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名茶得名 看名人效应
——以碧螺春为例
丁琦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以辨析碧螺春得名为切入点,分析“御赐亲题”对提升其知名度的重要意义。旨在为利用茶文化,塑造茶品牌建设,提供思路。关键词:碧螺春;茶文化;康熙帝;吴伟业
作为茶叶大国,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历史悠久,特别是“十大名茶”,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闻名中外,广受世人的推崇与喜爱。
关于中国“十大名茶”名录,历来说法众多。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
195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会: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1999年,《解放日报》:江苏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徽毛峰、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福建铁观音、福建银针、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江西云雾茶。
2001年,美联社和《纽约日报》: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信阳毛尖、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庐山云雾、安徽瓜片、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
2002年,《香港文汇报》: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
名茶之所以为珍品,不仅是茶叶本身的品质极高,同时还归因于茶叶背后的文化内涵。
纵观近一个世纪,5次遴选“十大名茶”。碧螺春和龙井都排名靠前,可见其受到广大茶友的认可和喜爱。这两款茶的得名,传闻都与清朝皇帝有关。
特别是“碧螺春”,目前广为流传的是其得名于清朝康熙帝。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记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峰产野茶数珠,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身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自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己卯岁,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而售者往往以伪乱真。”
虽说王应奎的记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古人的小说笔记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笔记中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及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证。据《进贡茶单》记载:“雍正十年九月,署理江南总督苏州巡抚尹继善,跪进。宜兴茶壶,四十件;宜兴茶碗,四十件;茶笋,二箱;茶叶,四箱。”其中,并没有提到“碧螺春”这个名字。如果“碧螺春”确实由康熙帝赐名,记载中不应该不出现。
其实,查阅典籍可以发现,早在康熙己卯之前,文人诗集中,就
出现了“碧螺春”这个名词。
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有一首作品《如梦令·镇日莺愁燕》:“镇日莺愁燕懒,遍地落红谁管?睡起爇沉香,小饮碧螺春碗。帘卷,帘卷,一任柳丝风软。”文中描写的“莺”、“燕”、“柳丝”都是生长在春天的,特别是“落红”,原本是落花的意思,是晚春特有的景物。碧螺春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其中,以春分至清明期间采摘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可见,诗人文中描绘的时节与碧螺春上市的时节吻合,由此推断,诗人小饮的“碧螺春碗”,指的正是盛有碧螺春茶叶的茶盅。
吴伟业,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生于1609年,卒于1671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年),被迫应诏北上,顺治十四年(1657年),乞假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
《如梦令》具体写作的时间无从考证,但根据词意来看,似乎是晚年闲暇时的作品,即创作于1657年之后,1671年之前。总而言之,可以确定的是,康熙己卯年(1699年)之前,已经有了“碧螺春”之名。但是,可能当时该茶叶的名气不大,只是在当地的文人雅士中小范围流传,并未广泛传播而已。甚至说,到了雍正年间,碧螺春也并未出名。
直至清朝中期,据道光十五年《进贡茶单》记载:“道光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江苏巡抚林则徐,跪进。碧螺春茶,二十瓶。阳羡芽茶,二十瓶。”所谓贡者,名、特、优也。能成为贡品的必然是全国各地品质优秀、稀缺珍罕、享有盛誉的极品和精华。根据记载描述,碧螺春还开始有了瓶装的规格。可见,制作工艺越发精致,社会经济效益越发显著,碧螺春开始有了知名度。
这其中的变化,笔者认为不仅是碧螺春作为茶叶本身的品质极佳,《柳南续笔》的推广营销也有功劳,它巧妙地将“碧螺春”得名与康熙帝南巡联系起来,将“碧螺春”之名定为“御赐亲题”,使该茶叶的身份一下扶摇直上,名人效应显著,自然更易受到世人的推崇。
时至今日,“碧螺春”在政府品牌化战略的引导下,进一步快速发展着。人们品茶之时,想到其贡茶身份,也平添了几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韩颖,牛炳秉,童肖,樊潇潇.以茶文化促进茶品牌建设研究——以洞庭碧螺春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05):29-31.
[2]娄莉.名人效应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6):73.
[3]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陈珲,吕国利.中华茶文化寻踪[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5]吴伟业.吴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陈珲,吕国利.中华茶文化寻踪[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