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辨析
19 世纪末以来,随着文学批评活动的专业化进程, 关于“文 学之为文学”的特殊性亦即文学性的问题日渐突显, 然而一个多 世纪过去了,文学性的定义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众多关 于“文学性”的论述中,罗曼 ?雅各布森的文学性概念始终别具 一格,历久弥新。它究竟有何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 本文试图立足雅各布森不同时期的文本,对其文学性概念内涵、 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辨析。
1914年至 1915 年间,雅各布森发起成立莫斯科语言学小组, 该小组与彼得堡小组( 1916 年更名为诗歌语言研究会)一样, 致力于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 这就是 1914年到 1930年盛行于 俄罗斯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即俄国形式主义。 随着俄国政治状 况的发展,雅各布森于 1920 年移居捷克,并创立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期间, 雅各布森第一次提出“文学性”概念。 到 30 年代, 雅各布森根据费尔迪南 ?德?索绪尔关于语言系统的思想, 在语音 学研究中, 提出结构主义原则, 并首先创用“结构主义”这一术 语。二战爆发之后,雅各布森流亡美国,相继任教于美国自由高 等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高校。
雅各布森既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 也是结构主义 的奠基人。雅氏提出的文学性概念既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 基本出发点, 也是其布拉格期间结构主义诗学的核心概念。 这一
概念历经两种思想阶段,其内涵呈现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一、文学性: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一)文本性:文学性存在于文本形式之中 1921 年,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 是‘文学性', 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这意 味着文学性不是别的, 是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但这个对象并非 作为整体的或个别的文学作品。 而且, 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反对 将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 思想、心理 等因素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 因为这些都没有触及文学本身的特 点和规律。在他们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 也不是拥有主观意志的人或作者。 托多罗夫指出, 俄国形式主义 所接受的一个原则是“把作品作为考虑的中心”, 而不是作家的 生平、当时的社会内容或作品的内容。 雅氏也批评当时的许多文 学史家把文学作品当成“文献”, 结果使自己的研究滑入了哲学 史、文化史等别的学科之中。
虽然文学性无关乎作品内容以及作者, 但是其存在于文学文 本之中,则是确定无疑的。文学性作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区别其他科学的独特性(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但它存在于文 本之中。俄国形式主义者既排斥内容研究,也排斥作者研究;他 们倾向于文本的形式研究。 在雅各布森看来, 文本形式研究首要 的即是研究其语言形式, 因此, 文学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语言 形式自身存在的规律。
(二)科学性:文学性强调文本形式的确定性 之所以强调文本形式研究, 乃在于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语言 学的分析, 才能使文学科学达到科学的层次, 变得比较可靠和确 定,同自然科学一样。传统的内容或作者研究,着眼于文学与世 界或人的关系, 因而常常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随着社会历 史内容的变迁、 文学研究者立场和角度的改变, 文学作品的意义 将变得极为不同。 此外, 俄国形式主义者都崇尚文学作品的自足 性,反对视文学作品为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附庸, 拒绝“文学提供认识”的先入之见。
相反,文本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则是固定的、极少变化 的,唯有如此,才容易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雅各布森声称,文 学科学必须让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使词语从意义中解放出 来。文学科学是关于形式的艺术。 文学
研究者要把握文学科学的 本质,只有进行(语言)形式分析,才能达到科学的境地。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 20 世纪科学主义思潮对于文学研究的巨大影 响。
(三)创新性:文本形式不能忽视其历时性特征 如果说以上所述, 强调的还是文学文本系列内部的复杂构造 规律和形式特征, 相当于索绪尔意义上的“语言”, 但仅强调文 本共时性方面的特征还不够, 因为这将忽略演变的问题。 雅各布 森指出, “纯粹的共时性现在恰恰是一种幻想”, 必须承认“每 一种体系都必定表现为一种演变”, 而且“演变又不可避免地具 有系统性”。因此,进而提出,“分析语言和文学的结构规律, 必须使我们确定真正形成的、 数量有限的结构类型 (即在历时性 方面确定结构的演变的类型)”。试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例: 这三种文学样式都讲格律,但是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其格律的 历史演变自不待言, 诚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因 此,研究文本形式,既要研究文学文本系列共时性方面的规律, 也要同历时性的考查结合起来。
雅各布森对文本形式的把握, 注重共时和历时研究, 而从历 时性方面可以见出对于文学性演变概念的重视, 也就是对于创新 性的重视。 这还停留在整体层面, 并不意味着雅氏不重视对单个 文本(索绪尔意义上的“言语”)的研究。雅氏指出,将语言 - 言语的范畴运用到文学上并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时, 需要同时联 系个别的表述(个别文本)和现有的标准整体(文本系列),否 则“必然会歪曲审美的价值体系, 并且也不可能建立起内在的规 律”。在此,也可以看出雅氏对于其俄国形式主义时期思想的修 正。
雅各布森在《序言:诗学科学的探索》中提到,俄国形式主 义者“毫不犹豫地强调诗歌的语言问题”, 因为诗歌话语里“语 言结构的规律和语言的创造性, 比在日常语言里更容易引起人们 的注意”;雅氏也肯定了诗歌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创造”之 义,并肯定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于“诗歌语言的明显的创造性” 的探索。雅氏还认为,讨论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要重视其创新
的分析方法,而非运动宣言中的华丽辞藻。 二、文学性:
诗性功能
(一) 诗性功能: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突显
以上所述已然可见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的结构主义特征, 同
俄国形式主义时期的思想已经有很大区别。 如果说什克洛夫斯基
是从文学创作方法角度来谈论文学性,雅氏则依然是从语言学角 度来探讨文学性。
在雅各布森看来,文学性存在于文本语言形式之中。 雅氏认
为,诗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突显, 亦即“诗的功能在于指
出符号和指称不能合一”;进言之,文学作品是具有独立价值的 语料的形式显现,文学语言常常是这样一种语言 它并不遵从 言语的交际需要,而更多打破语言能指与所指的界限,
指向言语
自身。雅各布森认为,“诗学研究语言结构问题,正如对绘画的 分析关涉形象结构问题。”语言学作为语言的整体科学, 诗歌语 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语言必须在它的全部功能中来
考察。在讨论诗的功能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它在语言的其他功能 中的地位。”雅氏认为,只有言语突出地指向自身时,其诗性功 能才突显出来。而这一诗性功能正是诗歌或文学语言的本质特 性。
(二) 对等原则:文学语言存在对等关系
结构主义语言学将语言视为独立自在的世界, 封闭了语言与
现实世界的关联,因此语言构造机制的动力将成为问题, 这也适
用诗的语言。诗的语言的发生既然不依赖外在世界的提示, 那么
其自身形式突显的动力何在?
雅各布森在研究失语症中发现, 失语症患者要么是负责选择 和替换的官能出了毛病,要么就是组合和结构上下文的能力受到 了破坏。前者取消了语言的相似性关系; 后者消除了毗连性的关 系。而语义的发展或者通过相似性关系或者通过毗连性关系来实 现。在失语症患者身上,这两种过程非此即彼地受到抑制,甚至 完全停滞;而在正常人身上,则始终发挥作用,且往往是一方取 得对另一方的优势。雅氏还指出,相似性关系和毗连性关系体现 在语义上,也体现在语法结构上,而特定个人则是从语义和结构 上运用相似性关系和毗连性关系, 从而显示出个人风格、 趣味和 语言偏好的。
在诗的语言中,相似性关系体现为隐喻,毗连性关系体现为 换喻。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注重情节叙述、环境描写,通过换喻 或提喻(借代)来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指向环境;而 在浪漫主义作品中,一般很少描写事物的具体特征, 将意义隐含 在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琢磨。因此,隐喻手法占支配作用的 作品,文学性最强。
雅各布森指出:“诗性功能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组合 轴。”所谓选择轴,是指诗句中某个词的位置上可存在众多能与 之替换的词语,这是语言纵向的一种对等关系;所谓组合轴,是 指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诗句在这种横向的组合中也会出现对等的
(相似的或相反的、同义的或反义的)词语。中国古典诗歌语言 中的对仗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三、结语:文学性
总而言之,雅各布森的文学性概念,从整体层面而言,即文
学文本系列共时性的结构规律及其历时性演变规律; 从个体层面
而言,即单个文本语言自身的创造性的诗性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