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拓展通关训练卷 02 杨万里 【教材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入手即描绘出一派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男女老少齐上阵,各有所司,不敢懈怠。 B.颔联以兜鍪比斗笠,用甲喻蓑衣,暗示农家儿女像全副武装的战士一样战天斗地,异常艰辛。 C.颈联运用白描手法书写生活场景:农妇呼唤丈夫停一停吃早饭,丈夫却置若罔闻,一声不吭。 D.本诗语言生动、自然活泼,虽然写农事紧张、耕作艰辛场景,却也透着些许幽默诙谐的风趣。 2.本诗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秧苗刚刚种下去,还没有挺劲,况且栽种还没有结束;看好家里的小鸭小鹅,别让它们来作践。 ②农夫的言外之意是: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我怎么能歇得下呢。 ③表现了农家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勤劳和艰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 C.“丈夫却置若罔闻”错误。不是置若罔闻,应是过于忙碌,同时心里还想着其他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含义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意思是“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插载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歇半霎”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言外之意是我还不能休息啊,现在正是农忙的关键时期,我还得抓紧时间干活呢。表现了农家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勤劳和艰辛。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田歌①(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②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③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注释)①插田:插秧。②田滕(chéng):田埂。③嘤咛: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插 秧 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下列对刘禹锡《插田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B.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答案】1.A 2.相同点:语言特点均平易自然,清新活泼,具有口语化、民歌特点。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没有佶屈聱牙,没有费解的典故,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不同点:一、《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1)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2)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3)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二、《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1)全诗共八句,五十六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2)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艰苦。(3)接下来的五至八句,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选项曲解诗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并比较异同点的能力。 一、《插田歌》:借用俚歌形式,其目的在于明确表示诗人作诗是为了讽谕朝政、匡正时阙,等待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插田歌》是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诗中前六句可以作为一小节来看,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夫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且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以及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接下来的六句中,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一节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静态背景的铺叙,而这一节则主要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但由于唱的人心境之宽,整个气象是洋溢着欢乐与舒畅的。“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十分传神,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歌声与笑声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传达的情感感染了作为听者的诗人。农民们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毫发毕现、洋溢笔端。 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农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前面的写景、后半部分巧借对话委婉传达讽喻主旨,朴实简练,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未及一语表达诗人的观点,也没有评论的陈述和激动的抒情,只有白描式的叙述,但讽谏的意旨已达,痛心的感情已然力透纸背。这首诗表情达意、深入浅出、题旨深远,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这是描写景物的诗句,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优美的笔调抒写自然美景,体现劳动的轻松欢愉。一、二句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在这样的美景中进行劳动自然是轻松的。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这是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五、六句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可见其“轻松愉快”。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传达出农民们劳动时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二、《插秧歌》,首先,我们从表层来看杨万里的这首诗,语言特点平易自然,清新活泼。诗人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读杨万里的诗歌,没有佶屈聱牙,没有费解的典故。 人物:田夫田妇,大二小儿,典型的古代农耕生活。男女老少齐上阵。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非得借助大量的人力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劳作过程。 时间地点:雨下如注的秧田。 事件:首联的四个动词,白描手法展示江南秧田劳作场景。 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可以从后三联中看出,诗人对雨中全家老少辛勤劳作的礼赞之情。 杨万里的这首诗表面上看起来和谐的男女老少齐动员,其乐融融。实则埋藏着多少农家的辛酸和无奈。诗词中的“小儿”这个人物形象,不是悠哉地骑在牛背上,信口横笛吹,也不是疾走追黄蝶,溪边垂丝纶,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一般而言小儿少有直接参加农事活动,但是在这首《插秧歌》中,小儿子承担着繁重劳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忙着拔秧苗。农忙时节就是战时状态,“笠是兜鍪蓑是甲”,就是这样的装束也阻挡不了大雨的浇注,雨从头湿到胛。斜风细雨,青苙,绿簑衣这些唯美的东西只是审美,只是士大夫的浪漫臆想。农家更多的是暴风骤雨,百亩之田,毋失其时,废寝忘食,于是“朝餐”自然能免则免,休息也是不敢指望的,哪怕“半霎”,龙口夺食,农人自知时间宝贵。此时此刻,根本不是悠闲时光,也没有片刻休憩。全家老小所有的心思都关注着自己的秧田和秧苗。对农人来讲,田园劳作,没有田园牧歌那样的浪漫,有的只是疲惫和辛酸。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可结合结句分析:“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在写作上,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读来耐人寻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澹庵胡先生舍人① 杨万里 澹翁家近醉翁家,二老风流莫等差。 黄帽②朱耶③饱烟雨,白头紫禁④判莺花。 补天老手何须石?行地新堤早着沙。 三岁别公千里见,端能解榻瀹⑥春芽。 【注】①澹庵,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长期被流谪到极远之地。杨万里曾从学于胡铨。本诗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诗人与胡杭州相会时。②黄帽,古时撑船工戴黄帽。③朱耶,西突厥沙陀部姓朱耶。④紫禁,指中书省,胡诠曾任中书舍人,签判文书。⑤新堤,为新上任的宰相修筑的沙土道路。⑥瀹(yuè),煮。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澹翁”与“醉翁”是同乡;“莫等差”可见在诗人心中,胡诠在欧阳修之上。 B.胡铨长期被流谪到极远之地,犹如一位身处江湖、饱尝烟雨之痛的撑船工人。 C.胡铨担任中书舍人,恪尽职守,却签判一些不屑一顾的有关花鸟之类的文书。 D.尾联写分别千里之后再度相逢时,胡诠解榻、烹茶,热情接待自己,平易近人。 4.诗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3.A 4.上句化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讽刺朝廷昏庸,不能举贤用能;下句说胡诠有救危安邦的伟才,堪当重任,期待朝廷早日任用。表达了诗人对胡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对胡诠的敬仰。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莫等差’可见在诗人心中,胡诠在欧阳修之上”错误。“莫等差”意思是诗人把两位杰出名士相提并论。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补天老手何须石?行地新堤早着沙”,诗人用典,化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描绘了胡诠满腹经纶、治国有术的高大形象。诗人公开提出,胡诠是一位宰相之才,如果朝廷拜他为相,不须用五色石也能把天补好,他的纯熟干练甚至要超过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表达了作者对其才华的仰慕之情;胡诠有才却不得重用,故也讽刺朝廷昏庸,不能举贤用能,以及对胡遭遇的不平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⑤舟过大通镇① 杨万里 淮上云垂岸②,江中浪拍天。 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 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 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 【注释】①大通镇;今铜陵市大通镇,地处贵池、青阳、枞阳、铜陵四县及交界处,自古就是沿江重镇,明代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②淮上云垂岸: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压着厚厚的云层。③牵:通“纤”,纤夫拉船用的纤绳。④缆:拴船的缆绳。⑤渔罾:用竹竿支架的渔网。⑥川后:船行驶的慢。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说大通镇风急浪高,江中浪海翻涌,险象环生,后说并不曾有丝毫抱怨船行的慢。 B.诗人以浓郁、凝练的文笔,撇开闹市的繁华,单从大通镇的自然美景中截取画面,从一个侧面描绘出鱼米之乡。 C.“芦荻偏留缆”,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醉手法,丛生密集的芦荻,偏偏好客地欲牵留着船上的缆绳,显得有情有义。 D.“渔罾最碍船”,诗人特地选取最富地方特色的渔罾来写,最是那些捕鱼虾的渔罾十分繁忙,阻碍着船只的前行。 6.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5.B 6.这首诗描绘了水拍江滩图、渔罾碍船图和鱼蟹价廉图,表达了对大通段长江风光的惊奇之情,对当时大通的繁华、富庶的境况的赞美之情。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浓郁”错,应该是淡雅的文笔。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江中浪拍天”概括出“水拍江滩图”,结合“渔罾最碍船”概括出“渔罾碍船图”,结合“鱼蟹不论钱”概括出“鱼蟹价廉图”。 诗歌描绘了大通风急浪高、江中浪海翻涌的长江自然美景,也描写了丛生密集的芦荻好客牵留缆绳、捕鱼虾的渔罾不让船只前行的有情有义的长江风俗画面,还有“鱼蟹不论钱”所表现出来的繁华、富庶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大通段长江风光的惊奇之情,对当时大通的繁华、富庶的境况的赞美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⑥④⑤③杨万里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写背壁青灯光焰摇曳,似在殷勤地劝人读书;隔窗一轮明月也似在调皮地唤诗人看她。 B.颔联中诗人对历代先贤的思想观点进行了批判,表达了诗人立志勤奋读书、超越前人的决心。 C.颈联写诗人苦读不倦,双鬓已如白雪,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组织画面,情感含蓄蕴藉。 D.尾联写“愁”却全无愁情,有清丽美好的春雨园蔬为诗人助兴,愁去喜来,风格婉转风趣。 8.全诗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7.B 8.①首联写夜读夜景。青灯相伴,素月透窗,诗人刻苦攻读,描绘了一幅月夜读书图。②颔联、颈联承上写夜读时的思考及行动。诗人遍览群书,欲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又抚今追昔,无论时间流转、空间变换,诗人一直勤学不倦。③尾联写夜读之乐。久读之后,夜饮解乏,恰有春雨喜人,催肥园蔬,可供一餐,诗人深夜苦读后的惬意与满足跃然纸上。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B.“ 诗人对前代先贤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理解有误,“向来诸老端何似”句只表达了诗人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水平的质疑,有一比高下之意,并没有对其观点进行批判。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全诗围绕“夜读”,记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 首联“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写作者背着墙壁的青灯光焰摇曳,好像在殷勤地劝人读书一样,隔窗窥看的素月调皮地唤人看她。短短两句,就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月夜读书的场景,颇有情趣。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大意是说,那些古代先贤和诗人素来的所思所想究竟像什么,千年后的读者未必不如。诸老,指读书时接触的古人或书籍的作者。端,究竟的意思。作者认为,读书既要传承和吸收古代的优秀传统,也要注意剔除糟粕。这是写夜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水平的质疑,“未必千年便不如”,表达了立志勤奋读书、与古人先贤一比高下、超越前人的决心。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回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诗人通过春后春前,写出时间的流转;又由江南江北,表达出空间的转换,情感含蓄蕴藉。他立志要赶超前人,但要如此,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春后春前”二句正是写他勤学不倦,刻苦攻读,力践前言。 尾联“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写夜读之乐。读书到三更半夜,十分辛苦,也感觉到肚子饿了,正愁“夜饮无供给”时,小雨却恰好下起来了,可以滋肥园子里的蔬菜,可以到菜园子里摘些新鲜的蔬果当作夜宵。可以想见深夜苦读之后的惬意满足。 纵览杨万里的这首七律,语言朴实浅易,抒写生动活泼,更充满幽情逸趣。首联就技法高超,灵动非要,描摹了一幅夜坐读书的图画,青灯劝读、明月相伴,显得多么温馨和闲适。颔联表达了作者的治学理念,他勤奋学习,又并不盲从,才让自己的作品独具一格。颈联更是形象地彰显出作者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即使身处茅屋也可安然读书,非常值得人们敬佩。最后诗人依然不失他一贯的诙谐诗风,半夜里还去菜园子摘菜,也令人赞不绝口!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本诗是作者晚年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合题目,概述了诗人还家五年的景况,春容的鲜妍与病翁形成对照。 B.“垂处绿”“末梢红”写出早春柳条、桃枝的特点,观察细致、造语新颖。 C.诗人静居亭馆中,卷起珠帘,浓盛的日光进入亭中,令人感到舒适悠闲。 D.尾联调转笔触写新年雨水太丰足,诗人因此担心今年不会有去年的好收成。 10.以衰翁写早春,本极易流于颓唐,这首诗的一个好处,正在于无颓唐之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D 10.①诗人写春景鲜妍,无颓唐之色。诗人细致地描写南溪早春之景,春天的色彩、活力、希望表现得非常充分,流露出对春景的无限热爱。 ②诗人叹老不服老,无颓唐之色。诗人以春色的鲜妍和自己的衰老形成对比,但正是这不服老的积极心态,才是其热爱春景的原因。 ③诗人关注民生,无颓唐之色。尾联以春雨兆丰年,说明让诗人醉心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春景,更是百姓民生,表现诗人虽退居在家依旧心系黎民。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今年不会有去年的好收成”错,尾联以春雨兆丰收,相比之下,去年虽丰产,恐怕算不上最好的年景。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扣合题目,概述还家五年来的景况。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适成对照,所以说“春容恼病翁”。叹老中隐藏着不服老的情绪。这正是诗人虽年已衰暮,却仍然热爱早春景色的原因。可见,诗人叹老不服老,无颓唐之色。 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垂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下来,上去,分写柳条桃枝的特点;处绿”,“末梢红”,则正是他们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诗人写春景鲜妍,无颓唐之色。 尾联以春雨兆丰年收结,进入新年之后,新雨下得很足,看来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虽丰收,恐怕还算不上最好的年景。这个结尾,说明“衰翁”所醉心的并不仅仅是美好的春容,而且关切着民生,无颓唐之色。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总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注】①畴:田野、田亩。②甄(zèng):煮食用的陶制炊具。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隔河对话,富有生活情趣。 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使愁情成为全诗的主导情绪。 12.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答案】11.D 12.①比喻,将田地里的禾苗比作青色锦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田野美景。②视听结合,田野、青山为视觉描写,人语为听觉描写,二者结合,使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③动静结合,既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又展现了生活趣味。④视角变化,有俯有仰,有远有近,画面立体,层次分明。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使愁情成为全诗的主导情绪”,结尾的意思是说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这里是以愁衬喜,衬托因雨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赏析写景艺术,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写景的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用。 首先了解中间两联的意思:禾苗在风中凌乱地摇摆如万畴锦被,山峰层层叠翠直插云霄似千座玉屏。行人隔着河水遥遥地对话,枝条忽然折断,让站在其上的白鹭受了惊。 从修辞角度,颔联将“万畴”比作“青锦褥”,将“千嶂”比作“翠瑶屏”,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田野和青峰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画面。 从观察角度,颔联中写田野郁郁葱葱,是诗人站在近处的俯视之景,写山峰如屏风矗立,是诗人仰观远处之景,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 从动静角度,颔联写风吹田野,绿浪翻滚,为动景,青峰立如屏风,为静景,表现出雨后景物之美,颈联写行人隔水而语,立鹭摧枝惊飞,皆为动景,富有情趣。 从感觉角度,颔联写田野、青山,为视觉,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①? 眼边俗物②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③。 尚策爬沙④追历块⑤,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港溪、峿台和峿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臞: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点明写作缘由,“湘江晓月”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又渲染出离别氛围。 B.接着写诗人久久目送友人的车马扬尘离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二人友情之深厚。 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更加突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第五句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以此反衬出友人的高洁风雅。 14.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 【答案】13.C 14.①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不愿做水中的野鸭。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形象生动。 ②诗人采用比喻,用“爬沙追历块”比喻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活泼有趣。 ③诗人借物抒怀,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错误。颔联承接首联,诗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应该能够作诗千首,用夸张的手法赞美友人敏捷的才思与高雅的情趣。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题目要求用尾联印证张镃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即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这个观点说明了杨万里诗歌的特点:善于观察自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鲜活有趣地抒情言志。 从尾联来看,尾联提到“爬沙”“历块”“水中凫”,这里的爬沙的螃蟹、疾行的良马、水中的野鸭都是生活中的事物,诗人却能够将其截取入诗,说明诗人是很善于观察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托物言情,寄托遥深。 “尚策爬沙追历块”,是说像赶着缓慢爬行的螃蟹去追疾行的良马那样,鞭策愚钝的自己去追赶学习才华横溢的友人,“未甘直作水中凫”是说自己不甘做那水中平庸的野鸭。诗人用新奇有趣的比喻,生动活泼地抒情言志,也可体现杨万里诗风之“活趣”。 尾联借物抒怀,包括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的志向,“志”是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新晴 杨万里 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光度竹来。 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不道老相催。 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 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在阳光的映照之下,江面波光粼粼,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晴”字。 B.立春日又恰逢好天气,让人愉悦,但想到年华在不觉中逝去,诗人内心不免伤感。 C.诗人虽然身处山村但庆幸自己远离边地,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 D.本诗语言平实自然,不刻意雕琢,但在这平实的语言中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16.本诗尾联“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你能另举在诗歌结尾时使用了这一抒情方式的两个例子,只要求写诗句,不要求写出处。 【答案】15.C 16.①以景语作结(以景结情,借景抒情) ②例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③例二: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或: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的《从军行》)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庆幸自己远离边地,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理解不当。“边地应怜战未回”,意思是可怜边地的战士们因为战争无法归家,从诗中看不出“牺牲的将士”的意思。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抒情方式的能力。 (1)尾联“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意思是春鸟哪里知道人的心理呢?只知道一声快似一声,只想要劝人喝酒。 春鸟是无拘无束的,而人在这大好春光里却倍感惆怅。诗人想到年华在不觉中逝去,想到边地的征人未还,这些都令诗人惆怅伤感。从抒情方式看,尾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诗人借鸟儿的无拘无束、不知愁苦抒发自己惆怅伤感之情。 (2)考生要从诗歌结尾运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写两个诗句。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尾句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等。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普明寺见梅 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也含有贬抑之意。 B.“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颈联说今冬梅花缺少同伴“雪”,诗人以梅衬雪;为梅花缺少同伴而发出了轻轻的惋惜、喟叹,情感自然真切。 D.“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18.诗的颔联、尾联分别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1)欣喜、庆幸之情。颔联“犹喜”二字,直抒胸臆,凸显欣喜;将 “半开时”的情状与“那恨晚”的心绪相对应,表达庆幸之情。(2)豁达、释然之情。尾联写诗人独自赋诗,但“新诗”足以慰藉梅花和自己,表现出豁达乐观、超脱淡泊的情怀。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以梅衬雪”错误,应是“以雪衬梅”。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诗人心中豁然,即使错过了梅花最美好的“半开时”,仍然为相得一见而喜悦不已,“犹喜”,直抒胸臆,直接传达出了诗人的一种欣喜之情,庆幸的是还能看到它。 尾联“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天暮山幽,诗人独自赋诗,虽无酒相伴,但“新诗”足以慰藉月夜下孤单的梅花和自己,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开阔的胸襟和积极乐观、超脱淡泊的情怀。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赵屯,得风宿杨林池,是日行二百里 杨万里 动地风来觉地浮,拍天浪起带天流。 舞翻柳树知何喜?拜杀芦花未肯休。 两岸万山如走马,一帆千里送归舟。 出笼病鹤孤飞后,回首金笼始欲愁!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地浮”“天流”,语意夸张,极言风大浪高;而诗人此日能行二百里,也有赖动地强风之力。 B.颈联将“两岸”的“万山”比作奔跑的快马,写出了舟行迅捷,也暗示了诗人返乡途中的愉悦心情。 C.尾联诗人以“病鹤”“金笼”作比,这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意相当。 D.全诗除了颔联、颈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且对仗工整,却不见雕琢痕迹,自然清丽,令人叹服。 20.杨万里创立的“诚斋体”具有活泼自然、通俗浅近、饶有趣味等特点,请分析本诗颔联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答案】19.C 20.①以“舞”“拜”二字形容柳树、芦花在风中起伏的姿态,活泼而逼真;②“拜杀”一句用一个“杀”字,口语入诗,语言通俗浅近;③不直写自己心情欢畅,却说柳树知我有喜,芦花不停拜贺,显得饶有趣味。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这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意相当”错误,本诗尾联较陶诗诗意更进一层,不仅写出了脱身官场生活的欢喜,也写出了回首官宦生涯的不堪。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 这两句的意思是:舞翻柳树知何喜?拜杀芦花未肯休――江岸的柳树不住地舞动翻腾,是听到什么喜事了(是不是已经听说我要还乡了呢)?江边的芦花一起一伏,不停地向我拜别。 “舞”“拜”二字,写柳枝与芦花在风中飞舞起伏的景象,又赋予它们人的特征,使用了拟人手法,显得十分活泼生动。 杀,此处用作助词,表示程度,指一拜再拜不停,是个口语,显得通俗浅近。 这既是写江风猛烈,芦花起伏不定,又用该程度词表达出芦花仿佛在为我不断贺喜一般热烈的感情。与“舞翻柳树知何喜”一句相互映衬,通过景物的“知”我有喜,不断贺喜,流露出诗人自己内心的舒畅喜悦之情,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