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精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精

来源:独旅网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15—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 二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

第Ⅰ卷 表达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德载物”思想能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人克制人欲、减轻自私自利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万物。道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厚德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德载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这并不排除道德领域中的宽容、宽厚。儒家“厚德载物”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

1

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作为最高道德境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B.“厚德载物”,就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不仅德泽万物,而且首先要德泽一切人。 C.“厚德载物”,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应效法大地,用“大德”、“高激”宽容待人。 D.“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既要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2.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有利于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B.“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要求现代人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等。

C.“厚德载物”能培养现代人的仁爱之心,促使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道德高尚、胸怀博大,得到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D.“厚德载物”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中的“物”,应该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应该首先包括社会的“人”。 B.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因为人的道德品行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C.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他们的精神境界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D.在当今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是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重要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 .

2

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 .

(《战国策 秦韩战于浊泽》)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B.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C.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D.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与国不可恃 与:结盟 .B. 韩必德王也 德:感激 . C.遂绝和于秦 遂:于是 . D.过听于陈轸 过:过分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原创)

A.韩氏在与秦作战的紧急关头与谋臣商议,公仲明提出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与秦国共同攻打楚国的主张。

B.陈轸在秦韩已经结盟的情况下为楚王提供了联合韩国对抗秦国的军事主张,希望借助韩国的力量减轻楚国的作战压力。

C.楚王听取了陈轸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最终使韩王上当,让楚国逃过一劫。

D.公仲明识破了陈轸的计谋,韩王却没有采取公仲明的意见,最终导致韩军与秦军作战,大败于岸门。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原创)

(1)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5分)

(2)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5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3

8.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诗句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中,最能体现“物是人非”的诗句是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

4

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 ,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

B.“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是对弘一书法风格的精准评价,意思是他的书法创作,清逸的线条泯灭了锋芒,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C.弘一晚年的出家既是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更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 一问一答,首尾照应。其中“一钵”指佛门清净清贫的生活,“浮生”指世俗生活,旨在告诉人们是佛门的生活使弘一舍弃了尘世的一切牵挂,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1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6分)

1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5

1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弃家毁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题(20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 ,平时吵闹不休,表现得很厉害,而真到紧要关头,他们却噤若寒蝉,躲在一边。这样的人不适合深交。

②女汉子们总是什么事都自己扛,力求比男人更有力量更能干活,看着大咧咧,内心却很敏感,属于 的性格。

③我国军事专家认为,韩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并不弱,但限于战斗机数量少于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所以韩国空军实际已是 。

A.外强中干 外刚内柔 色厉内荏 B.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外刚内柔 C.外刚内柔 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D.色厉内荏 外刚内柔 外强中干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美特斯邦威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此前发言说,公司今年利润大幅度下降,未来要营造一个愿用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打造民族品牌的创新氛围。

B.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以于法周延、于事简便为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

C.随着人口红利渐趋消失,中国经济难以持续增长甚至会陷入停滞的声音甚嚣尘上,人口红利也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转变为一些人唱衰中国。

D.支付宝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大年初三(21日),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就超过了一亿多人。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 。

, , 。 。这新的特征成为“试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①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

②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

③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④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⑤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 ⑥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

A.①⑥②③⑤④ B.①⑥③⑤④②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⑥③②①④ 18、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句子,使内容相对,句式一致。(6分)

6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 , 西北文化则是;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 ,西北文化则是 。

19.请从下面文段中提取5个关键词(5分)(原创)

生活在希望中,就是从自己身上获得在黑暗中对某种东西的信念,这种东西可能是一种灵感,一种心灵的欢愉,或一次狂喜。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种信念只能在美德的配合下生成,美德的原则游移于某种善意和鼓励之间,永远是个神秘。善意是我们能做的唯一的、积极的奉献,而鼓励的核心却在我们的能力之外的领域,在那里,价值是神圣的馈赠。

关键词:

七.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条在微信圈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了;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散发的,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本,它孕育的米香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

高二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1.C(应该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 2.B(不属于“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的范畴)

3.A(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后人无法企及的”说法无中生有。D项“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4.C

5.D过:错误

6.B“已经”不对,是“将西讲于秦”

7(1)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其财赋)可以准备兵甲,秦韩两国合兵向南,这是秦国用来在庙中祭祀而祈求的事情。(名都一,定语后置1分;具,准备 1分;乡——向,1分;所以,用来 ,1分;庙祠,在庙里祭祀 1分)

(2)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啊。

附译文: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明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明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

楚王听此消息,大为恐慌,马上召见陈轸。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其财赋可以增加兵饷,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

楚王非常高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

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明使秦。公仲明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

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

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啊。

8

8.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如答比喻,对比可以酌情给分)

9.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10、

11、E3分 B2分 C1分

12、入佛门前:才华横溢并且外露;交际甚广,生活清闲雅致。(2分)入佛门后:与世隔绝,无己无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2分)世人评价:有人羡慕其对自由的追求,有人不解他如何做得如此决绝,有人认为他成了万众景仰的奇珍、明月。(2分)(言之有理即可)

13、①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2分) ②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侧面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2分)

③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2分) 14、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崇高独立的人格,(2分)

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人生的很高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2分)

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2分)

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2分) 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 15.D(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①项中有些人看起来很厉害,而紧要关头,噤若寒蝉,表现出怯懦。外刚内柔: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②项语境强调女汉子外在大大咧咧,内心敏感。外强中干:形容外表好像强壮,内里实际上很空虚,多用于形容一个人的体质、经济能力、国家实力等等。③项语境中强调对象是日本空军的实力,作战能力并不弱即“外强”,而限于战斗机数量少于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表明其内里是空虚的。)

16.A(共3分)(B.句式杂糅。应为“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或“以于法周延、于事简便为原则”。C成分残缺。“唱衰中国”后加“的依据”。D成分赘余。“超过了一亿多人”表意重复,去掉“多”或把“超过了”改成“有”)(3分) 17 .C

18、(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西北文化则是)大红大绿,丰硕饱满的金秋; (若江南文化是)缠绵悱恻、婉约柔美的柳词;(西北文化则是)铿锵雄浑、高亢豪放的苏词。 (要求:内容、句式各3分,要求语句通顺、修饰恰当,符合语境中“季节”和“宋词”的限制,体现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的特征,句式基本一致) 19.希望 信念 美德 善意 鼓励(每个1分)

9

20、作文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中的“稻草定律”可作为构思的关键信息。从综合的角度思考,(1)从文中关于稻草价值的不同观点出发,探讨:何为“价值”/人(事物)的价值由什么决定/人(事物)的价值应怎样体现。(2)从稻草卖了螃蟹价却并不具备螃蟹的价值这一点出发,①论述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而应深入本质(看问题不能看表象)。②联系社会现实(如奢侈品消费、过度包装等)探讨“价格”与“价值”倒置的现象。从“有人”角度思考,①依附他人可能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却不一定能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②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质量、作用等)。从“稻草定律”的角度思考,①环境可以影响/决定事物的价值。②联系现实探讨如何增加人(事物)的附加值。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要注意拟一个出彩的题目。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