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4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2024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来源:独旅网


2024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

诞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元典,中国文章学巨著,中华文化宝典。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钱锺书语)

《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经典范式”。海通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诗文评”被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所替代,范畴、术语、命题以及表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转换。这种转换更新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催生了“文学理论”学科的,具有正面意义。但伴随而来的是“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点被遮蔽,以至于某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论产生了隔膜,一味地“竞新逐奇”,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并引述“诗文评”的只言片语;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建设新文论,固然要“别求新声于异邦”,望今以制奇;亦须“资于故实”,参古以定法。而《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了“经典范式”。《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序志》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五篇可视为“文原论”;“论文叙笔”自《明诗》至《》,先“文”后“笔”,这二十篇可视为“文体论”;“剖情析采”从《神思》至《程器》,先“情”后“采”,这二十四篇可视为“文术论”。上述三个部分所包含的篇章是“其为文用”的四十九篇。《序志》主要说明写作动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是“道→圣→文(经)→体→术”。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

《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正如刘勰所说:“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

第1页(共30页)

先。”愿这条“灵动多姿”的“文龙”化作藻耀高翔的“飞龙”。

(摘编万奇《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许多“内在富源”都因在西方传统中找不到适当的范畴来理解,而被遮盖甚至被埋葬。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

《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于是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近百年的历史拐点和时代吁求之下,海外学者对《文心雕龙》有机的话语体系展开了跨语际研究。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

就文学功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两种诗歌观,即“教化说”(文以载道)和“唯我说”(诗言志)。前者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后者认为诗歌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力图使两种诗歌观协调起来的典范。如《明诗》开篇他引用《尚书•舜典》大舜之言对诗歌作了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刘勰的诗言志阐明诗歌的定义,指明其教化作用。接着刘勰又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又将诗歌的定义关联到表现自我的“情性”。刘若愚指出此处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那些字面看似矛盾的说辞,实际是刘勰综合文学观的体现。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两种诗歌观的结穴在于诗歌创作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抨击当时文坛“为文造情”的浮靡之势。由此,刘勰不仅巧妙地缓解了两种诗歌观之间的张力,还使论说回归全书“正体”这一主线。

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是一种“共同而有差异”的原则选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摘编戴文静《<文心雕龙>话语体系的现代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2页(共30页)

A.中华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薮,承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堪称“恒久至道”。

B.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因而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

C.海通以来,“西学东渐”。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著作比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要多得多。

D.对于诗歌的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的“载道”和表现自我的“言志”两种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代替了传统的“诗文评”,由此带来的范畴、表述方式等方面的转换具有正面意义。

B.尽管某些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但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

C.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D.《文心雕龙》中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目的是为了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

(3)根据材料一的有关论述,下列《文心雕龙》篇目都属于“文术论”的一项是 A.《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B.《风骨》《比兴》《养气》《夸饰》 C.《乐府》《铨赋》《杂文》《章表》 D.《论说》《史传》《丽辞》《声律》

(4)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文中主要阐述的《文心雕龙》的特点。

(5)习近 平 倡议“用古老智慧照鉴人类文明未来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就当下如何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响的炮仗 汪曾祺

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

第3页(共30页)

一出他家的门,向北,一爿油烛店。砖头路。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一个布招,孟老板多年习惯的从那个布招下低头而过。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凡多招贴处皆为巷口,这里正是个人来人往的巷口。

孟老板看了一眼“照得……”,一跳便至“中华”了。他搔搔头,似乎想弄清楚现在究竟是几年。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

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

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 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 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

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春天,在冬天,在远处近处,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

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盂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

第4页(共30页)

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从家里到店里,从店里到家里。“孟老板”这个称呼跟孟老板本人是一个。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

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

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

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 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 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

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

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

古月楼呀,孟老板像是从来没有上这个地方去过,完全是个陌生。孟老板出了巷口而拐弯了。他要上哪里去呢?是的,上哪儿去呢?他好像是在转了一会儿,也不问一问他自己。他只是信步而行,过了东街。数十年如一日,铺在这里的东街。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

这时甚么地方突地来了一声,“孟老板!”孟老板遽然问“甚么事?”这才看出是挑水的老王。这人愣头愣脑。一对水桶摆呀摆的,扁担上挂了一条牛鞭子,一绺青蒜。自然是“没有事”。眼看着这人愣着眼睛过去后,自言自语,“没有事,没有事,有甚么事呢?”这教孟老板想起回家了。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

第5页(共30页)

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 ……

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

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

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古月楼,孟老板从前是“几乎每天必到”,如今却“完全是个陌生”,对比鲜明,展现人物前后境遇反差巨大。

B.文中经营有道、乐善好施的孟老板店铺关门、无奈嫁女,“吃白食”“拿干钱”的“姓宋的”却颇有市场,可见乱世之中,正常的社会秩序已被打乱。

C.孟老板走过东街,“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遇到挑水的老王,两人也是“没有事”,反映当时底层民众内心的压抑苦闷。

D.“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是批评孟老板不念亲情,卖女还债,令人鄙夷。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将孟老板的现在与过去交错呈现,起到了串联小说情节、舒缓叙述节奏的作用。

B.“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小说语言淡而有味,读者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思考。

C.“闲笔”指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就是这样的闲笔,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

D.结尾以“秃树、衰草、斜阳、北风”营造苍凉萧瑟的氛围,辽阔无边的背景凸显孟老板的渺小,烘托人物在凄惨境遇下的无力感。

(3)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作用。 (4)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最响的炮仗”的多重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第6页(共30页)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蛸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贫笞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贳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笃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月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赏笃谷偃竹记》)

材料二:

高人旷士,用以寄其闲情,学士大夫,亦时彰其绝业。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亦未尝以供人耳目之玩,为己稻粱之谋也。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

(节选自王绂《论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与可是日A与其妻B游谷中C烧笋D晚食E发函F得诗G失笑H喷饭满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7页(共30页)

A.寻,古代长度单位,通常为八尺或七尺,长度与“壁立千仞”的“仞”相当。 B.萃,指聚集,与现在所说的“出类拔萃”“人才荟萃”中的“萃”词义词性都相同。 C.矜,指庄重。《老子》“自矜者不长”中的“矜”则为“夸耀”之意。 D.稻粱之谋,又作“稻粱谋”,指鸟觅食,文中用的是比喻义“人谋求衣食”。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

B.文与可认为自己画的竹子虽不过数尺,却有万尺气势。他将自己的画作《贫筜谷偃竹》和诗作《贫刍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

C.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又见到昔日好友文与可画的墨竹图。他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放下画卷,失声痛哭起来。

D.清高脱俗之人和胸襟开阔之士,喜欢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有学之士和为官之人,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5)对于如何才能创作出高妙画作,苏轼、王 绂 在文中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请分别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上曲 王世贞

旌旗春偃白龙堆,教客休停鹦鹉杯。 歌舞未残飞骑出,月中生缚左贤来。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第8页(共30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上曲》《塞下曲》均为唐代新乐府歌辞,内容多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这两首诗均格调昂扬,风格雄浑,同属边塞诗范畴。

B.“白龙堆”,本指东部的“白龙堆沙漠”,王诗中用以借指边塞;李诗中“天山雪”极写边塞苦寒,加之“无花”,更显边塞生活凄苦。

C.古人常折柳枝相赠,后用“折柳”来代指送别,李诗中的“折柳”为古乐曲《折杨柳》,表怀念的意思,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D.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和高适《燕歌行》中的“美人帐下犹歌舞”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

(2)王诗中的“旌旗春偃白龙堆”和李诗中的“宵眠抱玉鞍”两句,通过精妙的动词,分别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怎样的状态?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接着“ , ”,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写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从心愿而行。

(3)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啼声悲切,嘴里会流出血来,后来在古代诗歌中,诗人们常用杜鹃来表达悲伤哀婉的情感,诸如白居易曾言“ ”,李商隐曾言“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 6.(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埃尔顿注意到,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数量总是很多,而顶端生物如老虎,A_____。①通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处于食物链两级的生物数量有着巨大差别,③顺着食物链层次往上呈现逐级递减的方向。埃尔顿称之为“数量的金字塔”。

④根据“数量的金字塔”,使动物的区域性数量达到平衡是可能的。⑤问题是,这种种群密度的保持是如何实现的?⑥动物种群如何在过量增长与濒临灭绝两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⑦埃尔顿认为,数量扩张受到上层捕食者、病原和食物供应的。⑧捕食对象数量急剧锐减会对捕食者的捕食行为造成压力。捕食者会应激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B_____。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原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 ..

第9页(共30页)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语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7.(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1)文学作品中问号用法丰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结合文本,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问号的作用。

(2)请赏析划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加点词“韧性”的表意有何不同? 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 ..②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 ..四、作文(60分)

8.(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苏沧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记录了一个异乡的风俗。

阿拉斯加有一条塔那诺河,一百多年来的每年三月第一天,小镇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在冰冻三尺的大河中立一个木头三脚架,将一根绳子与瞭望塔上的钟摆相连。当冰雪融化、冰层断裂、三脚架终于倒下的一瞬间,钟摆会停下。钟摆停在几时几分几秒,就是春天到来的时刻。

这个“定格春信”的仪式,让人浮想联翩。它告诉我们什么?地冻天寒,要相信春天的降临;寻常岁月,要保持对美的渴望……

第10页(共30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1页(共30页)

2024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参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

诞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元典,中国文章学巨著,中华文化宝典。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钱锺书语)

《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经典范式”。海通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诗文评”被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所替代,范畴、术语、命题以及表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转换。这种转换更新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催生了“文学理论”学科的,具有正面意义。但伴随而来的是“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点被遮蔽,以至于某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论产生了隔膜,一味地“竞新逐奇”,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并引述“诗文评”的只言片语;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建设新文论,固然要“别求新声于异邦”,望今以制奇;亦须“资于故实”,参古以定法。而《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了“经典范式”。《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序志》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五篇可视为“文原论”;“论文叙笔”自《明诗》至《》,先“文”后“笔”,这二十篇可视为“文体论”;“剖情析采”从《神思》至《程器》,先“情”后“采”,这二十四篇可视为“文术论”。上述三个部分所包含的篇章是“其为文用”的四十九篇。《序志》主要说明写作动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是“道→圣→文(经)→体→术”。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

第12页(共30页)

《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正如刘勰所说:“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愿这条“灵动多姿”的“文龙”化作藻耀高翔的“飞龙”。

(摘编万奇《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许多“内在富源”都因在西方传统中找不到适当的范畴来理解,而被遮盖甚至被埋葬。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

《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于是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近百年的历史拐点和时代吁求之下,海外学者对《文心雕龙》有机的话语体系展开了跨语际研究。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

就文学功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两种诗歌观,即“教化说”(文以载道)和“唯我说”(诗言志)。前者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后者认为诗歌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力图使两种诗歌观协调起来的典范。如《明诗》开篇他引用《尚书•舜典》大舜之言对诗歌作了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刘勰的诗言志阐明诗歌的定义,指明其教化作用。接着刘勰又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又将诗歌的定义关联到表现自我的“情性”。刘若愚指出此处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那些字面看似矛盾的说辞,实际是刘勰综合文学观的体现。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两种诗歌观的结穴在于诗歌创作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抨击当时文坛“为文造情”的浮靡之势。由此,刘勰不仅巧妙地缓解了两种诗歌观之间的张力,还使论说回归全书“正体”这一主线。

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是一种“共同而有差异”的原则选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13页(共30页)

(摘编戴文静《<文心雕龙>话语体系的现代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华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薮,承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堪称“恒久至道”。

B.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因而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

C.海通以来,“西学东渐”。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著作比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要多得多。

D.对于诗歌的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的“载道”和表现自我的“言志”两种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代替了传统的“诗文评”,由此带来的范畴、表述方式等方面的转换具有正面意义。

B.尽管某些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但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

C.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D.《文心雕龙》中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目的是为了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

(3)根据材料一的有关论述,下列《文心雕龙》篇目都属于“文术论”的一项是 B A.《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B.《风骨》《比兴》《养气》《夸饰》 C.《乐府》《铨赋》《杂文》《章表》 D.《论说》《史传》《丽辞》《声律》

(4)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文中主要阐述的《文心雕龙》的特点。

(5)习近 平 倡议“用古老智慧照鉴人类文明未来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就当下如何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1)B.强加因果。结合“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可

第14页(共30页)

知。 故选B。

(2)B.“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扩大范围,原文为“个别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错误,原文是“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C.曲解文意,原文为“自上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D.强加逻辑,原文“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并不能说明目的是“为了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 故选A。

(3)A.属于“文原论”;C.属于“文体论”;D.《论说》《史传》属于“文体论”,《丽辞》《声律》属于“文术论”。 故选B。

(4)①结合“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可知,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治性。②结合“《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可知,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

(5)①结合“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可知,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②结合“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可知,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③结合“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可知,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 答案: (1)B (2)A (3)B

(4)①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治性。②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

(5)①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②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③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

第15页(共30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响的炮仗 汪曾祺

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一出他家的门,向北,一爿油烛店。砖头路。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一个布招,孟老板多年习惯的从那个布招下低头而过。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凡多招贴处皆为巷口,这里正是个人来人往的巷口。

孟老板看了一眼“照得……”,一跳便至“中华”了。他搔搔头,似乎想弄清楚现在究竟是几年。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

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

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 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 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

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春天,在冬天,在远处近处,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

第16页(共30页)

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

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盂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

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从家里到店里,从店里到家里。“孟老板”这个称呼跟孟老板本人是一个。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

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

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

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 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 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

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

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

古月楼呀,孟老板像是从来没有上这个地方去过,完全是个陌生。孟老板出了巷口而拐弯了。他要上哪里去呢?是的,上哪儿去呢?他好像是在转了一会儿,也不问一问他自己。他只是信步而行,过了东街。数十年如一日,铺在这里的东街。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

第17页(共30页)

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

这时甚么地方突地来了一声,“孟老板!”孟老板遽然问“甚么事?”这才看出是挑水的老王。这人愣头愣脑。一对水桶摆呀摆的,扁担上挂了一条牛鞭子,一绺青蒜。自然是“没有事”。眼看着这人愣着眼睛过去后,自言自语,“没有事,没有事,有甚么事呢?”这教孟老板想起回家了。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

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 ……

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

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

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同样是古月楼,孟老板从前是“几乎每天必到”,如今却“完全是个陌生”,对比鲜明,展现人物前后境遇反差巨大。

B.文中经营有道、乐善好施的孟老板店铺关门、无奈嫁女,“吃白食”“拿干钱”的“姓宋的”却颇有市场,可见乱世之中,正常的社会秩序已被打乱。

C.孟老板走过东街,“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遇到挑水的老王,两人也是“没有事”,反映当时底层民众内心的压抑苦闷。

D.“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是批评孟老板不念亲情,卖女还债,令人鄙夷。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中多次写到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将孟老板的现在与过去交错呈现,起到了串联小说情节、舒缓叙述节奏的作用。

B.“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小说语言淡而有味,读者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思考。

C.“闲笔”指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就是这样的闲笔,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

第18页(共30页)

D.结尾以“秃树、衰草、斜阳、北风”营造苍凉萧瑟的氛围,辽阔无边的背景凸显孟老板的渺小,烘托人物在凄惨境遇下的无力感。

(3)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作用。 (4)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最响的炮仗”的多重意蕴。

【解答】(1)D.“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错误。这句话是孟老板的内心独白,孟老板“自己”以旁观者身份评价自己,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做一个父亲。 故选D。

(2)C.“‘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错误。东街的烧饼店、石灰店、染坊全要撤去,和孟家的炮仗店一样开不下去了,东街的商人们亦如孟老板,他们都是乱世之下深受其害的底层人。 故选C。

(3)①结合“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可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结合“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可知,营造低沉、黯淡的氛围;

③结合“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可知,用繁笔描绘环境,细节逼真,读起来真实可信;

④结合“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可知,引出巷口的古月楼,为下文在古月楼谈嫁女之事作铺垫。

(4)①结合“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可知,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为女儿送行之声,女儿看似出嫁实则被卖,制作三个特大双响炮仗是父亲现在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情;

②结合“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可知,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悲愤压抑内心的宜泄之声,从曾经的得意富贵到现在的举债卖女,孟老板心中之苦无处言说,只能拼命将炮仗扔向天,叩问苍天;

③结合“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

第19页(共30页)

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可知,最响的炮仗是作者替乱世小人物向时代发出的控诉之声,以孟老板为代表的底层百姓命运为时代裹挟,作者借最响的炮仗批判世道之乱,悲悯百姓之苦。 答案: (1)D (2)C

(3)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营造低沉、黯淡的氛围;

③用繁笔描绘环境,细节逼真,读起来真实可信; ④引出巷口的古月楼,为下文在古月楼谈嫁女之事作铺垫。

(4)①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为女儿送行之声,女儿看似出嫁实则被卖,制作三个特大双响炮仗是父亲现在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情;

②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悲愤压抑内心的宜泄之声,从曾经的得意富贵到现在的举债卖女,孟老板心中之苦无处言说,只能拼命将炮仗扔向天,叩问苍天;

③最响的炮仗是作者替乱世小人物向时代发出的控诉之声,以孟老板为代表的底层百姓命运为时代裹挟,作者借最响的炮仗批判世道之乱,悲悯百姓之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蛸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

第20页(共30页)

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贫笞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贳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笃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月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赏笃谷偃竹记》)

材料二:

高人旷士,用以寄其闲情,学士大夫,亦时彰其绝业。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亦未尝以供人耳目之玩,为己稻粱之谋也。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

(节选自王绂《论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与可是日A与其妻B游谷中C烧笋D晚食E发函F得诗G失笑H喷饭满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寻,古代长度单位,通常为八尺或七尺,长度与“壁立千仞”的“仞”相当。 B.萃,指聚集,与现在所说的“出类拔萃”“人才荟萃”中的“萃”词义词性都相同。 C.矜,指庄重。《老子》“自矜者不长”中的“矜”则为“夸耀”之意。 D.稻粱之谋,又作“稻粱谋”,指鸟觅食,文中用的是比喻义“人谋求衣食”。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

B.文与可认为自己画的竹子虽不过数尺,却有万尺气势。他将自己的画作《贫筜谷偃竹》和诗作《贫刍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

C.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又见到昔日好友文与可画的墨竹图。他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放下画卷,失声痛哭起来。

第21页(共30页)

D.清高脱俗之人和胸襟开阔之士,喜欢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有学之士和为官之人,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5)对于如何才能创作出高妙画作,苏轼、王 绂 在文中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请分别概括。

【解答】(1)句意: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着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中省略介词“于”,即为“与可是日与其妻游(于)谷中”,故在“谷中”后断开;“烧笋晚食”意思表达完整,故在“烧笋晚食”后断开;“发函得诗”中“诗”作宾语,故在“诗”后断开。 故选CEG。

(2)B.“词义词性都相同”错。“出类拔萃”中的“萃”为名词“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故选B。

(3)B.“他将自己的画作《贫筜谷偃竹》”错。《筼筜谷》并非文与可所作,而是他曾经让苏轼作的。原文有“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故选B。

(4)①“贵重”,以……为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定语后置;“蹑”,踩着。译文: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画。天下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

②“载”,记载;“畴昔”,过去;“无间”,没有隔阂。译文:而我也记载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与可和我之间像这样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

(5)苏轼见解:由“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可知,下笔前心中要先酝酿好所画之物的完整形象;由“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可知,作画时要迅速运笔,捕捉心中的事物形象。 王绂见解:由“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可知,作画既要能师法自然,又要能融合自己内心的感悟;由“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可知,作画者品性高雅、学识丰富,才能创

第22页(共30页)

作出珍贵的画作。 答案: (1)CEG (2)B (3)B

(4)①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画。天下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

②而我也记载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与可和我之间像这样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

(5)苏轼见解:①下笔前心中要先酝酿好所画之物的完整形象;②作画时要迅速运笔,捕捉心中的事物形象。

王绂见解:①作画既要能师法自然,又要能融合自己内心的感悟;②作画者品性高雅、学识丰富,才能创作出珍贵的画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画。天下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聚集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于是证实,回答他的诗说:

第23页(共30页)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之就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着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晒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 材料二:

高人旷士,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读书人和当官的,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所有这些都是在外师法自然,不曾确定是什么模式什么流派!画作者在内获得感悟,不说来自某人某人。兴致到来,作画者的精神就超脱于沉浊之外,理趣便随之而得,风景和物体就会逼真形象了:兴致消逝,就注重它的精神而忽略它的形象,不再注重谨严慎重。也不曾用它来供人视听赏玩,作为自己谋得衣食住行的生计。只有品性高雅所以寄托的情趣自然留传更远,因为学识丰富所以挥洒自然,气度非凡,画作珍贵,是有原委的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上曲 王世贞

旌旗春偃白龙堆,教客休停鹦鹉杯。 歌舞未残飞骑出,月中生缚左贤来。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第24页(共30页)

A.《塞上曲》《塞下曲》均为唐代新乐府歌辞,内容多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这两首诗均格调昂扬,风格雄浑,同属边塞诗范畴。

B.“白龙堆”,本指东部的“白龙堆沙漠”,王诗中用以借指边塞;李诗中“天山雪”极写边塞苦寒,加之“无花”,更显边塞生活凄苦。

C.古人常折柳枝相赠,后用“折柳”来代指送别,李诗中的“折柳”为古乐曲《折杨柳》,表怀念的意思,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D.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和高适《燕歌行》中的“美人帐下犹歌舞”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

(2)王诗中的“旌旗春偃白龙堆”和李诗中的“宵眠抱玉鞍”两句,通过精妙的动词,分别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怎样的状态?请简要分析。

【解答】(1)D.“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和高适《燕歌行》中的‘美人帐下犹歌舞’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说法错误。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是写边关将领在欢歌曼舞之际突然传令出发,迅速捕捉到了敌人,显示了唐军的训练有素和战斗力强,并非是“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 故选:D。

(2)王诗“旌旗春偃白龙堆”中的“偃”意思是“平息”,诗句描绘了春天旌旗招展,军威不振,白龙堆沙漠上呈现出一片平和安静的景象,通过这个动作展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轻松愉悦。

李诗中的“宵眠抱玉鞍”通过“抱”字的意思是“怀抱”,诗句描绘了战士们晚上睡觉时仍然怀抱马鞍,随时准备应战的情形,通过这个动作展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 答案: (1)D

(2)通过“偃”字,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轻松愉悦的状态,通过“抱”字,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紧张的状态。 译文:

塞下曲 李白

第25页(共30页)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赏析:

塞下曲 李白

《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一首五言边塞诗。此诗首两句点明地点、环境;三、四句描写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抱着马鞍睡觉的情景;五、六句紧承前意,继写军旅生活的紧张;末两句是说,将士们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足以振起全篇。全诗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既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同时也展现出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接着“ 前辟四窗 , 垣墙周庭 ”,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悟已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 ?”两句写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从心愿而行。

(3)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啼声悲切,嘴里会流出血来,后来在古代诗歌中,诗人们常用杜鹃来表达悲伤哀婉的情感,诸如白居易曾言“ 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曾言“ 望帝春心托杜鹃 ”。 【解答】故答案为:

(1)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重点字:垣)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重点字:谏) (3)杜鹃啼血猿哀鸣 望帝春心托杜鹃(重点字: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 6.(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埃尔顿注意到,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数量总是很多,而顶端生物如老虎,A_____。①通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处于食物链两级的生物数量有着巨大差别,③顺着食物链层

第26页(共30页)

次往上呈现逐级递减的方向。埃尔顿称之为“数量的金字塔”。

④根据“数量的金字塔”,使动物的区域性数量达到平衡是可能的。⑤问题是,这种种群密度的保持是如何实现的?⑥动物种群如何在过量增长与濒临灭绝两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⑦埃尔顿认为,数量扩张受到上层捕食者、病原和食物供应的。⑧捕食对象数量急剧锐减会对捕食者的捕食行为造成压力。捕食者会应激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B_____。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原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 ..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语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解答】(1)第一空,根据前文“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数量总是很多,而顶端生物如老虎”可知,此处应填写老虎的数量情况,“而”表示和“数量总是很多”相反,可填“却总是数量稀少”。

第二空,根据前文“捕食对象数量急剧锐减会对捕食者的捕食行为造成压力。捕食者会应激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可知,此处应填写捕食者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的结果,根据“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原因”可知结果是种族不会灭绝,可填“从而避免了物种的灭绝”。 答案:

(1)A.却总是数量稀少B.从而避免了物种的灭绝 (2)③把“方向”改为“趋势” ④删去“使” ⑧去掉“急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7.(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第27页(共30页)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1)文学作品中问号用法丰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结合文本,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问号的作用。

(2)请赏析划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加点词“韧性”的表意有何不同? 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 ..②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 ..

【解答】(1)①三个问号表达作者思考的不确定性,“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表现了作者的心理状态,渴望进一步了解风栗子的心理状态在连续发问中变得更加突出,丰富了联想空间。

②激发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读者也跟随作者的思绪对栗子的来头产生了兴趣,好奇这栗子来自哪里,这样写加深了印象。

(2)①用词精当。“丢几个栗子”写扔栗子的动作很随意潇洒,“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的“蹦”形象地写出栗子从炭火里弹出来的状态,“在手里来回倒”中的“倒”写出怕烫手的样子,“丢”“蹦”“倒”等词生动贴切,刻画入微。

②具有现场感、画面感。“通红的”描摹炭火的颜色,“砰的一声”用拟声词写栗子烤熟炸裂的声音,“裂了壳的”写出栗子壳裂开的状态,这些词语兼具视觉和听觉,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

③多用短句。“一会儿”表示时间段,“砰的一声”突显声响之有力;短句间隔时间短,节奏明快,用短句串起一系列的动作,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

④典雅用语和口语相结合。“生火盆”“使冷”“入口”“无比”“乐事”用词典雅,有文言的简洁特点;而“抓”“倒”等是通俗易懂的口语词,两相结合,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3)①结合“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原因”的语境可知,此句的“韧性”是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

②结合“吃起来”的语境可知,此句的“韧性”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 答案:

第28页(共30页)

(1)①作者渴望了解《红楼梦》中“一篮风栗子”背后更多的故事,表现作者的思考和心理状态,丰富了读者的联想空间。②栗子来头的不确定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猜测,激发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加深了印象。

(2)①用词精当。如“丢”“蹦”“倒”等词生动贴切,刻画入微。②具有现场感、画面感。“通红的”“砰的一声”“裂了壳的”,兼具视觉和听觉,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③多用短句。“一会儿”“砰的一声”突显声响之有力;用短句串起一系列的动作,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④典雅用语和口语相结合。“生火盆”“使冷”“入口”“无比”“乐事”用词典雅,与“抓”“倒”等口语相结合,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3)①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 ②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 四、作文(60分)

8.(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苏沧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记录了一个异乡的风俗。

阿拉斯加有一条塔那诺河,一百多年来的每年三月第一天,小镇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在冰冻三尺的大河中立一个木头三脚架,将一根绳子与瞭望塔上的钟摆相连。当冰雪融化、冰层断裂、三脚架终于倒下的一瞬间,钟摆会停下。钟摆停在几时几分几秒,就是春天到来的时刻。

这个“定格春信”的仪式,让人浮想联翩。它告诉我们什么?地冻天寒,要相信春天的降临;寻常岁月,要保持对美的渴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春之信使:从阿拉斯加塔那诺河的仪式说起

阿拉斯加,这片遥远的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总是引人深思。而塔那诺河上的那个风俗,更是像一首诗,让人浮想联翩。它像是一种神秘的仪式,告诉我们关于春天,关于等待,关于信念,关于美的渴望,以及关于人生的诸多启示。

首先,这个风俗让我们思考春天。春天,是生命的复苏,是希望的象征。在阿拉斯加那严寒的冬季,人们等待春天的到来,就像等待生活的转机,等待困难的过去,等待美好的开

第29页(共30页)

始。春天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和可能。正如这个风俗中的钟摆,当它停下的时候,就是春天到来的时刻,那一刻,人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其次,这个风俗让我们思考等待与信念。在阿拉斯加那漫长的冬季,人们要等待冰雪融化,等待冰层断裂,等待春天的到来。这是一种需要信念的等待,因为他们相信,春天一定会来。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时候,我们也需要信念,相信我们能够渡过难关,相信未来会更好。

再次,这个风俗让我们思考美的渴望。在阿拉斯加的那个风俗中,人们用木头三脚架和绳子,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仪式,来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个仪式,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对美的渴望。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对美的渴望,无论是美的风景,美的音乐,美的艺术,还是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渴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最后,这个风俗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许多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保持希望,相信未来会更好。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有信念,相信我们能够克服。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平淡,我们都要保持对美的渴望,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它告诉我们,春天总会到来,就像困难总会过去,美好总会来临。

综上所述,阿拉斯加塔那诺河的那个风俗,像是一个寓言,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到来,看到了等待与信念的力量,看到了对美的渴望的重要性,也看到了人生的启示。这个风俗,就像是一个春天的信使,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信念,带来美的期待,也带来人生的智慧。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保持信念,保持对美的渴望,迎接每一个春天的到来。

第30页(共3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