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通则
(草案)
2016年9月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引 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标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来自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企业)的风险管理成功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安全生产实际编制而成。
风险分级管控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风险分级管控过程中确定的典型控制措施是隐患排查的重要依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深化。
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山东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管理全过程,保障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
- 2 -
目 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风险
3.2 可接受风险 3.3 重大风险 3.4 危险源 3.5 风险点 3.6 危险源辨识 3.7 风险评价 3.8 风险分级 3.9 风险分级管控 3.10 风险控制措施 3.11 风险信息 4 总则 4.1 标准体系 4.2 原则要求 5 程序和内容
5.1 制定风险判定准则 5.2 风险点确定 5.3 危险源辨识 5.4 风险评价 5.5 风险控制措施 5.6 风险分级管控 5.7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6 成果和应用 6.1 文件 6.2 效果 7 持续改进 7.1评审 7.2更新 7.3沟通
- 4 -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内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适用于指导各行业领域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细则、实施指南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8002-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GB/T 23694-2013 风险管理 术语
GB/T 24353-2009 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 27921-2011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GB/T 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20000.4-2003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
3 术语和定义
- 1 -
3.1风险
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3.2 可接受风险
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3重大风险
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3.4 危险源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3.5 风险点
伴随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
- 2 -
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对风险点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3.6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7 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8 风险分级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3.9 风险分级管控
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其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 3 -
3.10 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3.11 风险信息
包括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企业各类安全生产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该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4 总则
4.1 标准体系
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包括通则、细则和实施指南三个层级。
4.1.1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通则
规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立的原则要求、任务目标和基本程序,是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础标准。 4.1.2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细则
规范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立的具体任务目标,对确定风险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管控等工作程序提出具体要求,确定本行业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
- 4 -
法、风险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与实施。 4.1.3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
依托各行业领域同类型企业中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标杆企业,制定同类型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立的工作方法、实施步骤,明确风险点划分、风险判定、控制措施确定和分级管控等具体原则,确定同类型企业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和典型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指导同类型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4.2 原则要求
4.2.1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遵循全员参与、分级负责、重在落实的原则。企业从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都应当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上级应对所属下级开展的风险管控情况进行审核确认;企业应根据风险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风险分级管控应当以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为工作目标。
4.2.2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遵循自主建设原则。企业应独立完成风险管控体系的制度设计、文件编制和组织实施,确有需要时,可外聘专家或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指导,但应明确其工作内容。外聘专家和技术服务机构不得代替企业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信息整理等相关具体工作。
- 5 -
4.2.3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与企业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企业应在安全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分级管控要求,进一步改进风险管控措施,使风险管控成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2.4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立足企业实际。在遵循标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风险管控体系的配套制度,不可照搬照抄,确保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安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微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应从重点部位、场所、设施和关键作业、操作开始,找准关键风险点,合理确定管控层级,完善控制措施,确保重大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风险点比较少的小微企业,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在确保实效的前提下,灵活确定本企业的风险分级和管控层级。
4.2.5 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应建立完善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企业应明确每一个岗位都有辨识分析风险、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的责任,同时应制定并落实配套考核奖惩制度。
4.2.6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当有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风险管控组织机构,建立能够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5 程序和内容
- 6 -
5.1风险判定准则
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要求,结合企业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一般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 5.2 风险点确定 5.2.1 风险点划分原则
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如储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等。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如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 5.2.2 风险点排查
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一般可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风险点排查。
- 7 -
5.3 危险源辨识
5.3.1 企业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5.3.2设备设施危险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作业活动危险辨识可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对于复杂的工艺也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也可采用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其他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5.4 风险评价
5.4.1 企业可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危险指数方法(RR)等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5.4.2重大风险确定原则
1.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列为重大风险;
2.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一律视为重大风险;
3.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和次高级别的风险为重大风
- 8 -
险;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应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
4.涉及10人以上长期滞留场所的可以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
5.4.3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5风险控制措施确定 5.5.1风险控制措施类别
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五大类。 5.5.2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原则
1.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1)可行性;(2)安全性;(3)可靠性。
2.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3)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4)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3.重大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1)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2)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
- 9 -
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措施。(3) 对于某些重大风险,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以上两种方式。 5.6风险分级管控
企业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可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归类划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管控级别,实施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大管控层越高的原则。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5.7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6 成果和应用
6.1 文件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
- 10 -
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最高级别、次高级别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6.2 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2.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完善;
3.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4.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5.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6.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7 持续改进
7.1评审
- 11 -
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7.2 更新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1.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2.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3.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4.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5.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等。 7.3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 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