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2015年第17期 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现 路径的创新研究 荀志欣 冀中职业学院团委摘河北定州073000 要: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样的地位是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研究的着力点。 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认识比较全面、积极。但目前为止,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实践的实际 参与度仍然没有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因此,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志愿服务 所谓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的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 的时问走出学校,有目的地参加社会活动,并且了解社会活 动的一种状态,这一方面能够参与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到 社会中进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社会。当学生们愿意走 出课堂,和社会交流的时候,此种自愿性、服务性的社会参 与类活动就成为大学生们需要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本文 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概念和相关育人功能以及其所涉及 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机制进行阐述和解析,以研究和探讨相关 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有效机制。 (三)提升思想教育 学生们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自身主动参与实践的过程 和国家的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在活动过程中切实体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构建和谐 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实践的过程不仅是自身知识 得到充实的过程,更使得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和提 升,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l生和有效性,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的创 新研究 (一)转变观念是先导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这对于学生的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来 说,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观 念,提高自身对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认识。一方面需要加 强对该方面的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进行充分宣 传,让学生们自觉自愿接受这一观念。另一方面,在课堂学 习上增加投入,以形成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概念与育人功能 要想获得高效率的行动,理论无疑是其实施的先导,就 这一方面来说,需要先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相 关概念。具体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首先需要考 察的就是和实践之间的主体关系以及实践的空间场合、涉及 一、的工具和具体方法甚至是操作相关逻辑等内容。这些都需要 有丰富的哲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综 合理论基础。所谓的人的社会实践即是作为规范人的意志而 支配人的一种道德性的活动。因此,总的来说,要想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主动性地构建一种社 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平台。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 (一)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学校在育人成才这一理念趋势下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社会 实践能力,就这一点来说,学校组织开展的相关社会实践与 志愿服务,例如“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都能够很好地 为学生们提供大学生社会化的平台和机会,学校采取的相关 措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实践性强,从某一方面来说可 以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学生角色社会化,也能够让学生在学 校学习期间提前了解社会规则,以便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系统的培养和切实的锻炼 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锻炼和培养更不能缺少实践活动,也 就是说,实践活动中锻炼自身能力是大学生步人社会的必要 步骤。相应的,学生们在学校中通过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达 到锻炼和培养自身的良好目的。事实上,实践活动和志愿服 务是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与志愿服务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同时,通过实践 (二)专业结合是关键 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需要和专业相结合,这有利于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最大程度实现教 育的整体陛。从而在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找到社会、学 生和学校之间的平衡点,三者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共赢。 (三)基地建设是依托 只有组建起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才能得以长期稳定的 发展,实践育人的功能和成效也才能得以实现。从而推动社 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并且得到积极创新地发展,把 实践基地真正建设成融入社会的实践平台。 四、结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体系是庞大的工程,需要社 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构建长效机制,指导社会实践与志 愿服务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 展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鹤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机制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13(2). 化课程,学生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 任感,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同时提升了自身吃苦耐劳的品 质,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邱秋云,李义丰.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志愿 服务活动为载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1). 【3】周纯,李化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长春大 学学报,2012(12). 基金项目: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154052)。 作者简介:荀志欣(1983一),女,河北省邢台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