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木兰诗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久。 2.用自己的话描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在夜晚,凛冽的北风呼呼作响,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撒下来,映照着战士们身上冰冷的铠甲。
3.本诗写木兰代父从军后的征战生活,为什么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 因为主题和人物塑造的需要,本诗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英勇,而重在表现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的性格特点。
4.“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同时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品质。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第 1 页 共 9 页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解析】C.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的是将士们拼死作战,多年后归来的情景,“百”和“十”都是虚指。
(十)登幽州台歌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悲凉之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3.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从主题角度看,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以及寂寞苦闷的情怀。
B.从艺术表现角度看,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
第 2 页 共 9 页
写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第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解析】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怀古伤今,先者贤人被重用,而自己不然,有怀才不遇之感。
(十一)望 岳
1.“齐鲁青未了”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妙在何处。 【示例】“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表明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
3.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也为之荡漾;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
第 3 页 共 9 页
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厚,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
D.诗歌表现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解析】B.三、四句是近望,最后两句是诗人从望岳中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十二)登飞来峰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寓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保守势力的勇气和决心。
3.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第 4 页 共 9 页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蓄势)。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主旨)。
(十三)游山西村
1.古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2.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品析,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行走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3.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村民俗。
4.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5.(2019·柳州)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表达了诗人罢官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抒发了诗人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因为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快的景象、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农村秀美的风光及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或:“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
第 5 页 共 9 页
了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之中;颔联写山水景色,写景中蕴含生活哲理,诗人陶醉在山西村风物美之中;颈联写出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和对古老民俗的赞美,诗人陶醉在山西村民俗美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留恋。【示例二】我认为表达了诗人罢官后的落寞之感。诗人被罢官归故里,心中不免失意和不平,“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人艰难的处境;“柳暗花明”隐含诗人受挫不馁的精神,失意而不悲观。“乘夜闲游”“拄杖叩门”虽貌似闲适,却始终未能忘情国事,更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莫笑”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美,“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能的盛情。
B.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古风存”用淳朴的乡风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D.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解析】C.“衣冠简朴古风存”是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十四)己亥杂诗(其五)
第 6 页 共 9 页
1.诗歌开头一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天涯)”衬托离愁,“离愁”一词更是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3.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4.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语言生动,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5.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坚定信念。
6.(2019·新疆中考改编)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既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也表达立志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立意高远,感情充沛。
B.前两句抒情叙事。“浩荡”写“离愁”之大,“白日斜”指离别的时间,也渲染出惨淡哀伤的气氛。
C.“浩荡离愁”的黯然神伤与“吟鞭东指”流露出的暂时的放松相互映衬,是诗人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第 7 页 共 9 页
D.后两句展开联想,用“落红”比喻朝廷,借此表达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依旧甘愿奉献的爱国热忱。
【解析】D.用“落红”自喻,而不是比喻朝廷。
(十五)泊秦淮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3.结合“后庭花”这个意象具体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后庭花”指亡国之音,作者借此表达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愤慨,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忧虑。
4.诗中字面上批评商女,其真正意蕴有哪几层?
一是特指商女犹唱《玉树后庭花》,感叹南朝陈之亡。二是揭露座中那些欣赏亡国之音的达官显贵腐朽堕落,视国家命运于不顾的面目。三是让人们从陈后主荒淫亡国联想到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
(十六)春夜洛城闻笛
第 8 页 共 9 页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十七)约 客
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黄梅时节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和略显孤寂的心情。
2.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失落无奈。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来。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