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

来源:独旅网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

八上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 1. 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5~6题。(5分) 赤壁幽州台歌 杜牧陈子昂

折戟沉沙铁未销,前不见古人, 自将磨洗认前朝。后不见来者。 东风不与周郎便,念天地之悠悠, 铜雀春深锁二乔。独怆然而涕下!

5.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未被销蚀,自己拿来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6.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3分)

示例:诗人独自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面对广阔的原野和辽远的天空,思绪万千,不禁

落泪。

本题考查情境描绘。画面描述,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或情感。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特点、抓住意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

2. 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9.(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赏析。结合诗歌内容,逐项研读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BCD.正确。 故选:A

(2)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白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

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3. 2020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4-6题。 古城①春望 [明]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②,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注释]①古城:宿迁故城遗址,晋朝在此设宿豫郡,唐时郡治迁徙,故城废。②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4.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一种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想基调;一个“”字总领全诗。

4.阴沉(萧条)望

5.“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一联写景颇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5,此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偶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诗人赋予野色、林鸦以人的情感,通过“寒”和“雨”生动形象地渲染出环境的萧条,突出故城遗址的荒凉,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担忧。

6.同为“春望”,杜甫与李梦阳在各自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古城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再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4. 2020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语文试题 12.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3.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颁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3.C 【】

23.C.有误。“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4.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24.选择图画一。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

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2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颈联中任选一句赏析即可。如“月下飞天镜”一句。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展现江岸辽阔,一幅“水中映月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云生结海楼”一句。黄昏时分,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写出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和喜悦的心情。

5. 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①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释】①铁瓮:即铁瓮城,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分析】《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望海楼》是一首写景为主的七律。诗人写景选择不同的立足点-

-远近、内外、上下,不同的视线--仰视、俯瞰、远望,因而构成写景的不同角度,绘成多种特色的画面,展现出望海楼既有高峻雄奇的气势,又有久远博大的蕴含,还具有隽远的逸韵。米芾在此确是充分发挥了他画家之所长。而夸张的写景手法把那些难以描述的抽象意念也具体化了:写诗情是江声流人笔底,写酒兴是帆影落于樽前。前两联无处不是夸张,第三联却是对黄昏景色的直接描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望海楼的景历历如绘。

【参考译文】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望海楼

高耸入云的铁瓮城已近青天,凌云的缥缈高楼似与天相连。 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 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起了白烟。 忽忆起赏心美景究竟在何处?往事如烟那春风秋月已茫然。 7.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黄鹤楼》颈链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有力,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B.《望海楼》颔联两句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以“三峡”“六朝”突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C.两首诗尾联都用问句,以抒情作结:《黄鹤楼》打发诗人思乡之情,《望海楼》表露出诗人低沉而又伤感的情绪。

D.两首诗都写登楼所见,诗句典雅凝练,写景角度多变。现实遐想交织,时空大大扩展,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有误,以“三峡”“六朝”突出望海楼的高大久远。 故选:B。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6. 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9.下列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赏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分析】这是一首写景诗,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

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解答】ACD.正确;

B.有误,颈联句意为: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称不上百花盛放。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尚不繁茂。选项说法有误。

故选:B。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7. 2020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5-27题。(8分)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分析】《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

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早兴》通过对春天早晨所见所闻所感的抒写,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全诗笔致轻灵素淡,节奏流畅欢快,充满着热爱生活的情趣。

参考译文: 钱塘湖春行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早兴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昨天饮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

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2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

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C.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

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

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

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BD.正确;

C.有误,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从尾联内容也可知选项中说是因为“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错误。

故选:C。

26.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4分)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赏析。解答此题注意抓住诗句写作的对象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甲诗的颔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描写的对象是春禽,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说明莺的数量少;“争暖树”说明天气还比较冷,二者都突出春尚早。“谁家”二字的疑问,既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也说明“啄春泥”的燕子数量少,表明春天刚至;“新燕”也表明春天刚至。

答案:

(2)甲诗颔联通过对莺、燕两种对春天敏感的、有代表性的鸟来描写早春:“几处”,说明莺尚不多;“争暖树”,说明天气尚冷;“谁家”,说明燕刚到且少;“啄春泥”,说明燕刚开始建巢,春来尚早。这些和“早”(早到)、“新”(刚来)一起,无不透露着早春气息。

27.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分)

(3)本题考查诗句抒情方式及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甲诗的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意思是: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最爱”“行不足”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的快乐,“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乙诗的尾联“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意思是: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喜悦,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3)抒情方式:两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都抒发了春天来临时人的喜悦之情。)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8. 2020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试题卷

(二)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1—12题。(共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这首七首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

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 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提景致最美。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A应是“钱塘湖早春时节”;B应是“湖面春水刚刚同河堤平行,云气低低地绕在水上”;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

1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3分)

A.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B.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市成功遏制了新冠病毒传播。我们得以走出家门,观赏美

景。请模仿本诗尾联,抒写自己所见所感。写作时可不考虑律诗音韵方面的要求。

答:我选(A)。“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我选(B)最美黄石矿山园,矿产遗址数百年。

A本题考查诗句中字词的妙处,找出字词,结合句子分析其作用。B仿写,要结合本地风景,如:黄石国矿山公园,历经风雨数百年。著名汉冶萍煤铁,露天开采未停歇。落差四百四十米,扶栏眺望不见底。世界第一边坡陡,矿产遗址保护守。为了环境更优美,今成观赏别类景。热衷爱好者来游,定有收获记心头。

9. 2020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理解(共57分)

(一)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11-12题。(6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分析】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1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3分)

【解答】(11)本题考查景物的特点。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水面初平”,春水初涨是早春的特征之一。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乱花”“浅草”一联,“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写出了草浅。乱花和浅草都是初春景物的特点。

答案:

11.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3分) 12.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3分)

(12)本题考查诗句写法的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结合字词赏析精彩的写法。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早莺的活力,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2.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

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任答一点给3分)

10. 2020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四、古诗词赏析(10分)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分析】【甲】《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

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乙】《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2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甲】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甲】诗通过“归雁”、“大溴”、“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乙】词境界阔大,气魄宏伟,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所以王国维称之有李太白“西凤残照,汉家陵阙”之风。

D.【乙】词的上阕写景,围绕“异”字,分别从雁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闭三个方面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ACD.正确;

B.有误,全诗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大漠的雄浑景色。“归雁”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的内心感受。

故选:B。

22.在诗词大会上,有道文字线索题的答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比赛中,主持人已给出了A、B、C三条线索,请你再编写一条D线索,让答题者最终锁定答案。(3分)

A.该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尤长五言。

B.世人将李白、杜甫与他并称为“天才、地才、人才”。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

C.此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途中所作。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以及对一些文学常识的把握。 A.考查的是文学常识;B.考查的是诗人的评价;C.考查的是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D.由于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以这两句的妙处在于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2)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示例二: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氨围,表达了诗人对大漠奇特壮丽风光的赞美。

23.【甲】诗和【乙】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有什么异同?(4分)(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先通读诗词,理解大意,然后结合用典的句子,来理解作者借用典故表达的思想感情。【甲】《使至塞上》中“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乙】《渔家傲》用典句子“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不甘心无功而返的思想感情。《雁门太守行》用典句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吃紧。都含蓄地表达出慷慨雄壮的思想感情。

不同点:①【甲】诗作者借此典故,将镇守边关的节度使崔希逸比之为窦宪,有称颂其战功之意。②【乙】词作者借此典故,写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11. 2020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古诗阅读(7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4分)

2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领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土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22.D

12. 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分析】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译文:

水天相接,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8.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开头两句精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境界浪漫。

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嘘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

C.“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庄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

D.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娇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ABD.正确;

C.有误,“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有误,应为词人想象自己借着托起大鹏的狂风,乘坐蓬舟直往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而去,从而表现了自己的雄阔胸襟。

故选:C

13. 2020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在词中的含义是①,“学诗谩有惊人句”传达处作者②的苦闷心情。

(1)答案:①叹息(或感叹,哀叹,慨叹等)(1分);②才华

无用(或空有才华,才华无法施展等)(1分)

(2)“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请结合此句内容简要分析?

(2)答案:示例:我会在遇到困难(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遭遇变故,孤独无依,奋力挣扎,感觉前路迷茫等意对即可)的时候引用这句话。(1分)我要想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鼓励自己不被现实打到,要执着于对美好境界的追求。(1分)

14. 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一)古诗鉴赏(4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参考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分析】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10.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2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

求优美。解答本题要知道一二句的意思: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需要抓住“云”“雾”“星河”这几处景物展开想象来写。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流转,像无数只船儿正舞动着风帆。

答案:

(1)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流转,像无数只船儿正舞动着风帆。

11.下列诗歌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有误,《渔家傲》是豪放词。 BCD.正确。 故选: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