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4年新高考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00篇精选(66-70,含答案)

2024年新高考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00篇精选(66-70,含答案)

来源:独旅网
2024年新高考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00篇精选(66-70)

第六十六篇 庞统传

庞统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 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 谢:推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伐人之国而以为欢

B. 又喜将军之去 将军因此执之

C. 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 D. 此上计也 非仁者之兵也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退还白帝,连引荆州 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于是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策略,任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写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统憨厚耿直,即使是刘备说得不对,他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绝不向刘备道歉。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少 时 朴 钝 未 有 识 者 颍 川 司 马 徽 清 雅 有 知 人 鉴 统 弱 冠 往 见 徽 徽 采 桑 于 树 上 坐 统 在 树 下 共 语 自 昼 至 夜 徽 甚 异 之 称 统 当 为 南 州 士 之 冠 冕 由 是 渐 显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翻译:

②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翻译: 第六十六篇 庞统传

(二)1.D.谢:认错,道歉,。(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应多掌握常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尤其是大纲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2.D.均为语气助词,表判断。(A.前“而”:连词,表承接,就;后“而”:连词,表转折,却。B.前“之”:助词,取消主谓语的性;后“之”:代词,他们。C.前“为”:动词,担任;后“为”:介词,替。考生需准确掌握考纲要求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课文经典例句,并形成熟练的迁移能力。) 3. B.(一般运用排除法。①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 4. C. “曾多次写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本选项故意歪曲了“使发遣将军还荆州”的意思。解题时应反复推敲原文,不要曲解原意。) 5.(1)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一些语言标志来帮助断句。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宾语,如“颍川”、“统”、“夜”、“之”、“冠冕”等,还有一处顶真修辞,也可作断句的标志。)①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可以擒住刘璋,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②刘备觉得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是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20岁时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谈到夜间。司马徽非常惊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庞统于是渐渐出了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庞统)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他就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的境内,还没有恩情信义,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往北征讨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到达,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隘,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前,派人告诉他们,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样子;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高兴(见到)您离开,估计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趁机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就进军成都,这是中策。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的谋划攻打益州,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引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刘备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以此为乐,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又歌又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没有的意思,依然吃喝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靖侯。 第六十七篇 宣子索环

韩宣子①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②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贰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③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厌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且吾以玉贾罪,不亦锐乎?” 韩子买诸贾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

【注】①韩宣子:即韩起,晋国大夫,充赴郑国的使臣。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上卿。③ 字:大国对小国的安抚救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宣子谒诸郑伯 谒:拜见 B.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 属:恰巧 C.吾非偷晋而有贰心 偷:苟且 D.一共一否,为罪滋大 滋:生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鬼神而助之 ②盍求而与之 ①是以弗与,忠信故也 ②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①将何以给之 ②无礼以斥之 ①世有盟誓,以相信也 ②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3.下列各句,全都是子产认为不给宣子环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②晋国、韩子,不可偷也 ③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 ④吾又失位,韩子成贪 ⑤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⑥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处于大国晋国的威势之下,执政的子产审时度势与之周旋,以维护郑国的尊严。 B.面对晋国国君的贪求,子产不顾大臣反对,敢于坚持己见,其外交策略有利于郑国。 C.韩宣子出使郑国,多方谋求玉环成双,此举无礼于郑国,遭到理所当然的婉拒。 D.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约”,他们有稳定的主仆关系,商人对国君必须信守忠诚。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且吾以玉贾罪,不亦锐乎? 译文:

②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

译文:

第六十七篇 宣子索环

(一)1.B(语境推敲法。A谒:请求C偷:轻视 D滋:更加) 2.D(比较区分法。A 项都是连词,①表假设,②表承接。B 项都是语气助词,①表判断,②表肯定。C项①②都是代词,均代大国。D项①是介词,表凭借 ②是连词,表时间延伸 ) 3.C (排除法。①是子产的借口,②是子大叔、子羽的劝言;⑤是韩宣子所为) 4.B(对照原文法。贪求玉环的是晋国使臣韩宣子)。 5. (1)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弊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原文标点: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2)①译文:况且我们因为玉环买来罪过,不也太细小不值吗? ②译文:你不要背叛我,我不强迫你买卖,没有人乞求强取。 【参考译文】

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其中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宣子向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同意给,说:“(这)不是官府库存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我们)对晋国也不能怀有贰心。晋国与韩宣子,(我们都)不能薄待。如果恰好有说坏话的人在两国之间挑拨,鬼神如果再帮他,从而激起晋国发怒,后悔怎么来得及?您为什么吝惜一只玉环,用它招来大国的憎恨呢?何不找来给他呢?”

子产说:“我不是薄待晋国而有二心,而是要始终侍奉晋国,因此不给他,是讲忠信的缘故啊。我听说君子并不担心没有人给自己送财物,而担心身居高位却没有好的名声。我又听说治理国家,不是忧虑能否侍奉大抚小国,而是担忧没有礼仪来安定它的地位。那些大国的人,对小国下命令,如果(他们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那将用什么来供给他们?有时供给,有时不供给,造成罪过更加大。对大国的要求,不按照礼义来指责他们,他们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我们将要做他们的边境城邑,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来求取玉环,他就太贪婪了,难道这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我们还会失去诸侯地位,韩宣子成为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况且我们因为玉环买罪,不是太细小不值吗?”

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做成买卖了,商人说:“一定要告诉执政大夫子产。”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前些日子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不敢再请求了。现在,从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让你知道’,谨以此作为请求。” 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清除这块土地,砍去野草杂木,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凭借这互相信赖。(盟誓)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不强迫你买卖,没有人乞求强取。你有赚钱的买卖和珍贵的

宝物,我不会干预过问。’依靠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到今天。现在您带着友好来到我们国家,却告诉我们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我们背弃盟誓呀,恐怕不可以吧!您得到玉环却失信诸侯,是一定不会做的。如果大国命令要(我们)供给没有限度,郑国,虽是边远小国,也是不会做的。我如果献上玉环,不知道有什么好处,谨敢私下告诉您。”

韩宣子退回玉环,说:“我韩起虽然不聪明,岂敢为求取玉环而招致两项罪过?谨请退回它。”

第六十八篇 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通“萼”,花蕾。韡:音wěi,繁盛。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过而尤之曰 过:经过 B.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让:移走 C.子既貌取以为良 既:既然 D.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 贱: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主人渐其故花 ②以其犹奇于新也 ①且嫌庭之空也 ②牡丹之来也

①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②宜黜汝旧,以让吾新 ①不自怒而怒花 ②性果而识暗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植花木不宜在冬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怪怒旧牡丹,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5.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译文:

② 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译文:

第六十八篇 山之叟

(二)1. A(语境推敲法。过:拜访) 2. B(比较区分法。A都是代词,分别是“那些”“它们”。B都是助词,均为取独。C连词,分别表修饰、表目的。D连词,分别表转折、表并列) 3.C (排除法。②⑤句不是对新牡丹的做法) 4.D (对照原文法。A项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项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项文中主人对旧牡丹始终没有“怨”。) 5.(1)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原文标点: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2)①译文: 您没见过那些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 ②译文: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

【参考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那些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来让给我这新来的花。’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一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性命也就送掉了。既然这样,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他物,性情专断而见识短浅,自以为是而不和他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来警戒自己。 第六十九篇 蔡邕传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亲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建宁三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杨赐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宾客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返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缙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韪其是而矫其非 韪:正确 B.受命翦商 翦:消灭 C.即收付廷尉治罪 收:逮捕 D.士大夫多矜救之 矜:同情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卓从其言 故特为其号 B. 而怀其私遇 皆画像而颂焉 C. 乃斟酌群言 邕乃自书丹于碑 D. 杨雄、班固之徒 董卓国之大贼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邕“旷世逸才”一组是( ) ①好辞章、数术、天文

②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③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④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⑤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 ⑥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邕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除了在夏冬二季换换衣服,平常不脱衣服,也没躺下睡过觉,坚持七十多天,说明他生性非常孝顺。

B.蔡邕亲自用朱砂把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说明蔡邕的书法在当时也很有名气。

C.董卓被杀,蔡邕深为叹息。尽管他认为董卓是国家的叛贼,几乎推翻了汉朝,但他认为与董卓私人恩情也不可忘记。

D.蔡邕才能出众,知道汉世的许多事情。他曾经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可惜由于王允的一念之差,蔡邕冤死狱中。但他的忠孝和才华却青史留名。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译文:

②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译文:

第六十九篇 蔡邕传

(一)1.A(韪,这里当作动词用,“肯定……正确”。) 2. C(A.其,前者代指蔡邕,译为“他的”,后者代指太公,译为“这个”;B.而,前者表示转折,却;后者表递进,并且;C.乃,两者都表示“于是,就”的意思;D.之,前者表示“这样,这一类”,后者译为“的”。) 3. C(②表示蔡邕性格爱好。③和④从侧面表现了蔡邕的才能;⑤说的是蔡邕对董卓的劝告。⑥表明了蔡邕想接受刑罚,继续完成汉史的心愿。排除②⑤⑥,选C。) 4.C(“尽管他认为董卓是国家的叛贼”,原文无出处。“董卓是国家的叛贼”是王允的说法。) 5.(1)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原文标点如下: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2)①现在上天杀死这有罪的人,你却反而悲痛他,难道不是和董卓一同作恶吗?(翻译注意点:天,上天。不可和“今天”混同。其他关键词:相,单向指代。为逆:一同作恶。)②而且他忠孝一向著名,他并没有犯什么罪名,杀掉他恐怕会使众人失望吧?(翻译注意点:素,一向;坐,犯……罪;无乃:恐怕……吧。)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地人。他生性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除了在夏冬二季换换衣服,平常不脱衣服,也没躺下睡过觉,坚持七十多天。少年时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研究算术和天文,弹得一手好琴。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肆行,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托词生病回到家乡。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他有感于东方朔的《客难》以及杨雄、班固等人自问自答的文章形式,于是对以上诸人的言论,加以审视,他们说的对的就采纳,他们说的错的就加以纠正,著作《释诲》一文,以此来自戒自励。建宁三年,被召任命郎中,在东观校勘图书。后来又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典图籍距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多有错误,浅俗的学者据以穿凿附会,贻误后来的求学者。熹平四年,他就与杨赐等上奏请求订正《六经》文字。汉灵帝批准了他们的奏章,蔡邕于是亲自用朱砂把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立在太学门外。晚生后学都据此来改正经书中的错误。那些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常常每天有千余辆车子,把大街小巷都塞满了。

初平元年,任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到长安,封为高阳乡侯。董卓的门客想尊崇董卓比于姜太公,号称尚父。董卓为此与蔡邕商议,蔡邕说:“姜太公辅佐周朝,受命消灭商朝,所以才特别给他这样的名号。现在您的权威和盛德,诚然很高,但是和姜太公相比,我认为现在还不能这么做。应等到关东地方平定了,皇帝从长安迁回旧都洛阳,然后再说。”董卓听从了他的意见。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面部表情也表现出来。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说:“董卓是国家的叛贼,几乎推翻了汉朝。作为国家的臣子,应该同仇敌忾,但你却念念不忘他对你的私人恩情,忘记了大节!现在上天杀死这有罪的人,你却反而悲痛他,难道不是和董卓一同作恶吗?”立刻逮捕蔡邕,将

他交给廷尉治罪。蔡邕诉说表示,请求在自己额上刺字,砍去双脚,能够将汉史接着写完。士大夫大都同情相救蔡邕,但没有成功。太尉马日磾骑马赶来对王允说:“伯喈具有绝代的出众才能,知道许多汉世的事情,将要完成后汉史,成为一代大典。而且他忠孝一向著名,他并没有犯什么罪名,杀掉他恐怕会使众人失望吧?”王允没有采纳,蔡邕最后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士大夫和儒者没有不流泪的。北海人郑玄听说以后叹息说:“有关汉代的史事,再找谁请教呢?”兖州、陈留一带的人都画了蔡邕的像而赞颂他。

第七十篇 吕后本纪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史记·吕太后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微时妃也 微:指地位微贱 B.高帝属臣赵王 属:托付 C.号令一出太后 一:大都

D.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间:机会

2.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面哪一句和其他三句不同类?( ) A.欲立其子代太子 B.赵相徵至长安 C.欲召赵王并诛之 D.将兵居南北军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吕后“残忍奸诈”一组是( ) ①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②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③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④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 ⑤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⑥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

B.赵王如意立为赵王以后,好几次差点取代了太子,靠着大臣们的辩争,加上留侯张良的计谋,太子才得以没被废黜。

C.吕后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 D.惠帝非常不满吕后掌政,于是欢饮无度,最终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译文:

②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 译文:

第七十篇 吕后本纪

(二)1. C(全,都。)2. B(赵王被征召到长安,属被动句。其他三句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3. A(③是吕后经常留守,不在皇上身边,逐渐被疏远。⑥是吕后夺权后开始发号施令,治理天下。) 4. D(“惠帝非常不满吕后掌政”,原文无出处。) 5.(1)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原文标点如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2)①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现在孝惠帝去世,太后哭得不伤心,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翻译注意点:崩、其、解。)②等到吕家的人都入宫掌权,这样的话太后才会安心,你们也能幸免灾祸。(翻译注意点:居中、用事、幸、脱。) 【参考译文】

吕太后是高祖微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女儿鲁元太后。等到高祖做了汉王,娶了定陶的戚姬,很宠爱她,(戚姬)生了赵隐王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慈柔弱,高祖认为他不像自己,常想废掉他,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认为如意和自己相似。戚姬受宠,经常跟随高祖到关东,日夜哭泣,想立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吕后年纪大了,经常留守,很少见到高祖,越发被疏远了。如意立为赵王以后,好几次差点取代了太子,靠着大臣们的辩争,加上留侯的计谋,太子才没有被废黜。

吕后为人刚强坚毅,帮助高祖平定天下,诛杀大臣的事也大多靠吕后出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于长乐宫去世,太子即位称帝。吕后最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于是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到永巷,又召见赵王。使者往返三次,赵相建平侯周昌对使者说:“高祖把赵王托付给我,因为赵王年纪小。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起杀掉,我不敢让赵王去。而且赵王也有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就派人去召赵相。赵相被召到长安后,吕后又派人去召赵王。赵王上路,还没到长安。孝惠帝仁慈,知道太后发怒了,就亲自到霸上迎接赵王,和他一起入宫,起居饮食都亲自陪着赵王。太后想杀赵

王,但找不到机会。孝惠帝元年十二月,孝惠帝早晨出去射箭。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太后听说他独自在家,就派人强迫他喝下了有毒的鸩酒。等到天亮,孝惠帝回来时,赵王已经死了。于是就调淮阳王刘友做赵王。太后又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掉眼睛,用火烧聋了她的耳朵,还给她灌哑药,让她住在厕所里,把她叫作“人猪”。过了几天,就叫孝惠帝来观看人猪。孝惠帝看了,问了以后才知道是戚夫人,于是大哭,从此病倒,一年多不能起来。孝惠帝派人求见太后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我是太后的儿子,不能再治理天下了。”孝惠帝从此每天饮酒,荒淫作乐,不理朝政,所以总是有病。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去世。发丧时,太后哭,却没有眼泪。留侯的儿子张辟彊做侍中,十五岁,对丞相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现在孝惠帝去世,太后哭得不伤心,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丞相说:“什么原因?”辟彊说:“皇帝没有年长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些人。现在您请求任命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带兵统率南北军,等到吕家的人都入宫掌权,这样的话太后才会安心,你们也能幸免灾祸。”丞相于是按辟彊的主意办。太后高兴了,她的哭状才悲哀起来。吕氏的权势从此兴起。又大赦天下。九月辛丑,安葬孝惠帝。太子即位称帝,拜谒高庙。元年,号令都由太后发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