄土地区的供给,开始对江南的农业生产依赖。

第五次:宋辽金时代的水利发展(WF)

1. 工程与制度

漕运的重要性。

宋徽宗提倡围湖造田,曾进行大力围垦。

王安石变法, 颁布<农田利害条例>,各路设水利官,“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南宋范成大主持修整通济堰

6

2. 文化与经济

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均都汴京)及以后皆不定都关中,原因之一,漕运不便。

南宋王朝全力开发江南水域,催生出围田的方法,并带来了珠三角地区的开发。漕运的重要,促成了苏、杭、镇江、无锡、扬州等城市的发展。

《宋史·河渠志》分叙各河流、各地区的水利发展,为以后各正史的范例。

第六次:元明时期的水利发展(RDY)

1. 工程与制度

元朝时期,为了将江南的粮食运送到遥远的北京,统治者将古代的大运河重新修建----京杭大运河。

潘季驯治河的典故,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 和 “以淮敌黄, 以清刷浑”,修高家堰。

2. 文化与经济

元代开始王朝定都北京,带来了对海河流域的开发。

长江流域基本经济区进一步发展, 珠江流域进一步开发, 南方经济远超北方, 沿海重要性显示出来。

7

由于首都距离主要的粮食产地非常遥远,水利和漕运成为统治者非常关心的事,直接关系着政权的稳固。

第七次:清代至民国的水利发展(RDY)

1. 工程与制度

清代大力修整海塘,发展边疆水利。

近代黄河发生了几次大的决口。

近代技术的引进,1914年, 南京河海工科专门学校成, 系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学校。

1917年, 各流域机构成立, 提出流域治理计划。

云南昆明滇池出口,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石龙坝,德国人设计, 装机2台, 单机容量240KW

2. 文化与经济

康熙帝三件大事:漕运,治河,三藩

第八次:新中国的水利建设(THL)

共产党执政后,对全国水利设施的修建投入了大量精力。

8

水土保持工作

改革开放后,修建了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一系列世界顶尖工程。

五、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暂无

六、课程教学网站:

暂无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