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题二十三:诗歌艺术手法
【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浙江卷20题 【母题原题】
1.【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
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
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
1
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目,属于艺术手法的考核,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目,重点放在诗歌的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探究和手法的赏析上,诗歌的艺
术手法的考核一般都给出答题的方向,如此题中明确考核“多种手法”。
【得分要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
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终南龙池寺 孟 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
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
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C.“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
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D.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
2
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②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②一作“依”字,一作“悲愁天地白日昏”。③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
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
“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
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
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③
②
3
4.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注)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从字数的角度看,词的体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这个规则,可以判断这首词就属于
小令。
B.这首词描述的是北方边塞之地,由朔风、雪、画角、塞马等意象可知,这些意象营造出荒凉苦寒的
氛围。
C.由“三更”到“残星”,即半夜到天欲曙,词人因边塞动荡不安,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甚至流泪。 D.本词的最后两句,运用视听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突显了边塞特征,意境苍凉而又不失刚劲。 6.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题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被押赴元都途经金陵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4
②
①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草合离宫转夕晖”与“孤云漂泊”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南宋朝廷沦亡了,诗人也漂泊
无依了。
B.颔联写山河依旧、人事已非,深刻揭露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
情怀。
C.颈联“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诗人由芦花洁白如发联想到自己,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的深切
感伤。
D.尾联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
英雄气概。
8.本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题源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无名氏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②停针线:《墨庄漫录》说:“唐、宋社日妇人不用针线,谓之忌作。” 9.这首词主要借助________这一意象,表达了________之情。 10.简析这首词对照艺术的特点。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