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试卷分析

来源:独旅网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语全国II卷试卷分析 导语

2017年高考全国II卷语试题,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为依据,在试卷整体结构与试题命制上保持着“稳中有变”的基本原则,“稳定”符合教学的主体思路,让教学与考试有可循,“变化”体现了命题人对程改革的新的理解和对教学的引领作用。试卷材料与命题以“立德树人”为重点,深化对优秀传统化、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难度控制合理,既注重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又加强了思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今年的语试题力求进一步落实对语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关联生活,紧扣学生的实际,既承袭传统,又接地气,是一份很好的考试试题。

1、稳中有变的整体特色

(1)稳定,主要体现在命题的形式和试卷整体结构上。

2017年试卷结构维持着“阅读题”和“表达题”两大部分,在内容的考查上维持着论述类本阅读、学类本阅读、实用类本阅读、言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字运用、作几大板块。

言阅读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题型仍是断句、古代化常识、对意的理解和分析和翻译;古代诗词阅读为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题型仍是内容理解与手法赏析;默写题型仍为解说性默写,且命题难度与2016年基本持平。可以说,无论是从选材类型、从题型特点还是从分值看,这一部分是今年试卷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2)变化。在平稳发展中体现新的思考,引领教学的改革。

2017年高考语全国II卷取消了“选考题”。把“学类本阅读”和“实用类本阅读”二选一,改为了均必考,并统一到现代阅读板块,使试卷结构显得简洁干净,知识的分类也更为科学。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考查更为全面,对考生语基本能力的要求更为全面。选考改为必考,导致阅读量和题量有所增大,试卷总题量由18个题变成22道题,客观题由去年的9个题,增加到12个题,但主观题量并没有大的增加,选择题的选项字量减少,这样的均衡使学生的思考答题时间仍比较充裕。

客观题分值增加,由原的32分,增加到了42分,客观题占比的提高,提高了考生准确判断的要求,同时增大了区分的力度。

学类本阅读由这几年经常出现的小说阅读改为散阅读,但这完全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在选材上,这几年全国卷往往侧重考小说,而自主命题的省市往往侧重考散,但这都不能称之为定式,高考命题在无形中指挥着中学的教学,一成不变考查往往会导致教学上的单一与片面,会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而在《程标准》与《考试说明》范围内的多种形式的考查有利于学生全面地发展。提示学生要全面学习、全面复习。

相比而言,实用类本阅读在考查的形式上变化较大,在题型上借鉴了这几年北京卷中“非连续性本阅读”的考查形式,将字阅读能力和读图能力合二为一,强化在阅读中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

“语言字运用”部分,在延续成语、病句、语义连贯考查的同时,也做出了适当调整,如第三小题,由关联词语的考查改为了语言得体的考查,在强化表达准确的同时,更侧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如第五小题,由看图说话题改为了字阅读题,更加强化了段中内在逻辑性的考查。

2017年全国Ⅱ卷作延续了2016年材料作的思路,但又不同于2016年。更增多了诗的积累和中华优秀传统化传承方面的内容。“中国化

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体,自拟标题”,今年高考作,以六句诗名句的理解为基础,要求考生将诗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结合在一起,考生要在理解诗名句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其适当归类、组合以确定主题,加大了对诗理解的考查力度。而从主题的提炼看,命题增强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教学生自强不息、追求进取、敢于面对、勇于担当。可以说,今年的大作命题着力体现了对传统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注。

2、侧重传统与现实的思考

选材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实用类本探讨了垃圾分类问题,材料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语言字运用”中增加了表达得体的内容,培养学生雅洁得体的语言表达。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教育意义。试题各个板块都非常重视对传统化的考查,渗透着对传统化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同时也关注了传统与现实的思考。如现代阅读中,万明的《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介绍了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指出青花瓷是“中外明交融的结晶”,对外贸易“不仅促进技术创新”“带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民族的是世界的,但世界化的融入同样也可以促进民族化的发展,在阅读中使我们的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将如何看待传统与现实的碰撞?在西方化的冲击下,传统化将如何传承与发展?

今年作题在形式上比往年复杂些,需要考生先对列出的诗句做出理解,再做出分类,然后再从分好类的诗句中得出自己的立意点。与往年的作命题相比,相当于完成诗句分类之后,才算拿到了一个普通的作材料,再进行分析。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强调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很明显,诗句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借用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一种家国情怀跃然纸上。当然,要谈主观心情的影响也未尝不可。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一种个性化的理解,高度的赞誉中,体现了作者高洁的追求。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当然,如果从“庭户”与“天”所得不同看,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也未尝不可。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敢于正视,敢于担当。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弄潮儿的满满的自信心。

六句诗句,既有“中国化博大精深”,又有“化育后世”,要求考生既把握内涵,又要激活思维,理解其内在在现实中的意义。诗句中所体现的浓郁的人精神,在浮躁的现实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培育并引领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万明的《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刘毅的《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以及21题都非常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21题,要求学生找出段内,语言表述上的逻辑错误,这是今年的一个亮点,同样也是对教学的强有力的引领,更加强化了字阅读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注重知识的识记,注重知识与信息的整合、运用和评价,更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与应用。特别是阅读中综合能力的考查,运用已有知识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学生质疑、探究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所以,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问题与历史问题的思考、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思考等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教育的重中

之重。

二、对2018年高考语备考的建议

1、关注《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很少有学生看这部分,但恰恰这部分才是“学”与“考”的根本。我们必须要明白(至少我们要了解)考试对不同板块要求。比如现代阅读能考什么?古诗阅读能考什么?语言字运用部分能考什么?作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好作?只有了解了可这些,我们才能明确学习的方向。

2、循迹探微高考试题

全国卷高考命题原则是“稳中求变”,稳定是根本,变化是思考;稳定的是知识点与能力点的考查,变化的是形式与意识,是对当下教学中问题的思考与引领。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入探究高考试卷材料选择的特点,探究不同体下,每个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分别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做题,盲目地背一些套路。我们要总结各种题型命题的特点以及试卷各个板块下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吃透三年高考题,思索同期模拟题。要善于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在题海中挣扎。

3、回归教材,稳固基础

高考是什么?高考是纽带,是沟通“知”与“未知”的纽带;是迁移,是

平时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的应用。所以回归教材是我们语学习和备考的不二法门。学生即使天天在做题,也不可能穷极各种材料与题型。与其在茫茫的大海中搜寻,不如静下心踏踏实实地把教材中我们可以抓住的东西抓得更牢固些。当然,我们回归的不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还有教学中我们学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比如言阅读中“瞻前顾后”的意识,相同句式的推断……在得到“鱼”的同时,更要学到“渔”。

4、关注生活,思考社会

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识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借助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要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关注我们身边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关注社会或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种种思考。我们可以看出,现在高考试卷从材料的选择,到试题的命制越越关注社会生活。比如今年的《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是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同样也是对当今国际化下中国传统化的发展思考。《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的材料及“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的试题,更是对我们生存环境中突出社会问题的思考。作材料中的诗句,是对传统化的传承,也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化,“化育”后世的思考。思考并解决当下或未可能发生的问题,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所在。

、作写作意识的培养

(1)本我意识的养成

我们的作教学虽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学生作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古人们依旧忙于到处开会,华而不实的字依然充斥,与己无关的论述依然盛行。每次看着这样的总仿佛是看到一个穿着华丽长袍、轮廓不甚分明、看不清面孔、没有灵魂的影子在眼前飘荡着。

关注现实、回归朴素、表现自我是我们立意的根本。特别是在你的作中,要让读者看到“你”的存在。而不是你的签上谁的名字都可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个性。这个“我”是烙印着地域、化、阅读和个人修养的自我,是有别于其他人的“自我”。要说你想说的,而不是“应该”这样说的。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不断挖掘题目与材料里面的东西,不断质疑思考,不断挖掘,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要学会从一小事中榨出皮袍下的小我。只有这样,你的才不浮于表象,才能沉下去。只有这样,“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考才能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素质上。只有这样,外国青年才能全面的读懂中国,而不会留下心里的阴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化,对后世的“化育”。

(2)要学会讲故事。

小说、故事往往比议论更容易打动人。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如果我们用议论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沙皇统治是老虎;老虎是老虎,但是是纸老虎;纸老虎也是老虎。你会发现我们把握了它的论证结构,但这样很难写出如这篇一样的世界闻名的作品。当然,小说中“套子”的设计以及恋爱中死去的设计也为其添分不少。小说创作不是凭空的,我们要敢于模仿,勇于创作。而这一切于我们的教材,于我们平时的阅读……比如我们可以从《变色龙》中学习不变中的变,在《智取生辰纲》中学习时间发展顺序的设置,在《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学习作者独特的视角的选取,在《祝福》中学习环境的烘托……

6、平和心态求发展

面对高三生活要心态平和。一上高三,我们仿佛一下子由狗熊就变成了大熊猫。似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我们的身上。教室里不断在减少的数字以及某些充满杀气字,教师口中不断重复的话语,家长言行中的小心谨慎,无形中把我们的心收紧了。这时一定要把学习变成常态,是生活回归常态。把每天的收获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要总去想我还差多少,那只能使自己更加的紧张。

面对高考要心态平和。广播电视里的保驾护航,考场前的警察与安全线,拥挤的手提肩扛着各种物资的家长,“旗开得胜”与“开门红”妈妈们……是对我们的重视与美好的期盼,但也是一种压力。劝说家长和自己一样保持平和心态,把高考当作众多练习中比较重要的一次。如

果我们无法改变,那我们不如静下心享受。

面对试卷变化要心态平和。牢记试卷总有变化,没有变化的试卷是不存在的。但变化的永远是形式,不变的是知识与能力。同时,我们要知道,试卷的难度系数是固定的,如果阅读的字吓了你一跳,那么试题和选项一定会作出补偿的;如果题型的变化吓了你一跳,那么阅读的材料和答案是会作出补偿的。即使都吓了你一跳,你也要庆幸吓的肯定不是你一个。好的心态,才能使你静下心,去推敲字。躁动只能使你失去更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